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脑性瘫痪(脑瘫)是由于胎儿或婴幼儿期发育中的脑受到了非进展性的损伤,由此引起的患者活动及姿势障碍,并常伴随感觉、理解力、认知、交流及行为异常,以及癫痫、骨骼肌肉等继发性病症~([1])。美国报告本国1997—2008年,3—17岁儿童脑瘫的发病率约为3.9‰~([2]),我国虽无明确发病率数字,但官方报道2011年全国脑瘫人口接近500万人。脑瘫及并发症可导致多种疼痛问题的发生,同时为治疗肢体及智力  相似文献   

2.
抽样调查95435名儿童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导致脑性瘫痪(脑瘫)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脑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6县、市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对抽取的41个样本乡(镇)全部1~6岁的95435名儿童进行脑性瘫痪调查。采用1:2比例进行病因调查。结果:共检出脑性瘫痪患者171名。患病率为1.77‰。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13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是保护性因素(回归系数是负数,分别为-0.414,-1.667,-0.000657,P&;lt;0.05-0.01),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越高,发生脑性瘫痪的风险越小。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还有出生方式、早产、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双胎、多胎、出生地点。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等13种危险因素将会明显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抽样调查95435名儿童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脑性瘫痪(脑瘫)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脑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6县、市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对抽取的41个样本乡(镇)全部1~6岁的95435名儿童进行脑性瘫痪调查。采用1:比例进行病因调查。结果:共检出脑性瘫痪患者171名。患病率为1.77‰。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13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是保护性因素(回归系数是负数,分别为-0.414-1.667,-0.000657,P<0.05~0.01),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和出生体质量越高,发生脑性瘫痪的风险越小。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还有出生方式、早产、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窒息、双胎、多胎、出生地点。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等13种危险因素将会明显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危险因素,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从而降低其致残率。方法:选择1998-06/2004-03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的67例早产脑瘫患儿,男41例,女26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非患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56例,均系早产儿。对67例脑瘫的早产患儿及134例无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早产儿进行研究,所获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胎龄(OR=0.376,95%CI 0.239~0.591)、低出生体质量(OR=16.286,95%CI 4.032~65.781)、孕期感染(OR=6.081,95%CI 1.062~34.832),新生儿期严重疾病(OR=14.964.95%CI2.610~85.775),为其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从而减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危险因素,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从而降低其致残率。方法:选择1998-06/2004-03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的67例早产脑瘫患儿,男41例,女26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非患脑瘫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和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56例,均系早产儿。对67例脑瘫的早产患儿及134例无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早产儿进行研究,所获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胎龄(OR=0.376,95%CI0.239~0.591)、低出生体质量OR=16.286,95%CI4.032~65.781)、孕期(感染(OR=6.081,95%CI1.062~34.832)、新生儿期严重疾病(OR=14.964,95%CI2.610~85.775),为其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瘫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孕期和围产期,应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从而减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国内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中国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1.8‰~4‰。脑瘫虽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功能障碍却长久存在,因此有大量现存患儿,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患儿产生。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的康  相似文献   

7.
导致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了解导致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 ,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脑瘫 ,降低致残率。方法分析 14 6例脑瘫患儿的发生、脑瘫类型及脑瘫并发症与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双胎、有否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核黄疸、母亲分娩时年龄、怀孕期间有否病毒感染史、有否先兆流产史、有否家族史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组 14 6例脑瘫患儿的男女之比为 1.47∶1,导致脑瘫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低体重 (占 79.45 % ) ,早产 (占 64 .3 8% ) ,新生儿窒息史 (占 41.78% ) ,母亲怀孕期间有先兆流产 (占 3 2 .89% ) ,双胎 (占3 1.5 1% ) ,新生儿感染 (占 12 .3 3 % ) ,核黄疸 (占 6.16% ) ,高龄产妇 (占 3 .42 % ) ,母亲孕期有感染史 (占 2 .74% ) ,有家族史 (占0 .68% )。脑瘫的类型及并发症与危险因素也有关。结论低体重儿、早产、新生儿窒息、双胎、母亲怀孕期间有先兆流产史是导致脑瘫发生的高危因素 ,加强对这些高危因素的宣教 ,使广大群众及医务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量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对于已具有危险因素的小儿经常检查 ,及时发现脑瘫的症状和合并症 ,及早对其诊断、治疗 ,对降低脑瘫的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疼痛是困扰CP儿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据相关报道其患病率为53%~77%左右,它不但影响肢体运动发育、加重肢体的畸形及造成异常姿势的强化,并且在心理层面上造成CP儿童的负面心理影响及强烈的疼痛不愉快感,降低了CP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并减少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CP儿童的疼痛问题的研究严重缺乏,限制了其疼痛策略的制定,因此,提高人们对CP儿童疼痛的认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儿童脑性瘫痪的神经干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0.
儿童脑性瘫痪神经干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综述了儿童脑性瘫痪的神经干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克玲  施荣富  袁会珍  杨花芳 《临床荟萃》2007,22(20):1519-1520,F000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CP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严重影响了小儿的生活质量,给患儿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1 CP的发病情况随着各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迅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和试管婴儿存活率大大提高,但CP发生率并没有随之下降,反而有增多的趋势。北美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与1993年相比,2002年的早产儿…  相似文献   

12.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存在很多继发于脑损害问题,出现运动控制障碍、平衡功能异常、运动障碍和肌张力障碍等~([1]),导致异常步态的产生。异常步态中为了保证支撑稳定性的同时,驱动肢体运动使身体向前移动,呈现时空上各关节活动的偏差。帮助建立和改善脑瘫儿童的步态是康复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对步态功能进行系统性评估显得非常必要。国内目前对脑瘫儿童观察性步态分析描述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对近年来脑瘫儿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脑瘫高危因素制备的脑瘫动物模型的脑组织病理改变和行为学变化,与脑瘫儿童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脑瘫动物模型是进一步研究人类脑瘫的极佳工具。笔者主要综述有关模型动物和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技术是目前明确脑部结构损伤的重要诊断技术,对确定脑瘫的病理类型、病因及损伤时间有重要意义,其改变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病因及损伤时间密切相关。作者就不同类型脑瘫的MRI影像学改变及其与出生胎龄、损伤时间、病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院小儿神经门诊近年来诊治的小儿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226例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26例脑性瘫痪病儿中,男 136例,女 90例。就诊年龄~ 1岁 42例,~ 3岁 111例,~ 7岁 44例, 7岁以上 29例, 1~ 3岁幼儿期就诊最多。其中,能查到一项或一项以上发病因素者 185例 (81.85% ),共计 32项, 354例次。有家族史者 10例 (2.8% ),包括智力低下 4例,癫痫 2例,聋哑 1例,近亲婚配 3例。因母亲妊娠因素者 89例 (25.2% ),包括服药史 32例,先兆流产 19例,发热 7例,妊娠中毒症 12例,妊娠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学龄前脑性瘫痪患儿共患癫痫的病因、脑瘫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颅脑磁共振分类系统(MRICS)进行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和青岛市脑病康复医院住院治疗,年龄6个月至6岁,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837例。根据是否存在癫痫分为癫痫组174例和非癫痫组663例,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脑瘫类型、脑瘫病因、GMFCS、MRICS和盖泽尔(Gesell)发育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74例癫痫患儿中,<3岁的癫痫确诊者有158例(90.8%)。癫痫组和非癫痫组最常见的脑瘫类型分别为痉挛型四肢瘫(50.0%)和痉挛型双瘫(42.1%),2组在脑瘫分型方面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方面,癫痫组脑发育异常及遗传因素、窒息缺氧史的例数与非癫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痫组的GMFCS分级与非癫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RICS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灰质损伤为主者达31.6%,癫痫组与非癫痫组均以白质损伤占比最高,分别为40.8%和53.7%。认知功能方面,癫痫组与非癫痫组Gesell发育商均值分别为52.21和70.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年龄、病因、脑瘫类型、GMFCS和MRICS的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3岁、存在脑发育异常及遗传因素或窒息缺氧病因、脑瘫类型为痉挛型四肢瘫、MRICS以灰质损伤为主型、GMFCS分级越高,脑瘫共患癫痫的比例也越大,且共患癫痫的脑瘫患儿,其认知落后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的发病与早期干预的关系,我们对 1995~ 1996年因围产期窒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住院 48例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将出院后继续接受治疗的 25例与出院后失去或间都治疗的 23例,其发生脑瘫进行比较。发现早期干预治疗,脑瘫及合并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48例均为新生儿时期住院的患儿。出院后继续门诊按计划治疗 (治疗组 )的 25例,其中男 14例、女 11例。日龄 0~ 3d12例,~ 7d10例,~ 10d3例。与出院后失去或间断治疗 (非治疗组 )的 23例,男 13例…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的病因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的因素是脑瘫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国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生化检测、动物实验、影像学等研究认为,产前因素占脑瘫病因的大多数,并提出了界定产前或产后因素的客观指标.本文综述了脑瘫的主要病因,并介绍脑瘫病因学路径(etiological pathway)理论,以及脑瘫患儿脑损伤时期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20.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脑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2014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了我国脑瘫的最新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