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海西宁地区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联合彩超(CDFI)筛查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西宁地区2型糖尿病人群150例和147例非糖尿病人群进行ABI检测,对ABI≤0.9、ABI≥1.3异常者同时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50例糖尿病组中ABI异常检出18例,占总数的12.00%,在147例非糖尿病组中ABI异常检出9例,占总数的6.12%,两组ABI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异常经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有病变的糖尿病组7例(38.89%),非糖尿病组1例(11.11%),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联合踝臂指数与下肢血管彩超在早期筛查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张灌水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的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低张灌水法螺旋CT扫描检出了全部68例大肠癌,检出敏感度为100%,大肠癌Dukes改良法分期准确度为82.4%.结论 低张灌水螺旋CT检查可以有效地显示大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能较准确地确定大肠癌的侵犯范围和转移,对大肠癌的术前诊断及肿瘤分期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病变的4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十二指肠肿瘤样病变)和恶性组(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病变),分别有28例、16例。记录2组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2组的多模态MRI功能评分、多模态MRI形态评分。结果 2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肿块形态、管壁柔软、黏膜、组织浸润、转移病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可根据肿块形态、管壁柔软度、黏膜情况等鉴别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其中原发性肿瘤的ADC值较肿瘤样病变低,且TIC以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MDCT)对急性上、下胃肠道出血或腹膜内出血检出与定位的准确性。连续对36例有急性出血临床征象的病人做了双期(16层或40层)MDCT检查。将MDCT的表现与内镜、血管造影或手术相对照。36例病人中,26例因GI出血、10例因腹膜内出血接受检查。证实的胃肠道出血部位包括胃(n=5)、十二指肠(n=5)、小肠(n=6)、大肠(n=8)与直肠(n=2)。26例中24例胃肠道出血病人利用MDCT可确定其出血部位。在这24例中,  相似文献   

5.
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MSCT)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0例内镜诊断或怀疑大肠癌的患者行低张水灌肠MSCT三期增强扫描,以横断面为主,结合多平面重组(MPR),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侵犯、转移情况,作出诊断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MSCT检出了全部53例大肠癌,敏感性为100%,补充了内镜漏诊的l例多发大肠癌,纠正了1例内镜误诊的淋巴瘤;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3.0%(44/53),T、N、M分期准确性分别为94.3%(50/53)、86.8%(46/53)、98.1%(52/53)。结论 低张水灌肠MSCT可以有效地显示大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能较准确地确定中晚期大肠癌的侵犯范围和肝脏转移,TNM分期准确性较单层螺旋CT有明显提高;增强门脉期或平衡期对TNM分期是必要的;MSCT对大肠癌T1~T3分期还缺乏可靠的诊断标准;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仍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MPR是横断面的有益补充;MSCT是内镜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胶囊内镜对慢性腹痛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7月慢性腹痛25例、无消化道症状体检2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胶囊内镜均顺利完成检查,全部胶囊在检查结束后排出体外。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慢性腹痛患者中,小肠溃疡3例(12%),小肠息肉3例(12%),十二指肠扭转1例(4%),空肠静脉瘤1例(4%),空肠蛔虫病1例(4%),回肠黏膜糜烂1例(4%)。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中,小肠息肉2例(10%),回肠黏膜糜烂1例(5%)。小肠疾病在慢性腹痛患者中检出率40%,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的体检者(1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胃排空时间分别为(40.99±31.38)min和(37.90±24.89)min,到达回盲部时间分别为(220.89±91.64)min和(225.68±80.59)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的诊断中有良好价值,临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低张水灌肠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和/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拟诊大肠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严重肠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低张+水灌肠+体位扫描+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阅片,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肠壁厚度及分层情况,病变强化特征,浆膜面改变,肠周脂肪间隙,邻近血管,淋巴结及远处脏器。防止遗漏小病灶。以术后病理TNM分期为金标准,采用诊断性试验,判断MSCT对大肠癌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70例大肠癌MSCT全部检出,病变位于升结肠13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21例,直肠31例。本组61例低张水灌肠效果满意,较好显示病变部位、形态、长度及肠壁侵犯深度,9例肠管未充分扩张,肿瘤境界显示不满意,其中升结肠3例.肝曲结肠1例,直肠下段5例。病变处肠壁不规则增厚,部分肿块形成,最大约12.5cm×10.3cm。病变最长约15.0cm。病变不同程度强化.明显强化者占82.86%(58/70),强化幅度平均为(43.5±15.7)HU。大肠癌TNM分期准确度为87.14%(61/70).其中T分期准确度为88.57%(62/70)。N分期准确度为87.14%(61/70),M分期准确度为90%(63/70)。结论:MSCT低张水灌肠技术能较清楚的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形态、长度、肠壁浸润深度。对大肠癌术前分期准确度较明显提高。但对于升结肠近端及直肠下段肿瘤病变显示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低张水灌肠低剂量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平扫及二期增强扫描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49例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低张水灌肠MSCT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70 mA,并进行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比较,分析MSC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MSCT对所有癌灶显示率为100%,共检出癌灶50处,其中多原发癌1例,5例合并息肉,准确率为T分期74.0%(37/50),N分期62.0%(31/50),M分期为98.0%(48/49).与本CT机常规扫描剂量(120 kV,220 mA)相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vol) 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降低68.2%.结论 低张水灌肠低剂量MSCT对结直肠癌的术前诊断及分期可以提供较全面的信息,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是结直肠癌的术前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便秘行钡剂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首次灌肠钡剂需灌注至回盲部使全结肠充盈显影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学龄前儿童钡剂灌肠检查资料,根据年龄,分为4组,观察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再根据首次灌肠钡剂是否灌注至回盲部分为A组、B组。A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回盲部,全结肠充盈显影。B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结肠肝曲附近,未灌注至回盲部。比较2组检查的差别。结果: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7例,其中3岁组4例先天性巨结肠,4岁组1例结肠炎,5岁组和6~7岁组各1例直肠息肉。A、B组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的概率比较和24 h随访钡剂潴留达结肠各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7,P=0.118;χ2=0.251,P=0.969)。A、B组各年龄段钡剂灌注总量比较,B组均较A组少(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便秘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少见,其中以较小年龄组先天性巨结肠为主。B组不影响检查结果,且减少钡剂的灌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多排螺旋CT仿真内镜及电子结肠镜对大肠肿瘤病变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65例大肠肿瘤疾病患者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扫描前10 min肌注山莨菪碱10 mg,自肛门注入适量气体.对扫描图像行仿真内镜重建,从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及对病变的显示能力等方面与电子结肠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大肠肿瘤患者电子结肠镜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CT仿真内镜正确检出62例,检出率为95.3%.直肠病变的定位诊断,仿真内镜及结肠镜的准确率分别为97.6%、88.3%,结肠病变的定位诊断,仿真内镜及结肠镜的准确率分别为90.9%、59%.结论 CT仿真内镜与电子结肠镜二者结合,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低剂量CT迭代重建技术用于早期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疑似肺癌患者(均存在肺结节病变)80例,分别给予常规CT检查、低剂量CT迭代重建技术,视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2组诊断价值,根据数据评价优劣。结果 低剂量CT迭代重建组有效剂量(ED)、容积剂量指数(CI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水平低于常规CT检查组(P<0.05);2组图像均满足诊断需求,且低剂量CT迭代重建组与常规CT检查组的肺窗、纵隔窗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迭代重建组与常规CT检查组的图像噪声、SNR、CT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CT迭代重建组与常规CT检查组诊断阳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肺癌筛查中,应用低剂量CT迭代重建技术,价值较高,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检查安全性,且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低张直肠水充盈法CT检查在盆腔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低张直肠水充盈法CT检查在盆腔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CT表现。材料和方法:16例经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诊断为"粘膜下肿块"或"腔外肿块"者,行低张、温盐水1000ml保留灌肠,仰卧位做平扫和增强扫描,层厚间隔10mm。所有病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结果:低张直肠水充盈CT图像清晰显示了肠腔和肠壁的变化。所有病例均找到了原发病变且精确显示了直肠和病变间的关系。CT对病变定位准确性为100%。结论:低张直肠水充盈CT检查对盆腔病变的诊断(包括直肠)较常规CT能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建勋  齐德林 《人民军医》1997,40(6):333-334
小肠病变约占胃肠道病变的1%~4%[1],而小肠出血则是多种小肠病变的首发症状,是发现小肠病变的重要线索。小肠出血的定位诊断较困难,主要因为:(1)小肠较长,内镜不易达到;(2)小肠活动度大,相互重叠,胃肠钡剂检查假阳性率高,尤其是不易显示浅表性粘膜病变和细小血管病变;(3)病因复杂,症状缺乏特异性,不易引起注意。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川,在判断消化道出血时,完全可以用快速、普及的内镜技术,将十二指肠段以上和全大肠段可疑病灶:排除,剩下的就是对小肠段出血性疾病"'进行定位诊断。l血管造影检查'.1选择性腹部动…  相似文献   

14.
胡兴平  崔国产  殷标  徐春林  彭陵  陶俊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30-103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纤维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63例大肠病变的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影像资料。结果:63例大肠病变中结直肠癌44例;息肉6例;血吸虫病肉芽肿7例,其中3例恶变;内分泌癌1例;脂肪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及黏液性囊腺瘤1例。63例的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镜(VE)、结肠平铺显示(PE)及透明化显示(Raysum)等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4%、68.3%、85.7%、85.7%及71.4%,MPR分别与SSD、VE、PE及Raysum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χ2=2.019,P〈0.05;χ2=1.518,P〈0.05;χ2=1.518,P〈0.05;χ2=1.699,P〈0.05)。结论: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MPR显示病灶更佳,检出率更高,是纤维肠镜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而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应用价值各异,应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5.
X线检查与内镜对照结果已充分表明传统的单对比钡餐检查方法已不够准确可靠,尤其是在早期病变的发现上更是如此,从我科改为双对比造影后,造影质量及病变的检出得到明显提高,并在发现早期和微小病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作者对75例患者钡剂双重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诊断的正确性进行了比较,并就钡剂双重造影的X线检查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腰椎CT(250mA)和低剂量胸部CT(80mA)两组扫描参数对欧洲脊柱体模(ESP)重复扫描10次,QCT测量ESP椎体骨密度、计算准确度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搜集既行低剂量胸部CT、又因其他原因行腰椎CT 的40例患者,两次扫描间隔不超过1个月,QCT测量T12~L2椎体骨密度并分析结果。一组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2椎体骨密度资料,分析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间相关性、并比较筛查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推荐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0mA和80mA两组间ESP “L1、L2、L3”椎体骨密度准确度误差及40例患者T12、L1、L2椎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1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分别为157.104±33.480、153.352±33.299,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0.988,P<0. 05)。筛查法与推荐法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47,P<0. 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与QCT一站式扫描,能同时满足肺筛查和评估骨密度需求,并且能降低辐射剂量、节约医疗成本及患者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癌大肠转移的X线钡灌肠表现。方法:104例胃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结肠转移或胃癌术后转移入院治疗的病例。分析钡灌肠初次发现大肠转移征象的年龄、发现胃癌原发病变距初次发现大肠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病变的发生部位和病变造成的X线钡灌肠图像上的肠管变形和粘膜面的改变。结果:104例胃癌结肠转移,男67例,女37例。胃癌术前检查中发现结肠转移者32例,术后发现的大肠转移中,多数转移发生在手术后3年内(占91.3%)。胃癌原发灶的肉眼形态BorrmannⅢ型(28例)和BorrmannⅣ型(65例)者占89.4%,组织学中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占91.3%。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80),其次为直肠(50)。转移灶可累及多节段肠管,其中横结肠中1/3段(47),横结肠左1/3(44),横结肠右1/3(39)和直肠腹膜返折之上(39)。X线显示肠管单侧变形者227处,双侧变形者96处。黏膜面表现为梳齿状黏膜纹聚集改变253处,颗粒结节状改变23处,外压性改变20处,弥漫性改变62处。结论:胃癌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和直肠,结肠黏膜面的梳齿状黏膜纹聚集为胃癌大肠转移的主要X线钡剂灌肠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张可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02,17(6):504-504
目的:确定T2加权和Gd-DTPA增强T1加权MRU对尿路行仿真内镜检查的方法。材料与方法:36例患者接受1.5T MR成像仪的MRU检查,每例患者都接受T2加权(3D-TSE,呼吸触发)序列和Gd-DTPA增强T1加权(T1-FFE,屏气)序列的检查,数据通过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仿真内镜法(VE)重建。结果:同时分析MIP和VE检查了36个病变中的32个,86%(19/22)的腔内病变可被VE法所检出,14%(3/22)可被MIP法检出(P≤0.01)。在55%(39/71)的病变中,MIP法对肾盂的评价优于VE法。而对输尿管的评价,MIP法在52%(37/71)的病变中与VE法相仿,在45%(32/71)的病变中比VE法优越,对肾输尿管仿真内镜而言,两组数据在诊断上均有可比性,对于膀胱的仿真内镜T2加权数据组要优越,因为在肾衰功能的病例中T2加权MRU检查不需要对比剂且不会出现沉积伪影。结论:对上尿路疾病的检查,MIP法在大多数病例中与VE法都同样好,或优于VE,然而,尿路的仿真内镜,特别是仿真膀胱镜,对检出腔内病变是十分有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充气法64排CT成像在大肠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疑诊大肠病变患者完成大肠充气法64排CT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58、48~508、58s),采用Siemens 64扫描仪,在工作站完成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容积重建等后处理观察,并与肠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检出大肠病变46例,误漏诊5例,诊断敏感度93.3%,特异度73.3%,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76.9%.结论:大肠充气法64排CT成像有较高的大肠病变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对胃癌进行TNM分期的回顾性评价,以探讨其对胃癌浆膜浸润的准确性,作选取经病理证实并行MDCT检查的病人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8岁)。MDCT检查前病人均饮用600mL自来水将胃扩张,扫描前5min,肌注20mg东莨菪碱以降低胃张力。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以避免胃内气体引起的伪影;如果钡餐检查和内镜已发现病变,病人应取俯卧位。MDCT检查不进行平扫而直接行增强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