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关节局部肿胀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6组:正常组、模型早期组、逆灸早期组、模型继发组、逆灸继发组和逆灸正常组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鼠足容积测量法,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血清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肿胀率: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早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2.128±0.262)%,(1.301±0.250)%,(0.011±0.018)%,F=26.001,P<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正常组明显减轻(P<0.05);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继发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1.736±0.165)%,(1.156±0.230)%,(0.009±0.018)%,P<0.01,且逆灸  相似文献   

2.
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在浙江中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选用6周龄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采用大鼠游泳力竭运动疲劳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边游泳边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0次,即每日力竭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d,共10次),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即第10天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游泳后治疗组(第11天起每日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共10次),造模组(不给予治疗)4组,每组10只。于实验前、实验第10天和第20天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游泳耐力时间、心率、血糖、血乳酸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体质量的影响。体质量在大鼠早晨未进食前测试。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乳酸测定采用对羟基联二苯法。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及造模组各有1只大鼠在游泳训练中淹死,其余3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边游泳边治疗组治疗后比造模前有明显延长眼(19.42±2.26),(15.50±1.03)min熏P<0.01演;造模组治疗前后保持不变眼(15.35±1.11),(15.00±1.12)min,P<0.01演;边游泳边治疗组明显长于造模组。雌、雄大鼠增长差异不明显。②心率: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升高,其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在第20天时模型组没有显著变化,而游泳后治疗组显著降低,在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低于模型组。③血清血糖浓度: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降低,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边游泳边治疗组第10天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升高。④血清乳酸: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含量比造模前明显升高,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升高幅度高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其中边游泳边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降低。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第10天的均比造模前显著升高;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比第10天明显降低。⑥体质量: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均比造模前明显升高;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增长幅度明显慢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增长明显快于第10天。结论:①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具有延长大鼠力竭游泳耐力时间,延缓过度疲劳的发生,在运动性疲劳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②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能量代谢效率,纠正自由基代谢失衡,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从而达到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具有明显的即时效应,以及累加效应,可作为对抗运动性疲劳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前期研究肯定钙离子(Ca~(2+))和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观察络合足三里穴区Ca~(2+)后,穴区肥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研究在针效产生中钙离子与肥大细胞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针效产生的始动机制,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复制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将不同浓度的乙二醇双乙胺醚四乙酸(EGTA)进行穴位注射,同时将足三里穴区的Ca~(2+)进行络合,采用光镜进行观察,主要观察足三里穴区皮肤、肌肉等部位的肥大细胞数目、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目等,计算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机体在胃损伤状态下,针刺能够促进足三里穴位周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络合足三里穴区Ca~(2+)后,针刺不能对机体的穴区皮肤、肌肉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不同浓度的EGTA穴位注射络合穴区Ca~(2+)时,EGTA浓度越高,针刺后机体穴区皮肤、肌肉处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量越少,同时肥大细胞脱颗粒率越低,反之亦然。结论针刺效应产生过程中,钙离子与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电针夹脊穴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观察证实,针灸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这是针灸防治各类免疫失调和急慢性炎症的基础。目的:观察电针夹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材料:选用纯种Wistar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5d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组,每组10只。方法:①实验于2005-01/2005-05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当天,电针夹脊(组针刺双侧第3,5腰椎夹脊(,用28号0.5寸(约1.65cm)不锈钢毫针在大鼠第3,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0.3cm直刺进针,接G6805-2A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频率约4Hz,密波频率约60Hz),强度约为1mA,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7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相同的方式捆绑固定(用粗布绳将大鼠捆绑固定于大鼠固定器)7d。②于造模前,造模后1,7d进行痛阈测定:采用热痛刺激仪的强光照射大鼠足垫部,将大鼠的缩爪潜伏期作为痛阈值。③造模前,造模后1,7d采用鼠足容积测定器测定大鼠右后爪足容积(容积排水法),计算肿胀率(%)=(造模后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100%。④于造模后8d,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CD4 ,CD8 细胞表达率并计算CD4 /CD8 。⑤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夹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阈、足肿胀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d,模型组、电针夹脊(组大鼠右后足足容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前(P<0.01);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右后足容积及足爪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足容积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电针夹脊(组右后足足容积和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正常大鼠造模前双后足痛阈无明显差异,造模后1d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较致炎前显著降低(P<0.0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仍明显底于致炎前(P<0.05);电针夹脊(组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CD4 T淋巴细胞及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D4 /CD8 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夹脊(组CD4 细胞百分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明显,CD8 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D4 与CD8 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调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5.
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在浙江中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选用6周龄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采用大鼠游泳力竭运动疲劳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边游泳边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lO次,即每日力竭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d,共10次),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即第10天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游泳后治疗组(第11天起每日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共10次),造模组(不给予治疗)4组,每组10只。于实验前、实验第10天和第20天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游泳耐力时间、心率、血糖、血乳酸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体质量的影响。体质量在大鼠早晨来进食前测试。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乳酸测定采用对羟基联二苯法。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及造模组各有1只大鼠在游泳训练中淹死,其余3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边游泳边治疗组治疗后比造模前有明显延长[(19.42&;#177;2.26),(15.50&;#177;1.03)min,P〈0.01];造模组治疗前后保持不变[(15.35&;#177;1.11),(15.00&;#177;1.12)min,P〈0.01];边游泳边治疗组明显长于造模组。雌、雄大鼠增长差异不明显。②心率: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升高,其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在第20天时模型组没有显著变化,而游泳后治疗组显著降低,在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低于模型组。③血清血糖浓度: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降低,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边游泳边治疗组第10天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升高。④血清乳酸: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含量比造模前明显升高,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升高幅度高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其中边游泳边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降低。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第10天的均比造模前显著升高;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比第10天明显降低。⑥体质量: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均比造模前明显升高;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增长幅度明显慢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增长明显快于第10天。结论:①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具有延长大鼠力竭游泳耐力时间,延缓过度疲劳的发生,在运动性疲劳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②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能量代谢效率,纠正自由基代谢失衡,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从而达到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具有明显的即时效应,以及累加效应,可作为对抗运动性疲劳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红光照射对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大鼠损伤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nkin-1β,IL-1β)、前列腺素E2(postaglandin E2,PGE2)的浓度和机械痛敏的影响,评价其对肌肉损伤后炎症和疼痛治疗的作用。方法: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自然愈合组(n=30)和红光照射组(n=30)。采用自制的"重物自由落体"打击装置通过单次撞击建立大鼠急性腓肠肌损伤模型。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2,3,5和7天分别用von Frey细丝测量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并于造模后第1,2,3,5和7天通过ELISA测定受损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和PGE2的含量。结果:自然愈合组大鼠损伤后各时间点MWT与红光照射组MWT相比均下降更明显(P<0.01);损伤后第1,2,3,5和7天,自然愈合组大鼠损伤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和PGE2的表达量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红光照射组大鼠(P<0.01,P<0.05)。结论:红光照射治疗明显降低了损伤组织中促炎和致痛细胞因子IL-1β、PGE2的表达,从而证明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针夹脊穴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临床观察证实,针灸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免疫凋节的作用,这是针灸防治各类免疫失调和急慢性炎症的基础。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其T细胞亚群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 材料:选用纯种Wistar大鼠30只。适应性饲养5d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每组10只。 方法:①实验于2005—01/2005—05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当天,电针夹脊穴组针刺双侧第3,5腰椎夹脊穴,用28号0.5寸(约1.65cm)不锈钢毫针在大鼠第3,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0.3cm直刺进针,接G6805—2A型多功能电针治疗仪给予疏密波(频率约4Hz,密波频率约60Hz),强度约为1mA,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7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以相同的方式捆绑固定(用粗布绳将大鼠捆绑固定于大鼠固定器)7d。②于造模前,造模后1,7d进行痛阈测定:采用热痛刺激仪的强光照射大鼠足垫部,将大鼠的缩爪潜伏期作为痛阈值。③造模前,造模后1,7d采用鼠足容积测定器测定大鼠右后爪足容积(容积排水法),计算肿胀率(%)=(造模后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造模前鼠足容积&;#215;100%。④于造模后8d,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CD4^+,CD8^+细胞表达率并计算CD4^+/CD8^+。⑤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痛阈、足肿胀率及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 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1d,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大鼠右后足足容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造模前(P〈0.01);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右后足容积及足爪肿胀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足容积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电针夹脊穴组右后足足容积和肿胀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正常大鼠造模前双后足痛阈无明显差异,造模后1d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阈较致炎前显著降低(P〈0.0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后7d模型组大鼠致炎侧足痛阅仍明显底于致炎前(P〈0.05);电针夹脊穴组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模型组大鼠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D4^+/CD8^+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夹脊穴组CD4^+细胞百分率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明显。CD8^+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CD4^+与CD8^+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电针夹脊穴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并能调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中枢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36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后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鼠艾灸不造模,灸结束后取材。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细胞的表达强度以吸光度代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模型各组下丘脑中核转录因子P65阳性颗粒染色明显增强,早期强于继发期(97.60±7.04,359.96±34.93,258.43±33.11,P<0.01)。逆灸早期核转录因子P65阳性染色明显减弱,继发期则接近正常组(242.44±34.61,191.77±10.42)。②逆灸虽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104.32±12.74,P>0.05)。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阳性细胞处于高表达状态,使细胞因子超量生成,细胞损伤。逆灸可使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高表达状态明显减弱,从而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的免疫性炎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检测大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造模前后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方法将16只成年健康雌鼠随机分为2组:L5\L6左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模组(LDH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在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2、7、14、28天进行左后足机械性痛阈、左后足热痛阈和双足平衡试验等行为学检测。对大鼠进行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28天的大脑静息态fMRI扫描,计算ReHo值变化。结果造模后2天开始至28天LDH组机械性痛阈、热痛阈均较造模前显著下降,双足负重差显著增加;Sham组造模后左侧后足机械性痛阈稍有下降,但与造模前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造模后28天LDH组大鼠右侧大脑半球体感皮质、运动皮质等感觉运动相关脑区的ReHo值较造模前显著降低,而右侧丘脑背外侧、左侧海马背外侧ReHo值显著增加。Sham组大鼠大脑ReHo值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大鼠在LDH造模后,患侧后肢痛阈下降、肌力下降。患肢对侧大脑半球的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显著下降,痛觉传导、感觉记忆等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显著增加。这些可能与患肢感觉运动相关大脑功能下降、而疼痛处理相关的神经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性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β内啡肽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各组关节滑膜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水肿;逆灸各组较模型组减轻。②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模型早期水平与模型继发组均较正常组高犤(541.65±74.95),(479.70±59.08),(187.14±42.24)ng/g,P<0.01犦;逆灸模型早期与继发组均较同期模型组低犤(365.04±69.87),(367.14±35.93)ng/g,P<0.05犦。③β内啡肽水平:模型早期组水平高于正常组,模型继发组与正常组水平相似犤(24.16±2.16),(15.86±1.37),(13.74±1.24)μg/g,P<0.01犦,逆灸早期组低于同期模型组,但逆灸继发组高于早期组犤(19.28±1.91),(21.75±1.68)μg/g,P<0.05犦。结论:逆灸、佐剂和逆灸后再接受佐剂3种情况对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应激激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逆灸和佐剂刺激均可使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的含量产生增高的趋势,但佐剂刺激比逆灸强烈得多,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早期和继发期均异常升高,使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早期异常升高,但继发期开始下降到正常水平。逆灸、佐剂作为不同的应激原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只是程度和延续时间存在差异。若将两种性质不同的应激互相前后叠落,即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则呈现局部和全身的早期和继发期的病理应激反应的减轻综合效果,同时使早期,异常升高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开始下调;但到继发期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仍然维持缓降的趋势,β内啡肽却又开始上升,显然两种激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发展的不同时段以及逆灸对其的影响呈现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隔三七饼灸对佐剂诱导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ST)大麻素受体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足垫部皮下注射弗式完全佐剂(FAC)复制R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隔三七饼灸治疗组(艾灸组)、模型组和红外线照射(TDP)治疗组(TDP组),每组10只,艾灸组取内膝眼、外膝眼、血海、足三里穴,予以隔三七饼灸治疗,每次每穴灸五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TDP组予以TDP照射治疗,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模型组、假手术组平行饲养,只在鼠板上固定而不作其他处理。在造模成功后、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观察记录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麻素受体CB1、CB2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及P38MAPK在脊髓AST内表达。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和TDP组大鼠的疼痛试验评分显著升高(P<0.01),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治疗1个疗程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TDP组的疼痛试验评分和P38MAPK的表达降低(P<0.01,P<0.05),热痛阈、机械痛阈以及CB1、CB2表达升高(P<0.01,P<0.05);与TDP组比较,艾灸组的疼痛试验评分和P38MAPK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热痛阈、机械痛阈以及CB1、CB2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隔三七饼灸对RA大鼠产生的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增强脊髓大麻素受体CB1、CB2表达,抑制P38MAPK的表达,其机制可能是艾灸通过调控脊髓大麻素受体CB1、CB2的表达,抑制P38MAPK的通路而对佐剂性关节炎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s)对大鼠骨骼肌急性挫伤后行为学及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的影响,并探讨PEMFs在大鼠骨骼肌急性挫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将42只SD大鼠分为PEMFs组、造模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4只。PEMFs组和造模对照组采用重物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急性挫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PEMFs组即刻予以PEMFs干预,频率14 Hz,频率可自动下调50%幅度,自动跳变周期为1 min,磁感应强度9 mT,脉冲持续时间1 ms。造模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不予以PEMFs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分别在造模前2 d及造模后第12小时和第18小时进行PWMT测定。 结果PEMFs组及造模对照组造模后第12小时和第18小时的PWMT值均低于造模前2 d的基础痛阈(P<0.01);PEMFs组造模后第18小时PWMT值高于造模后第12小时(P<0.01);PEMFs组和造模对照组造模后第12小时和第18小时PWMT值均较空白对照组的相应时点低(P<0.01);且PEMFs组造模后第18小时的PWMT值高于造模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PEMFs可以改善大鼠骨骼肌急性挫伤后的行为学,并可使其受伤后第18小时的机械痛阈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谷氨酸受体1(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前两组采用脊神经结扎(SNL)的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痛模型,假模组仅分离脊神经不结扎。电针组在造模后7d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环跳"穴,其他两组仅给予固定,不予治疗,每次30min,1次/d,连续7d。在造模前1d及造模后第3、5、7、10、12、14天分别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5d处死大鼠,取大鼠L4~L6段腰膨大脊髓,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GluR1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luR1-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痛觉过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痛阈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与电针组GluR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GluR1阳性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环跳"穴可以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大鼠脊髓背角AMPA受体GluR1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及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 只,除假手术组大鼠8 只(A组)外,其余大鼠采用改良Feeney 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大鼠分为穴位注药组(B 组)、穴位注水组(C 组)、腹腔给药组(D组)和腹腔注水组(E 组)各8 只,造模后每日分别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或生理盐水,连续14 d。于伤前及伤后第8、14、15、22 天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旷场实验,28 d 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GAP-43 水平。结果B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改善和旷场试验评分均优于C、D、E组(P<0.05)。B组大鼠脑组织GAP-43 阳性表达多于C、D、E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可促进脑外伤大鼠GAP-43 蛋白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郭知学  李鸥  汪春 《中国康复》2013,28(2):90-9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设假手术组大鼠8只(A组),造模成功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穴位注药组(B组)、穴位注水组(c组)、腹腔给药组(D组)和对照组(E组)各8只。造模后每日B、C、D、E组分别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处理,连续14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斜板试验及平衡试验观察造模后第1、2、4、6、8、10、12、14天各处理方法对大鼠的神经行为的影响。结果:致伤后第1天B、C、D、E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平衡能力评分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增加(P〈O.05)。伤后评分逐渐下降,B组大鼠得分除第1天外均低于c、D、E组(P〈0.05),C、D、E组各时间点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伤后B、C、D、E组爬坡角度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下降(P〈0.05),B组大鼠在致伤第2天开始爬坡角度明显大于C、D、E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能明显促进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大鼠单侧臂丛全干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双侧后足的痛行为学特征。方法:将12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全干切断伤和根性撕脱伤两组,以右侧为手术侧,术前及术后第3 d、7 d、14 d和第28 d检测大鼠双侧后足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缩足阈值、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结果:术前3项痛行为学指标在同一组动物双侧后足间和两组大鼠间无显著差异。与术前相比,切断伤组双侧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明显增高(P<0.01),机械痛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双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显著降低(P<0.01),冷刺激诱发痛评分显著增高(P<0.01),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明显变化。与切断伤组相比,撕脱伤组术后各时间点双侧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双侧冷刺激诱发痛评分则显著增高(P<0.05),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则无显著差异。同组大鼠3项检测指标在术侧和健侧后足之间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单侧臂丛全干切断伤仅诱发双侧后足冷刺激诱发痛,而全干根性撕脱伤不但诱发更为严重的冷刺激诱发痛,还导致双侧后足明显的机械触刺激诱发痛,这种痛行为学的变化可持续至第28 d。因此,臂丛全干根性撕脱伤较切断伤更适合作为臂丛全干损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SPF级雄性Lewis大鼠54只,随机分为环磷酰胺组24只、空白对照组24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抽取质量浓度为1.5g/L的牛视网膜s抗原溶液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制备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诱导剂;环磷酰胺组取35pg诱导液,在大鼠双后足垫皮内注射;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造模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造模后第6、9、12、18天大鼠视网膜中IL-17蛋白吸光度值。结果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造模后第6、9、12、18天大鼠视网膜IL-17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空白对照组高于环磷酰胺组(P〈O.05);空白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造模后第9、12天大鼠视网膜IL-1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造模后第6和18天(P〈0.05);造模后第12天大鼠视网膜IL-1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造模后第9天(P%O.05)。结论环磷酰胺可降低IL-17蛋白在视网膜中水平,减轻免疫性葡萄膜炎严重程度并抑制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体质量、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进行,①取7d龄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激光非穴位照射组(16只)、激光穴位照射组(16只)4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大鼠结扎新生鼠左颈总动脉后,再吸入低浓度氧(体积分数为0.08的O2,体积分数为0.92的N2)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于模型制备后第2天开始,穴位及非穴位定位参照大鼠常用的针灸穴位。②模型制备前12h、后3,10,22d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③大鼠于第2疗程结束后(每个疗程10d,疗程间隔2d)第2和3天做迷宫实验,用Y-型迷宫检测各组大鼠条件反射形成的次数代表其学习记忆能力。④迷宫实验后取脑进行微管关联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5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模型组大鼠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而激光穴位照射组虽稍低于假手术组但比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增长快。②激光穴位照射组大鼠的条件反射产生次数低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激光穴位照射组微管关联蛋白2阳性染色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激光非穴位照射组。结论: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大鼠生长发育,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且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关节局部肿胀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6组:正常组、模型早期组、逆灸早期组、模型继发组、逆灸继发组和逆灸正常组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鼠足容积测量法,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血清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肿胀率: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早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2.128&;#177;0.262)%,(1.301&;#177;0.250)%,(0.011&;#177;0.018)%,F=26.001,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正常组明显减轻(P&;lt;0.05);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继发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1.736&;#177;0.165)%,(1.156&;#177;0.230)%,(0.009&;#177;0.018)%,P&;lt;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lt;0.05)。②白细胞介素1β:模型早期和继发组的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358&;#177;0.047),(0.281&;#177;0.012),(0.200&;#177;0.204)μg/L,P&;lt;0.01],逆灸早期组其升高趋势有所缓解[(0.295&;#177;0.018)μg/L],逆灸继发组已接近正常[(0.245&;#177;0.021)μg/L,P&;gt;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模型早期和继发组、逆灸早期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0.950&;#177;0.139),(0.844&;#177;0.163),(0.832&;#177;0.145),(0.573&;#177;0.096)μg/L,P&;lt;0.01],逆灸继发组较模型继发组明显降低[(0.714&;#177;0.066)μg/L,P&;lt;0.05]。结论:逆灸具有减轻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足肿胀率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液pH值、胃黏膜壁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通过给予水杨酸钠、酒精灌胃并结合禁食禁水、跑步劳累等干预将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大鼠制成CAG动物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大鼠分别给予药物(如延参健胃胶囊、康复新液灌注)、针刺、激光穴位照射干预。于治疗14d后断头取血,采集稀释胃液及部分胃组织;利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采用酸度计测定胃液pH值,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液pH值、血清中N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壁细胞胞膜结构缺失、部分溶解,线粒体肿胀。药物、针刺足三里穴及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均能降低胃液pH值及血清中NO含量,并且以激光穴位组胃液pH值及血清中NO含量的改善情况尤为显著,与模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壁细胞胞膜结构完整,胞浆细胞器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激光照射足三里穴能促进CAG大鼠壁细胞结构及功能恢复,提高胃酸分泌并降低血清NO水平,对缓解CAG病情具有较好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