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规范化管理,为帕金森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及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康复质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就诊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进行合理设置,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诊疗过程中的服务对象,确定护理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团队由运动障碍性疾病科护士长领导,采取多学科协作,其团队共12名成员,对就诊的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并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与结构、个体完成任务或动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客观、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分析工作室工作量、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自2018年4月帕金森照护工作室开设以来,12名成员轮流出诊,共接诊患者168例帕金森患者。帕金森患者对照护工作室的评价较高,非常满意率达95.6%。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识和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巴丝肼片、左旋多巴联合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多巴丝肼片、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指导帕金森健康操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能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帕金森病综合量表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步长及步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蒙特利尔量表认知评分、帕金森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蒙特利尔量表认知评分、帕金森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巴丝肼片、左旋多巴联合帕金森健康操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 ) ,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 ,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和姿势反射异常。原发性帕金森病 (P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区色素神经元严重脱失、胞浆中出现玻璃样同心型噬伊红染色包涵体 ,称Lewy小体。在老年人另有一大组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相同 ,但病因和病理改变不同 ,称帕金森综合征 (parkinsonism ,PS)。还有一组疾病临床表现除帕金森综合征以外还可相继出现共济失调、锥体束损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早期无法作出明确诊断 ,有人称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这类疾病的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D)是一个全球最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1]。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口超过2. 3亿[2]。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男性为1. 7%,女性为1. 6%[3]。帕金森临床表现分为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其中面部运动迟缓是帕金森患者常见的运动症状[4]。面部运动迟缓俗称"面具脸"或"扑克脸",表现为眉毛、眼睛、面颊、嘴唇等运动的速度、弹性和协调性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帕金森病人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将本科收治帕金森病人分为社区护理组与对照组,前者在术后进行了约半年的社区护理.根据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生存质量(QQL)量表,量化他们的生活质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差异显著,社区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帕金森病人进行社区护理有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同脑内底神经节的病变及多巴胺代谢的失调有关。病人因吞咽障碍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应用多巴胺治疗可明显提高脑梗塞所致帕金森病人的吞咽反射。作者的研究试图证明金刚胺有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的作用,从而降低因脑梗塞所致帕金森病人的肺炎发生率。病人选择:有明确的脑梗塞所致帕金森病发作史,而非卧床不起的病人,排除急重症、恶性肿瘤、肾透析和HIV感染的病人。方法:163例病人进行体检和胸部拍片,随机分成用药组(金刚胺每日100mg)83例,平均年龄75±4岁;非用药组80例,平均年龄77±2岁。从19…  相似文献   

7.
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帕金森患者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帕金森患者由于肌力不平衡等原因更容易跌倒,发生股骨颈骨折的风险高。目的: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帕金森病合并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髋,Hoehn-Yahr分级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2例,置换时年龄62~83岁。采用Harris评分、Fugl-Meyer量表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随访1~6年,14例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平均85.4分,优于置换前平均22.3分(P<0.05),Fugl-Meyer评分置换后平均81.6分,优于置换前平均52.5分(P<0.05),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置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帕金森病情控制稳定。无关节松动、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在有效神经内科药物控制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Hoehn-YahrⅠ~Ⅳ期帕金森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方法,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与帕金森病病情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帕金森健康操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在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帕金森健康操,干预频率1次/d,每周6次,共干预4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末,对2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Berg平衡量表、10 m步行时间及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4周末,2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评分、10 m步行时间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得到改善(P<0.01),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帕金森健康操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肢体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帕金森氏病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6个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在认知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分均占优(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较理想,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对帕金森病人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将本科收治帕金森病人分为社区护理组与对照组,前者在术后进行了约半年的社区护理。根据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对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生存质量(QQL)量表,量化他们的生活质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样本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差异显著,社区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帕金森病人进行社区护理有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叶丽霞  李琴  周虹  周建萍 《全科护理》2023,(19):2729-2730
总结1例重症帕金森-高热综合征病人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帕金森-高热综合征的早期识别;目标体温管理的实施;加温加湿经鼻高流量装置给氧的护理;动态调整喂养方案的实施;“健康教育+云打卡”模式下的用药指导。经过对症和专科护理,解决了病人的护理难点,病人平稳出院。对于帕金森病病人,出现异常高热和意识状态改变需要谨慎评估、积极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刘淑娟 《临床医学》2021,41(7):40-42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LD)治疗帕金森疗效减退(WO)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100例帕金森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给予LD治疗,将发生疗效减退的患者纳入发生WO组,将未发生WO的患者纳入未发生WO组。记录所有入选者一般资料,分析LD治疗帕金森患者疗效减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中39例发生WO,占39.00%(39/100),61例未发生WO,占61.00%(61/10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Hoehn-Yahr分期(H&Y分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尿酸水平与LD治疗帕金森患者发生WO有关(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6年、H&Y分期为Ⅲ~Ⅳ期、UPDRSⅢ评分高、LD治疗时间长、尿酸水平低均为LD治疗帕金森患者发生WO的影响因素(OR>1,P <0.05)。结论 LD治疗帕金森发生疗效减退的影响因素包括病程、H&Y分期、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3.
唐海玉  徐明明  余红 《护理学报》2016,23(17):66-68,69
目的:探讨励-协夫曼言语治疗对帕金森患者言语功能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64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言语治疗,干预组实施12周的励-协夫曼言语治疗。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查、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运动部分的言语表达评分项和言语清晰度,评定比较2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上述3个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查、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运动部分的言语表达评分项和言语清晰度3个指标得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励-协夫曼言语治疗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言语功能,增进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arkinson plus syndrome)又被称为多系统变性(multiple system degeneration)。该病不仅具有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临床表现,同时还因累及多个神经系统如小脑、锥体外系、自主神经、皮质等而表现一般帕金森病所不具备的其他特征。主要包括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多系统萎缩(MSA),其又包括Shy-Drag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中老年人特发性疾病,主要病理为大脑基底节黑质变性导致多巴胺缺乏,以静止性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姿势不稳为主要临床表现。我科采用微电极介入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7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状况,分析老年帕金森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特点。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的193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分为帕金森伴发认知功能损伤(PD-CI)组和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PD-NCI)组,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进行诊断和评估。结果 PD-CI组7项Mo CA评分均显著低于PD-NCI组(P<0.05)。PD-NCI组病程[(3.15±2.98)年]显著性短于PD-CI组[(4.52±3.41)年](P<0.05),而受教育程度PD-NCI组显著高于PD-CI组(P<0.05)。PD-CI组生存质量得分(132.73±12.41)显著低于PD-NCI组(144.53±11.89)(P<0.05)。生活自理能力PD-NCI组(47.14±4.22)优于PD-CI组(38.67±3.62)(P<0.05)。PD-CI组抑郁率为82.65%,PD-NCI组为54.74%;PD-CI组抑郁等级显著高于PD-NCI组(U=19.430,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影响大,应对其充分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医疗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莉  禹玲  田金萍 《全科护理》2009,(8):706-706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i000/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我科2005年1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了30例帕金森病人,经药物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30例帕金森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禹玲  田金萍 《家庭护士》2009,7(8):706-706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高,男性稍多于女性[1].我科2005年1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了30例帕金森病人,经药物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由专人对100例帕金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跌倒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帕金森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发生率为46.0%;单因素分析结果:男性患者、药物因素致头晕、有跌倒史及住院期间无陪护组患者发生跌倒明显高于未跌倒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者、药物因素致头晕、有跌倒史是帕金森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帕金森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药物因素致头晕及入院前有跌倒史为帕金森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在患者入院前应进行跌倒风险性评估,根据患者跌倒发生的原因,采取跌倒风险管理和跌倒危险分级管理,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5至2008年入住我院的15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PS)患者,行低频rTMS,刺激强度为阈上30%,频率为1 Hz,刺激部位为双侧的第一运动皮质手代表区,每侧50个刺激,分为5个序列,每天1次,每次5 min,治疗15 d;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简易智力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检测患者双上肢运动诱发电位,记录静息阈值及中枢传导时间的变化。 结果患者经治疗后,HAMD、HAMA、UPDRS、UPDRS Ⅱ、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高;而UPDRS Ⅰ、MMSE评分无明显变化,患者的静息阈值和中枢传导时间无明显变化。 结论rTMS能够改善帕金森叠加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副作用小,其机制可能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无关。rTMS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