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在探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NB患儿,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局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将骨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分为5级(不可见、模糊、可见、清晰、非常清晰),良恶性诊断的确定性分为3级(不确定、可以确定、十分确定),诊断效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显像图像在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及探测恶性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NB患儿,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骨病灶72个,有5个骨病灶未能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和单独SPECT显像均分别发现骨病灶77个。对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均优于平面显像(日值均为69.000,P均〈0.05)。平面显像和SPECT显像诊断恶性骨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45.45%(35/77)和62.34%(48/77;χ^2=4.416,P〈0.05),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平面显像有提高,分别为82.35%(42/51)和53.19%(25/47)、88.46%(23/26)和40.00%(10/25)、84.42%(65/77)和45.45%(35/77),χ^2=12.571,14.016和25.667,P均〈0.01。与SPECT显像的特异性(14/26,53.85%)和准确性(48/77,62.34%)相比,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χ^2=7.589,9.606,P均〈0.01),两者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SPECT和CT融合显像骨病灶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优于SPECT(H=28.000,P〈0.05)和平面显像(H=21.000,P〈0.05)。结论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能探测到NB患儿更多的骨病灶,是一种较好的探测NB患儿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结合定位CT评价鼻咽癌(NPC)颅底骨侵犯(SBBI)。方法NPC患者44例,1周内行头颅^99Tc^m-MDP SPECT、定位CT、全身骨显像(WBI)和MRI检查,对照组10例其他部位肿瘤患者行头颅^99Tc^m-MDP SPECT结合定位CT显像。于SPECT图像矢状面,颅底放射性浓聚程度最高(L)层面与高位颈椎体(C1~C3,S)处勾画相同大小的感兴趣区(ROI),L/S〉1提示SBBI。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1)对照组10例I/S=0.66±0.13。(2)根据MRI结果,SPECT结合定位CT、WBI和单独SPECT诊断SBBI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3%(20/24)、80.0%(16/20)、81.8%(36/44),70.8%(17/24)、70.0%(14/20)、70.4%(31/44)和77.3%(17/22)、72.7%(16/22)、75.0%(3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P=0.37);SPECT结合定位CT与MRI相关[χ^2=17.65,相依系数(CC)=0.535,P〈0.05]。(3)头痛组与无头痛组SBBI阳性率分别为92.9%(13/14)与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P〈0.05),低分化鳞癌组与未分化癌组SBBI阳性率分别为50.0%(19/38)与83.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19)。(4)SPECT结合定位CT图像除能提供准确的定位外,还能柃测部分颅底骨破坏。结论SPECT结合定位CT能有效地榆测鼻咽痛SBBI。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132例乳腺癌患者的210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随访及病理检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①210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82个(39.0%),良性病灶112个(53.3%),诊断准确率为92.4%(194/210),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7%.②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不一致,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5.9%(94/97),肋骨最低,为83.7%(3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肋骨最低.  相似文献   

4.
SPECT/CT骨显像鉴别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84例脊柱骨病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同时获得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判定为“符合“;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判定为“不符合“。结果: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以及融合图像对29例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1.7%、93.1%、89.7%和100%,对55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2.7%、60.0%、92.7%和94.5%。示SPECT/CT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两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肿瘤代谢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分别进行^18F—FDGSPECT/CT显像和^99Tc^m-MDP全身骨显像,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其他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为确诊依据,比较两种方法诊断骨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11个病人共48个病灶最终诊断为骨转移。^18F—FDG SPECT/CT诊断11个病人有骨转移^99T^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10个病人。按病灶分析,FDG和MD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4%、71%、89%、92%、77%和83%、64%、79%、89%、53%。”F—FDGSPECT/CT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P〈0.05)。结论:^18F—FDG SPECT/CT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6.
SPECT/CT显像在股骨头颈或转子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单个股骨头颈部或转子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的患者中,94例股骨头颈或转子区异常放射性分布不能明确诊断,遂行SPECT/CT显像,并通过随访得到患者的病理诊断或综合影像诊断。对病变的SPECT图像、CT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分析转移性肿瘤及良性病变的影像特征。采用SPSS13.0软件行McNemar检验。结果排除失访及最后未明确诊断者,最终入选患者78例。根据随访结果,确定良性病灶59例,转移性肿瘤19例。SPECT、CT及融合图像对78例病灶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0%(46/78),87.2%(68/78),96.2%(75/78),SPECT、CT图像分别与融合图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和48.18,P均〈0.05)。结论在对肿瘤患者进行骨显像中发现的股骨头颈或转子区病变以良性病变居多,SPECT/CT融合显像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SPECT/CT对脊柱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脊柱呈放射性浓聚患者进行SPECT/CT显像,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诊断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肿瘤的灵敏度为96.00%(24/25),特异性为96.43%(27/28),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3.57%(1/28),假阴性率为4.00%(1/25),阳性预测值为96.00%(24/25),阴性预测值为96.43%(27/28)。对脊柱浓聚灶诊断非转移性骨病变的灵敏度为96.43%(27/28),特异性为96.00%(24/25),准确性为96.23%(51/53),假阳性率为4.00%(1/25),假阴性率为3.57%(1/28),阳性预测值为96.43%(27/28),阴性预测值为96.00%(24/2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结合了CT的解剖定位功能与^99Tc^m-MDP骨显像的高灵敏度,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对脊柱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99Tc^m-MDP骨显像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临床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71例,3周内先后行^18F—FDG和^99Tc^m-MDP显像,以手术或穿刺病理、其他影像学方法和随访等结果为标准,对比2种显像方法在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灶的诊断差异(χ^2检验),计算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71例患者共发现包括原发、转移和良性病灶350个,其中恶性病灶286个(81.7%)。^18F—FDG发现141个(40.3%),^99Tc^m-MDP发现209个(59.7%),χ^2=25.65,P〈0.01;两者共同发现恶性病灶(全为转移)65个(18.6%)^99Tc^m-MDP单独发现恶性病灶144个,^18F-FDG单独发现76个(χ^2=29.76,P〈0.01)。(2)^18F—FDG对65个和^99Tc^m-MDP对88个(144个中可区分类型的骨转移灶)骨转移病灶探查,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病灶数前者分别为11(16.9%)、12(18.5%)和42(64.6%),后者为48(54.5%)、7(8.0%)和33(37.5%),χ^2=20.78,2.89,9.94,P均〈0.05。(3)^18F—FDG和^99Tc^m-MDP诊断27例有随访最终诊断者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72%(15/128)、91.67%(22/24)、24.34%(37/152)、8.33%(2/24)、88.28%(113/128)、88.24%(15/17)、16.30%(22/135)和53.91%(69/128)、75.00%(18/24)、57.24%(87/152)、25.00%(6/24)、46.09%(59/128)、92.00%(69/75)、23.38%(18/77),其中灵敏度、准确性、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46.21,P均〈0.01);两法合计的诊断指标分别为60.94%(78/128)、70.83%(17/24)、62.50%(95/152)、29.17%(7/24)、39.06%(50/128)、91.76%(78/85)、25.37%(17/67),与^18F—FDG法相比,除特异性、假阳性率和阴性预测值外,余诊断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59.55,P均〈0.01)。与^99Tc^m-MDP法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均〉0.05)。结论对软组织和骨恶性病灶的发现能力、骨转移灶类型的诊断差异,各种诊断指标上^99Tc^m-MDP和^18F—FDG各有优势,但两者结合可相互补充,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应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全身显像,探讨PET、同机CT和PET—CT融合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共332例^18F-FDG PET—CT受检者中有35例发现骨异常病变。分别阅读和记录^18FDG PET图像、同机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判断的良、恶性病变,比较3种方法在诊断骨转移瘤上的差异。结果 35例中共检出89个病灶,其中68个病灶最后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21个为良性病变。PET诊断骨转移病灶62个,诊断良性病变17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为91.2%(62/68个),特异性为81.0%(17/21个),准确性为88.8%(79/89个);同机CT诊断骨转移病灶55个,良性病变16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9%(55/68个),76.2%(16/21个)和79.8%(71/89个);PET.CT融合图像诊断骨转移病灶64个,良性病变19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64/68个),90.5%(19/21个)和93.2%(83/89个)。结论 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可减少单用PET或单用CT诊断时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提高了鉴别骨良、恶性病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身骨显像示脊柱局灶性放射性异常浓聚者的SPECT/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用盲法阅片方法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病变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分别计算SPECT和SPECT/CT诊断结果中可能良性和可能恶性的百分比,并对2位阅片者的分析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和95%的可信区间。分析SPECT和SPEC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及95%可信区间。结果2位阅片者分析SPECT图像,诊断为不确定(可能恶性和可能良性)的比例分别为73.1%(38/52)和67.3%(35/52),一致率为63.5%,Kappa值为0.62,95%可信区间为0.49~0.76;2位阅片者分析SPECT/CT图像,诊断为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25.0%(13/52)和13.5%(7/52),一致率为78.9%,Kappa值为0.81,95%可信区间为0.72~0.91。SPE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为76.9%,95%可信区间为63.8%~86.2%;SPECT/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一致率为94.2%,95%可信区间为84.3%~97.9%。结论在全身骨平面显像基础上,对脊柱病变再行SPECT/CT显像,可以获得更多诊断信息。不同阅片者对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SPECT/CT诊断病变良恶性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SPECT好。  相似文献   

11.
18F-NaF的合成及其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合成并检测^18F-NaF;比较^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与^18F-NaFPET/CT骨显像对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 用MINItrace回旋加速器通过核反应^18O(P,n)^18F-生产^18F-F^-1,用离子交换法合成^18F-NaF并进行质控检测。对10例已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肺癌患者行^18F-NaFPET/CT检查,对两者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18F-NaF注射液符合要求^18F-NaFPET/CT骨显像探测到^99Tc^mMDP骨显像发现的所有病灶,并探测到后者未发现的8个病灶,使^99Tcm-MDP骨显像不确定诊断数减少。结论 ^18F-NaFPET/CT诊断肺癌骨转移准确性更高,可作为^99Tc^m-MDP骨显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1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106例,与随访2年结果对照110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检验。结果平面显像237例中142例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72例良性病变,70例骨转移,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95.30%(142/149)。SPECT/CT显像237例中224例结果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104例为良性病变,120例为骨转移,SPECT/CT诊断总符合率94.51%(224/237),其中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9.48%(192/193)。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肯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24)。结论SPECT/CT显像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而且还可补充单独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提高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不全性骨折(I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和阳性部位的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分析联合显像对IF的临床诊断效能。9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67.56±7.68)岁,其中22例可疑IF、68例已确诊局部IF。所有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经过6个月以上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 结果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共检出IF病灶234个,均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病变部位及个数为骨盆78个、腰椎49个、胸椎46个、肋骨45个、股骨8个、胫骨4个、跟骨3个及胸骨1个。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68.89%(62/90)的患者联合显像检出的IF数目多于显像之前已知的骨折数目。在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范围内,CT显示骨折病灶293个,其中SPECT/CT诊断新鲜IF病灶234个、陈旧性IF病灶59个,SPECT/CT对新鲜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 结论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IF病灶数目的全身显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99Tcm-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与钼靶检查的对比。方法 选取初诊乳腺占位患者84例,均为女性。所有患者行2 h、4 h 99Tcm-3PRGD2 整合素受体显像及钼靶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显像方法(全身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并与钼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高于全身显像;乳腺癌99Tcm-3PRGD2摄取率[病灶容积最大计数(Tmax)、病灶容积平均计数(Tmean)、Tmax/本底平均计数(B)值及Tmean/B值]均明显高于良性占位(t=2.09~3.19,均P<0.05),且Tmax/B值差异更为明显(t=3.19,P<0.01);2 h、4 h显像对乳腺癌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25,均P>0.05)。SPECT/CT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大于95.0%,联用钼靶后灵敏度可以提高到98.4%;对致密型乳腺患者,SPECT/CT显像与钼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2%、83.3%、91.7%和78.6%、76.2%、77.8%,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P<0.05)。结论 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定性诊断乳腺癌具有高灵敏度,是对钼靶的有益补充,尤其对致密型乳腺占位患者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其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灵敏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28~73(50.77±8.7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99Tcm -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按切除的病灶重量将全部病灶分为两组,A组:病灶重量≤1.00 g,B组:病灶重量>1.00 g。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不同重量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 22例患者中,共切除病灶58个。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7.83%(11/23)和84.0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08);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26%(18/23)和85.19%(2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5)。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3)。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B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06)。 结论 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诊断灵敏度有影响,当病灶重量较小时,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其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而病灶重量对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核素骨显像检查,探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肺癌的骨转移规律。方法 对562例已确诊的原发肺癌患者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 MDP)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的结果和肺癌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类型肺癌骨转移平均发生率为43.06%,肺腺癌和小细胞癌骨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5.43%和45.16%,腺鳞癌、鳞癌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35.19%。结论 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肺腺癌和小细胞癌较其他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肺癌早期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对帮助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较常规平面骨显像在钙化防御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9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核医学科42例临床疑诊钙化防御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并经皮肤活检确诊.观察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均42例)诊断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核素骨显像检查,探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肺癌的骨转移规律.方法 对562例已确诊的原发肺癌患者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 MDP)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的结果和肺癌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类型肺癌骨转移平均发生率为43.06%,肺腺癌和小细胞癌骨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5.43%和45.16%,腺鳞癌、鳞癌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35.19%.结论 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肺腺癌和小细胞癌较其他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核素全身骨显像是诊断肺癌早期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对帮助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