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2):186-18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拉坦五味丸,每日2次,每次1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一剂,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情况变化,以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组织c-Me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其作用机制是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HGF、c-Met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HIF-1α,VEGF,PTEN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拉坦五味丸,每日2次,每次1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2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情况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PTE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IF-1α,VEGF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清PTE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胃黏膜组织PTE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其作用机制是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降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的表达水平,提高PTEN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化浊解毒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IL-4、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2例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1例。对照组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组加用自拟化浊解毒方,两组均连续用药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治疗前后胃黏膜糜烂的分级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记录用药的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其胃黏膜糜烂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L-4显著降低,而IFN-γ水平则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11.3%、7.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18.3%(P0.05)。结论:自拟化浊解毒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胃黏膜,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4、IFN-γ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胃黏膜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Hp阳性CAG病人63例,其中肝胃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31例;胃黏膜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胃黏膜组织中GAS、MTL、SS含量,以比较萎缩性胃炎Hp阳性与阴性及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证的激素表达水平。结果: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GAS、MTL水平表达高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内SS水平表达低于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MTL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萎缩性胃炎Hp阳性肝胃气滞证组胃黏膜组织中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P0.05)。结论:Hp感染能影响GAS、MTL、SS在CAG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肝胃气滞证组GAS水平表达高于胃阴不足证组;肝胃气滞证组SS水平表达低于胃阴不足证组。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6):154-158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E-cad)、Snail1、Twist的表达水平,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8例CEG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化浊解毒方,对照组口服阿拉坦五味丸,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及胃粘膜EMT相关蛋白E-cad、Snail1、Twist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胃粘膜E-ca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胃粘膜Snail1蛋白、Twis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CE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蛋白,下调Snail1、Twist蛋白,阻止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6种证型胃镜像和病理学表现,探讨其与浊毒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311例CAG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浊毒内蕴证(62例)、肝胃不和证(84例)、脾胃虚弱证(37例)、脾胃湿热证(75例)、胃络瘀阻证(23例)、胃阴不足证(30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不同证型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 浊毒内蕴证与其他5种证型胃镜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浊毒内蕴证比较,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病理学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病理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各证型在胃镜像形态学、病理组织学的变化存在着特异性,浊毒内蕴证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隆起结节、糜烂、黏膜粗糙,病理多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8.
郭喜军  曹旭  梁京 《陕西中医》2012,33(1):113-115
目的:探讨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与浊毒相关研究,制造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的浊毒证模型。寻找浊毒致病机理,为浊毒理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根据。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湿热证组(B组)、浊毒证组(C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表现、及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SOD、MDA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浊毒证组一般表现最差;浊毒证组大鼠胃黏膜可见上皮细胞萎缩、脱落、糜烂,胃粘膜腺体和腺细胞减少,肠化生,炎细胞浸润、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同时血清TNF-α和MDA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升高明显(P<0.01),C组较B组升高明显(P<0.01);胃黏膜SOD水平:与A组比较B、C组均下降明显(P<0.01),C组较B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浊毒证的形成可能与血清TNF-α水平升高及胃黏膜SOD水平下降和MDA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口服化浊解毒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疗效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和胃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兼具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候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表达,并探讨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临床选取慢性胃病患者117例,并招募健康志愿者11名。根据中医证候将慢性胃病患者分为脾胃湿热证组(57例)、肝胃不和证组(30例)及脾气虚证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蓝染色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感染情况;常规HE染色法观察炎症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检测MMP-7及TIMP-1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患者Hp感染率和感染程度相当,虽均呈略高于脾气虚证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湿热组及脾气虚证组比较,肝胃不和证胃黏膜炎症程度更重(P0.05),脾胃湿热证呈高于脾气虚证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活动度呈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p阴性患者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及脾气虚证Hp阳性患者胃黏膜炎症活动度更重,脾胃湿热证及脾气虚证Hp阳性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更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及脾气虚组患者胃黏膜TIMP-1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脾胃湿热证组Hp阴性患者MMP-7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证组Hp阴性患者比较,脾胃湿热证组Hp阳性患者MMP-7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脾气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TIM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胃黏膜炎症程度与MMP-7表达呈负相关,与TIMP-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Hp感染程度与胃黏膜MMP-7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胃黏膜TIMP-1表达呈正相关(P0.05);其中胃黏膜MMP-7表达与TIMP-1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黏膜炎症中MMP-7相对低水平表达及与TIMP-1平衡紊乱,可能是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其在不同证候表达差异对"同病异证"微观研究有一定的阐发,且情绪波动可能也是慢性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中医证型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部分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从基因分子水平揭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实质,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子水平的辨证指标体系.方法 电子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型胃窦黏膜组织Hp感染及凋亡基因Fas、bcl-2的表达情况,并设10名正常成人为对照组,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52%、2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0.05).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的bel-2表达率分别为76%和24.2%,前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胃湿热组Fas表达率46%,与肝胃不和组(70.7%)、对照组(70%)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肝胃不和组、脾胃湿热组的凋亡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肝胃不和型相比,脾胃湿热型Hp、bel-2呈较高的表达率,Fas呈较低表达率.Hp、bcl-2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大、诊断为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小;Fas表达率越高,诊断脾胃湿热型的可能性越小、诊断肝胃不和型的可能性越大.Hp、bel-2和Fas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6,(8):960-961
目的:探讨在证属肝胃郁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中,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郁热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三参胃炎汤治疗,治疗组接受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变化情况。结果:28d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主要症状、单核细胞浸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参胃炎汤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的改善证属肝胃郁热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黏膜状况。  相似文献   

14.
陈锦芳  周媛 《光明中医》2010,25(3):437-438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蕴脾证患者胃黏膜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水平,分析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病理免疫的影响,探讨湿热蕴脾证胃黏膜免疫特点。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湿热蕴脾证30例、肝胃不和证30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取胃黏膜组织原代培养法获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TNF-α、IL-1β、sIgA分泌水平;取胃窦部粘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HP染色检测HP。结果湿热蕴脾证组胃黏膜TNF-α、IL-1β、sIgA分泌水平显著增高,与肝胃不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者的胃黏膜TNF-α、IL-1β、sIgA分泌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胃镜下见,湿热蕴脾证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呈颗粒状改变,胃黏膜萎缩程度、胃黏膜肠化程度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组(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蕴脾证胃黏膜免疫活跃,且受HP感染影响;TNF-α、IL-1β可作为反映细胞免疫激活程度的指标,与sIgA一起反映胃黏膜免疫功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相关胃病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不同分为脾胃湿热证组(n=23)、脾胃不和证组(n=18)和肝胃不和证组(n=17)。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组HP感染率,不同疾病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程度、MMP-2和TIMP-1表达水平,分析MMP-2和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肝胃不和证组>脾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胃黏膜MMP-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表达水平:脾胃不和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r=-0.085,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201,P<0.05)。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182,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胃黏膜MMP-2、TIMP-1平衡紊乱有关,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TIMP-1表达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达康灌肠方(简称达康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再分为模型组、达康方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柳氮磺吡啶片,SASP)组,各组进行相应干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灰度值)的方法检测实验大鼠结肠组织HGF、c-Met、EGFR及PC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HGF、c-Met、EGFR及PC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康方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组HGF、c-Met、EGFR及PCNA的表达增强,达康方低剂量组c-Met、EGFR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康方高、低剂量组之间比较,HGF及EGF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达康灌肠方可通过干预HGF、c-Met、EGFR表达而加快结肠黏膜的修复,恢复结肠上皮屏障功能,减少黏膜上皮接触肠腔内造成炎症持续的各种抗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而修复结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拮抗作用和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其特异性受体c-Met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六味地黄汤组,采用5/6肾切除法复制慢性肾间质纤维化模型。造模1周后,灌胃干预8周。观察残肾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中HGF和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六味地黄汤组残肾均出现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组更为严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HGF表达升高(P〈0.05),六味地黄汤组表达也升高(P〈0.01),六味地黄汤组HGF表达强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六味地黄汤组c-Met表达均升高(P〈0.01),六味地黄汤组表达强于模型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促进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HGF及其受体c-Met的表达,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大鼠HGF/c-Met mRNA的影响,探讨抗纤抑癌方防治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抑癌组、鳖甲软肝组和秋水仙碱组。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用抗纤抑癌方进行干预,并以复方鳖甲软肝片、秋水仙碱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α-SMA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的HGF和c-Met mRNA的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与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比较,抗纤抑癌组能明显减少α-SM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抗纤抑癌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秋水仙碱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纤抑癌方能显著提高肝癌前病变大鼠HGF mRNA的表达水平。c-Met mRNA在DEN造模的各组中均低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抑癌方能够提高肝癌前病变大鼠HGF mRNA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防治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方法: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并对证候学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该病在中医证型上的基本分布。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得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中所占比例较多的当属肝胃不和及浊毒内蕴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胀满、胃隐痛、烧心、嗳气以及纳差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脉的征象均有所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中医证候在Hp感染率上浊毒内蕴证的感染率为87.5%、脾胃湿热的感染率为64.81%、胃阴不足的感染率为31.58%。结论: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和肝胃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调和肝胃汤,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用药1个月,评定疗效;胃镜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糜烂面积变化,记录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胃痛、脘腹饱胀、胀痛连胁、烧心反酸、嗳气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 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胃黏膜糜烂面积均较治疗前均减小(P 0. 05),胃痛、脘腹饱胀、胀痛连胁、烧心反酸、嗳气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胃黏膜糜烂面积及症状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 0. 05)。结论:调和肝胃汤可提高西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减小胃黏膜糜烂面积,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