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丽  时高峰  王雷  李超  李杨 《临床荟萃》2014,(3):330-332,F0002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碘图对犬急性心肌梗死的显示能力。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4只。制模完成后1小时对模型行DSCT双能量心脏扫描。心肌标本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对照TTC染色结果分析DSCT心肌融合图像及碘图。结果成功制备动物模型10只。对照TTC染色,DSCT心肌融合图像测得正常心肌平均CT值为114.5HU,梗死心肌平均CT值为79.90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0,P0.01),但肉眼无法明确梗死范围。DSCT心肌碘图测得正常心肌平均碘含量为1.67mg/ml,梗死心肌平均碘含量为0.05mg/ml,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0,P0.01),肉眼可清晰识别梗死区范围。结论 DSCT心肌碘图显示梗死心肌的能力优于融合图像,具有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
自1972年Hounsfield发明CT至今,CT为各种疾病的诊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随着多排螺旋CT的问世,其技术不断的革新,CT的探测器宽度、时间分辨率、组织分辨率及能谱成像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迅速发展为心脏无创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进入了"后64排CT时代",320排CT、Brilliance iCT、双源CT和宝石CT等高端CT相继问世以来,CT设备技术突飞猛进。现已证实CT在评价冠状动脉形态学、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钙化负荷积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且还能一站式完成心肌灌注。本文就CT心肌灌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测量值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光子CT对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三磷腺苷(ATP)动态负荷CT-MPI扫描。研究共纳入25例患者,平均年龄(55.8±7.1)岁,男性17例(68%)。由2名医师分别定量分析CT-MPI结果,并测量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量化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和达峰时间(TTP)。分析读者内和读者间对心肌血流量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安全完成检查,未发生严重并发症。CT-MPI扫描有效辐射剂量(4.9±0.9)m Sv。读者内和读者间定性评价心肌节段灌注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分别为0.893和0.862(P<0.001),读者内和读者间测量MBF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和0.937(P<0.001)。读者内和读者间测量MBF的均值分别为(130.18±57.0)ml·(100 ml)~(-1)·min~(-1)和(130.16±57.7)ml·(100 ml)~(-1)·min~(-1),及(131.65±58.5)ml·(100 ml)~(-1)·min~(-1)和(131.29±58.1)ml·(100 ml)~(-1)·min~(-1);差值的均数分别为(0.024±18.4)ml·(100 ml)~(-1)·min~(-1)和(0.400±20.7)ml·(100 ml)~(-1)·min~(-1)(均P>0.05),读者内和读者间测量心肌血流量95%的一致性界限分别为-35.9~36.0 ml·(100 ml)~(-1)·min~(-1)和-40.2~41.0 ml·(100 ml)~(-1)·min~(-1)。结论动态负荷CT-MPI的心肌灌注测量值在读者内和读者间均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双入口CT灌注技术评价周围型肺癌血供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双入口CT灌注(DI-CTP)测量技术评价周围型肺癌的血供特征。方法 收集周围型肺癌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行肺部CT灌注扫描,以肺动脉干和降主动脉作为肺循环和体循环输入动脉,以左心房峰值时间点作为肺循环、体循环分界线,采用DI-CTP模式处理数据获得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和灌注指数(PI),分析肿瘤灌注特点及其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 28例(28/30,93.33%)以支气管动脉血流为主,肿瘤最大径2.2~5.5 cm,PF为(17.01±8.24)ml/(min ·100 ml),BF为(50.06±15.25)ml/(min ·100 ml),PI为0.24±0.07,BF明显大于PF(P<0.05);2例(2/30,6.67%)以肺动脉血流为主,肿瘤最大径分别为1.2 cm和1.6 cm,PF分别为22.22 ml/(min ·100 ml)和85.20 ml/(min ·100 ml),BF分别为9.88 ml/(min ·100 ml)和22.05 ml/(min ·100 ml),PI分别为0.64和0.65。PI与肿瘤最大径呈负相关(r=-0.87,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肺循环、体循环同时存在,多以体循环为主,利用DI-CTP技术可定量评价其血供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CT与SPECT图像的配准及配准不良对CT衰减校正(CTA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析11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受检者资料,利用仪器自带的图像融合软件观察CT和SPECT图像的配准情况,并对出现配准不良的受检者图像行重新配准。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方向配准不良与重新配准后左心室各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结果 有58例(58/110,52.73%)共出现78次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常见。对配准不良的图像重新配准后,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t=7.931、2.385、8.320,P均<0.05),其中x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z轴方向的配准不良对前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图像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放射性分布。结论 图像配准不良以x轴方向向右偏移和z轴方向向下偏移最为常见,对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影响最为显著;对CT和SPECT图像行重新配准后可明显改善左心室各壁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入口CT灌注成像技术分析肺腺癌和肺鳞癌血供特征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胸部容积CT灌注扫描,进行双入口灌注图像后处理分析,由2名高年资医师单独测量记录肺部癌性肿块的支气管动脉灌注血流量(BF)、肺动脉灌注血流量(PF)、肺动脉灌注指数[PI;PI=PF/(PF+BF)]及肿块体积、位置。比较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分析肿瘤体积与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40例肺癌患者的PF为(54.26±21.07)ml/(min·100 ml),BF为(64.41±22.06)ml/(min·100 ml),PI为(43.38±16.07)%。其中肺腺癌23例、肺鳞癌17例,腺癌的PI小于鳞癌(t=-2.196,P=0.034)。周围型肺癌17例,中央型23例。周围型肺癌的PI高于中央型肺癌(t=2.305,P=0.027)。肺腺癌与肺鳞癌、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之间PF与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体积与肺癌的PI呈负相关(r=-0.39,P=0.01)。2名医师测量病灶的PF、BF、PI的一致性良好,ICC分别为0.97、0.93、0.91。结论 双入口CT灌注技术可用于评价不同组织类型和位置肺癌的血供特征,肺癌的PI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DECT)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9例接受DECT心肌灌注成像及SPECT负荷心肌显像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A组(对照组,20例)和B组(缺血性心脏病组,39例),测量A组各心肌节段以及B组灌注缺损区、缺损周边及缺损对侧心肌CT灌注值(VNC及Overlay值).比较DECT与SPECT检出早期心肌灌注缺损(EPD)的差异,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的影响.结果 A组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VNC、Overlay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中DECT检出92处EPD,其中53处经SPECT证实,二者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403,P=0.065),呈中等相关(r=0.533,P<0.01).供血冠脉轻度狭窄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ED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96,P<0.01),而中度及重度狭窄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ED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E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估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的灌注情况,与SPECT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且更易检出早期、轻度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CTP)是一种可定量反映组织器官功能的技术,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MSCT技术不断进步,CTP检查的操作流程变得相对简单,辐射剂量较前明显减少,图像质量大幅提高。CTP在脑缺血性疾病及脑肿瘤等方面研究及临床应用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脑CTP的原理、扫描参数的优化、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的单能量图像质量。方法 对31例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获得低能量(100 kV)、混合能量及各水平单能量图像。测量肺动脉CT值和噪声标准差(SD),计算SNR、CNR,获得SNR和CNR高峰时单能量范围,比较不同水平单能量图像与低能量图像、混合能量图像间肺动脉CT值、SD、SNR及CNR的差异。结果 40~190单能量keV图像中,70~80 keV单能量图像SNR和CNR较高,74 keV图像中二者达峰值。比较70 keV、80 keV和74 keV单能量图像与低能量及混合能量图像差异,70 keV图像与低能量图像肺动脉CT值高于其他各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能量图像SD值最高,其次为70 keV图像,80 keV图像SD值最低;各图像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 keV和80 keV图像SNR值均高于低能量图像(P均<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中,70~80 keV单能量图像质量与低能及混合能量图像相当,74 keV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单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30 d内有综合随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Ⅰ增高、心电图有动态演变等资料)的可疑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对可疑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资料为金标准,计算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射线剂量采用x±s表示,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采用Cohen's Kappa分析。结果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7.0%、86.4%和98.9%。1例患者出现断层伪影,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显影差,中远段血管不可评估;另1例患者由于心率变异性较大,造成右冠状动脉中远段有运动伪影,其余患者成像质量均良好。第二代双源CT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6.1±1.5)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心肌灌注碘图,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测心肌梗死的准确性高,有效射线剂量低。  相似文献   

11.
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25例胶质瘤患者(低级星形细胞瘤11例,高级星形细胞瘤14例)术前行CT灌注检查,分析CBF、CBV及PS图,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CBF、CBV及PS的绝对值及相对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胶质瘤的CBF值、CBV值及PS值均较正常脑组织升高,低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 1.41±0.16,rCBV 2.31±0.28,rPS 6.67±2.88;高级星形细胞瘤病变区的rCBF 4.96±2.17,rCBV 4.69±1.98,rPS 19.19±9.19.二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BV值P<0.05,CBF值及PS值P<0.01.肿瘤病变区CBF值、CBV值与PS值之间统计学处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2、0.753、0.657,P≤0.001.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灌注成像评价甲状腺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良性组33例和恶性组10例,良性组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亚组(17例)和甲状腺腺瘤亚组(16例),恶性组为甲状腺癌10例.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常规CT平扫后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颈总动脉、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甲状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各组BF、BV、MTT、PS值.对灌注参数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TDC为单峰型,良性组的TDC表现为速升-缓降的小峰,恶性组TDC可分为基线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水平段.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BV、BF、MTT、P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3、<0.001);BV值和MTT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F值良性组各亚组与甲状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值恶性组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甲状腺肿组与甲状腺腺瘤组在BF、BV、MTT、P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PI可准确反映甲状腺病变的血流特点;分析灌注参数BF、BV、MTT及PS值有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缩短扫描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CTP)图像质量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诊断为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脑CTP资料。按不同扫描时间(56 s、52 s、48 s、44 s、40 s及36 s)分组,对灌注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各组上矢状窦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伪彩图和灌注参数值,并记录上矢状窦首次通过时间。结果 与扫描时间56 s组比较,52 s组及48 s组CTP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扫描时间52 s组、48 s组、44 s组、40 s组和36 s组CTP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上矢状窦首次通过时间呈负相关。与扫描时间56 s组比较,当扫描时间缩短至44 s及以下时,对部分灌注参数值的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适当缩短全脑CTP扫描时间,在保证CTP图像质量和灌注值测量准确性同时,可减少辐射剂量,推荐全脑CTP选择延迟8 s,扫描时间48 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的宽体探测器CT扫描资料。CT灌注(CTP)扫描采用16cm探测器覆盖的轴扫模式,ASiR-V50%,注射对比剂6 s后开始行CTP数据采集,共采集26期图像,在第22 s、51 s及153 s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图像。测量肾上腺腺瘤(A组)和对侧正常肾上腺结合部(B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及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辐射剂量。应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A组的BV、MTT及PS值均低于B组(P均<0.05),2组间BF、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BV、MTT及PS值诊断肾上腺腺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0.762及0.831,以PS值1.37 ml/(100g·min)为阈值诊断腺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81.0%。平扫、CTP) 含增强三期)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20±0.57)、(19.98±1.9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灌注成像可为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提供高质量常规三期强化图像,同时提供有效的定量灌注数据。PS值对腺瘤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电影模式(层厚2.5—5mm/8层),总扫描时间40s,CT Perfusion 3分析软件,回顾性分析60例(腺癌3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8例,转移癌6例),体积3.56~115.68cm,肺癌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和肿瘤最高增强值(PE);依据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s,平均19.8s。肿瘤的BV值、BF值为鳞癌〉转移癌〉腺癌〉小细胞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和PS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平扫CT值比较,转移癌与其他组织类型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高增强值(PE)比较,除鳞癌与腺癌外,其他组之间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的肿瘤(体积〉50cm^3)与小的肿瘤(体积〈50cm^3)灌注值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的拟合时间-密度曲线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A型8例,B型52例,其中6例转移癌中A型曲线有4例,占50%。结论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BV值、BF值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转移癌的TDC多表现为A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联合心肌CT灌注成像(CTP)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Wed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6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CTA联合心肌CTP诊断冠心病的中英文文献。按照诊断试验标准筛选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2(QADAS-2)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软件分析合并效应量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共611支冠状动脉,在血管水平CCTA联合CTP合并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各自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6(0.92,0.98)、0.91(0.88,0.94)、206.14(100,424.94)、9.33(5.57,15.61)、0.06(0.03,0.13);SROC曲线的AUC为0.977。结论 冠状动脉CTA联合心肌CTP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