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OGG1基因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OGG1基因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过程中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技术检测16HBE细胞、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不同阶段(第5、15、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OGG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16HBE细胞比较,hOGG1基因mRNA在第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下(P<0.01)。结论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OGG1基因表达逐渐下降,hOGG1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氯化镉的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邹晓妮  雷毅雄  魏莲 《中国热带医学》2008,8(3):401-402,442
目的对氯化镉(CdCl2)诱发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不同阶段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进行研究,探讨镉的表遗传致癌机制。方法从各组CdCl2恶性转化不同阶段及接种裸鼠成瘤的16HBE细胞中提取全基因组DNA,采取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该基因组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与非转化的16HBE对照细胞进行比较,并用去甲基化因子5-Azac(5-Aza-2'deoxycytidine)处理有异常甲基化的细胞。结果CdCl2恶性转化及接种裸鼠成瘤的16HBE细胞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存在异常高甲基化现象,且随着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甲基化现象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同时发现有异常高甲基化的细胞经去甲基化处理后甲基化现象消失。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表达关闭,无法正常发挥细胞增殖周期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负调控,造成细胞周期失控而导致无限制地细胞增殖,这可能是氯化镉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及接种裸鼠成瘤的一种表遗传致癌作用。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镉化合物的细胞转化作用及其可能的表遗传致癌机制,以及进一步对甲基化的表型逆转和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敏  雷毅雄  魏莲  邹晓妮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497-498,514
目的分析镉和镍恶性转化16HBE(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成瘤细胞株中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基因序列的变化情况,探讨镉、镍重金属的致癌分子机制。方法取正常对照16HBE细胞、氯化镉(CAC12)和结晶型硫化镍(NiS)恶性转化的16HBE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建立单细胞克隆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目的基因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的eDNA,将目的基因产物连接到T载体中,转化、扩增重组质粒。提取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质粒进行DNA测序。将三组DNA测序所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镉、镍转化组各细胞株(各10株)翻译起始因子的eIF3 p36 cDNA测序结果与正常对照细胞(10株)比较未发现基因的突变位点;所有镉、镍转化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株eIF3 p36 c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相似性比值均为100%。结论实验中镉、镍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上调未见基因序列改变,提示在镉、镍致癌中可能涉及到表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启始因子(elF3 p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BPDE的分子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应用RT—PCR和FQ—PCR方法,检测并分析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eIF3p36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BPDE诱发恶性转化16HBE不同阶段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eIF3p36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BPDE-转化细胞的elF3 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3~5.1倍:而BPDE-转化细胞与BPDE-成瘤细胞的elF3 p36平均表达量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elF3 p36的异常表达量与BPDE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结论BPDE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elF3 p36的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BPDE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镉暴露对雄性小鼠精子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1、5、10 μ mol/kg浓度氯化镉腹腔连续暴露小鼠,每天1次,连续5 d,测定睾丸指数和精子相对计数;同时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检测睾丸生精细胞DNA损伤率和迁移长度.结果:三种剂量氯化镉处理组睾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睾丸精子相对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生精细胞DNA损伤率和慧星细胞迁移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随剂量增加DNA损伤率和慧星细胞迁移长度也显著增加.结论:DNA链断裂可能是镉引起生精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香烟烟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香烟烟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评价氧化损伤效应在香烟烟雾致肺癌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以DMSO作为吸收液采集香烟主流烟雾,MTT比色法测量香烟烟雾对HBE细胞的毒性,彗星实验和微核实验分别检测细胞DNA链断裂和细胞染色体损伤,同时使用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 随着香烟烟雾浓度的增加,HBE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香烟烟雾对HBE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逐渐降低,显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香烟烟雾可以诱导HBE细胞DNA链断裂,表现为细胞拖尾率增加,同时尾长、尾部DNA含量和Olive尾距均随香烟烟雾浓度增加而增大.香烟烟雾亦可诱导HBE细胞染色体损伤,当香烟烟雾浓度≥1支/L时,实验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HBE细胞ROS生成量与香烟烟雾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香烟烟雾可以直接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ROS增加,从而造成细胞毒性增加、染色体损伤和DNA链断裂,提示氧化损伤是香烟烟雾致肺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并优化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评价其在环境有害物致骨髓细胞DNA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离体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用0.1 mmol/L、1.0mmol/L、10.0mmol/L氯化镉37℃处理1 h后,制成凝胶,用pH10.0的冷裂解液裂解1 h,稳压25V、电流80 mA电泳1 h,中性化后用荧光染料染色,在波长为450~49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100个细胞,计算彗星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氯化镉处理的离体小鼠骨髓细胞的彗星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本方法在原有单细胞电泳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可以灵敏地检测出骨髓细胞的DNA损伤,可广泛用于环境等对骨髓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氯化汞(HgCl2)、氯化镉(CdCl2)对小鼠原代肝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损伤,比较两种细胞DNA损伤的敏感性差异.方法:分别以0、0.01、0.1、1mmol/L剂量氯化汞和0、0.02、0.1、0.5、2.5mmol/L剂量氯化镉处理离体小鼠肝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lh.应用彗星实验(Commet assay)技术检测氯化汞和氯化镉对细胞DNA的损伤率和细胞DNA迁移距离的影响.结果:氯化汞、氯化镉处理组两种细胞DNA损伤率增高,DNA迁移距离增加,DNA损伤率和迁移距离都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01mmol/L剂量氯化汞、0.5mmol/L氯化镉及以下剂量处理两种细胞引起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率高于肝细胞的DNA损伤率.结论:氯化汞和氯化镉可引起小鼠肝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且睾丸生殖细胞DNA受氯化汞和氯化镉损伤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烹调油烟冷凝物(COFC)诱导正常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慢性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细胞模型,以探讨COFC 的危害。方法通过MTT 法确定诱导物的染毒剂量,以COFC 处理细胞,用血清抗性实验和锚着独立生长实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的倾向和恶性特征,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抗血清促分化的能力和集落形成率,并将细胞接种于裸鼠,观察其成瘤情况。结果以50 μg/mL的COFC对细胞进行染毒,传至第20 代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抗血清促分化的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传至第35 代,转化细胞的锚着独立生长实验克隆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并接种裸鼠成瘤,病理检查结果为低分化鳞癌。结论COFC 可诱导正常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烹调油烟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锌或黄芪甲苷单独或联合对镉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16HBE)DNA损伤的拮抗效果,为预防镉暴露对机体造成的遗传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gel elec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技术和CASP软件分析方法,检测不同剂量的锌或黄芪甲苷单独或联合对镉致16HBE细胞DNA损伤的拮抗效果。结果染毒及药物处理8周后,低、中剂量锌组或低剂量黄芪甲苷组的细胞损伤程度指数、拖尾率、彗星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和Oliver尾矩均数分别为1 574、1 417、1 447;87.8%、74.6%、81.4%;(12.74±7.33)μm、(12.26±7.04)μm、(17.98±14.16)μm;(23.40±15.71)%、(23.85±17.35)%、(23.28±21.46)%;(3.81±3.84)μm、(3.78±3.78)μm、(6.09±8.15)μm;(2.81±2.23)μm、(2.74±2.26)μm、(4.18±5.00)μm,而镉染毒16HBE细胞组(阳性组)分别为2 204、96.9%、(22.43±13.32)μm、(38.56±20.40)%、(12.62±11.63)μm、(7.27±6.26)μm,均明显高于上述各组(P0.05)。中、高剂量黄芪甲苷组和低、中、高剂量联合组的细胞损伤强度指数分别为1 678、1 685、1 758、1 686、2 084,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锌或黄芪甲苷对镉致正常16HBE细胞的DNA损伤均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而两者的联合则使这种拮抗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