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syndeca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syndecan-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与肿瘤生长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yndecan-1在结直肠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初步分析它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3l例肿瘤组织切片中,syndecan-1表达阳性者仅1例(3.2%),正常组织中syndecan-1表达阳性者29例(93.5%),syndecan-1表达阳性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yndecan-1主要表达在正常肠黏膜上皮,肿瘤间质中的表达呈弱阳性。结论syndecan-1主要表达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肿瘤细胞中极少表达。  相似文献   

2.
乙酰肝素酶(HPSE)是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可以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上的硫酸肝素(HS)糖链的一类β-D糖苷内切酶.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HPSE分子结构、生物学特征、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促进肿瘤转移机制及HPSE抑制剂的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2(Hpa2)mRNA和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4例胰腺癌组织中Hpa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中Hpa2mRNA及蛋白均未检出,胰腺癌组织中Hpa2mRNA的表达及患者的年龄(〈60岁20/27:≥60岁24/27)、性别(男26/30:女18/24)、肿瘤的直径(〈2cm15/20:≥2cm29/34)均无关(P〉0.05),在临床分期高的肿瘤(35/39,89.74%)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分期低(9/15,60.00%),包膜完整(6/12,50.00%),临近组织无浸润(7/12,58.33%)和无远处淋巴结转移(4/10,40.00%)者(P〈0.05)。Hpa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60岁21/27:≥60岁22/27)、性别(男23/30:女20/24)、肿瘤的直径(〈2cm17/20:≥2cm26/34)均无关(P〉0.05),而Hpa2蛋白在临床分期高(35/39,89.74%),包膜不完整(37/42,88.09%),浸润临近组织(38/42,90.48%),有淋巴结转移(39/44,88.64%)的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分期低(8/15,53.33%),包膜完整(6/12,50.00%),临近组织无浸润(5/12,41.66%)和无淋巴结转移(8/26,30.77%)肿瘤中的表达(P〈0.05)。结论Hpa2mRNA和蛋白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包膜完整与否、浸润临近组织、远处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95例膀胱癌标本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乙酰肝素酶、CD222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65例(68.42%),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CD222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58例(61.05%),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CD222阳性表达组患者与其阴性组相比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乙酰肝素酶、CD222共表达阳性组与其阴性组比较,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及CD22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相关。其中乙酰肝素酶及CD222的共表达对膀胱癌生存预后的预测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状况与其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正常胃黏膜 11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织 10例和 5 2例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状况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的关系。结果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在胃癌组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率在胃癌浸润浆膜层组与无浆膜层浸润组分别为 5 8.1%和 0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 ;在胃癌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 5 8.5 %和 9.1%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乙酰肝素酶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在乳腺癌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未行任何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乳腺癌的组织形态和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癌旁2 cm乳腺组织及距癌组织5 cm以上的正常乳腺组织中Hpa的表达.结果 60例乳腺癌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Hpa阳性表达率为68.33% (41/60),癌旁组织(癌旁2 cm)Hpa阳性表达率40.00%(24/60),正常组织Hpa阳性表达率0.00% (0/6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织比较,Hp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a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标志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显示:Hpa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体内瘤块直径、组织学分级、腋下淋巴结状况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 0.05),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而且具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 H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均较高,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Hpa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4例癌旁组织、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PA mRNA的水平及蛋白表达定位,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HPA mRNA检出阳性41例(60.3%),24例癌旁组织中阳性1例(4.2%),1 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全部阴性,分别与癌组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A mRNA的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分组中显著不同(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PA定位于细胞质及细胞核,阳性率为77.9%(53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与否分组中显著不同(P<0.01).结论:HP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浸润、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判断提供较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Syndecan-1和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胃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Ru GQ  Zhao ZS  Tang QL  Xu W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62-1064
目的探讨syndecan-1和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syndecan-1和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18例胃癌组织中syndecan-1mRNA及乙酰肝素酶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42.4%和55.9%;syndecan-1 mRNA及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X^2=32.95,P=0.001;X^2=23.19,P=0.001)、脉管侵犯(X^2=46.22,P=0.001;X^2=33.78,P=0.001)、淋巴结转移(X^2=28.62,P=0.001;X^2=25.43,P=0.001)和远处转移(X^2=63.30,P=0.001;X^2=65.76,P=0.001)密切相关;而syndecan-1 mRNA的表达还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X^2=6.25,P=0.012)。Syndecan-1 mRNA表达水平与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呈负相关(r=-0.844,P=0.001);Syndecan-1 mRNA低表达病例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Syndecan-1 mRNA低表达和乙酰肝素酶mRNA高表达参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是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9.
乙酰肝素酶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肝素酶是一种糖苷内切酶 ,能特异性的水解位于细胞表面 ,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为小分子片段。乙酰肝素酶普遍存在于恶性转移性肿瘤细胞中。乙酰肝素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乙酰肝素酶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3例HCC中HPA的表达,用T—A克隆测序法检测其扩增产物有无突变,并与HCC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有16例癌组织HPA表达阳性,阳性率(48.5%)显著高于癌周肝组织(P〈0.01)。术后转移复发组HPA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7例PCR产物测序发现有4例均存在2处点突变,其中一处为有义突变,突变率为57.1%。结论 HCC中HPAmRNA表达率增高,可作为HCC术后预测转移复发的一个重要指标。HPA基因点突变可能是其表达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含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1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I motif,ADAM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DAMTS1的表达,采用妒检验分析ADAMTS1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DAMTS1表达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DAMTS1的表达阳性率为40%(26/65),癌旁组织为85%(55/65),结直肠癌组织较低(X=27.546,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其ADAMTS1的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5.329,P=0.021)。ADAMTS1表达阴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而ADAMTS1表达阳性者为70个月,ADAMTS1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情况较好(X=10.151,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RR=3.782,95% CI:1.509-9.476,P=0.005)、淋巴结转移(RR=3.107,95% CI:1.186-8.138,P=0.021)和ADAMTS1表达情况(RR=2.020,95% CI:1.071-3.809,P=-0.030)均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及ADAMTSI表达阳性者的预后较好。结论ADAMT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ADAMTS1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ADAMTS1表达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好于ADAMTS1表达阴性者,提示其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和41.7%(P=0.031)。(2)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果表明,MMP-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大肠癌围手术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采用酶链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8名健康体检者和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血清VEGF的含量,并分析大肠癌患者术后VEGF水平下降程度对持续无瘤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术前VEGF水平为(497.68±128.36)pg/ml,术后1周为(368.56±98.72)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24.54±68.23)pg/ml,q术前=8.951,q术后=4.720,P均〈0.01。大肠癌患者术后1周VEGF水平明显下降,q=7.329,P〈0.01。术后VEGF水平下降〈50%组持续无瘤生存期低于VEGF水平下降≥50%组,x2=8.903,P〈0.05。结果表明,VEGF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nail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分析工具比对TCGA 数据库中Snail 基因mRNA 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STRING 数据库中构建Snail 蛋白-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对相关蛋白功能和KEGG 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同时,回顾性分析我院69 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Snail 表达水平分为高、低表达组,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DFS)的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Snail 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Snail 基因mRNA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DGFB 基因与Snail 呈正相关(r =0.624, P <0.05),SLC44A4 基因与Snail 呈负相关(r = – 0.48, P <0.05)。Snail 基因在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分别富集于组蛋白H4 脱乙酰化、ESC/E(Z)复合体和NAD 依赖性组蛋白脱乙酰酶活性(H3-K14 特异性)。KEGG 信号通路富集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Notch 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和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等。生存分析显示,Snail 高表达患者的OS 低于低表达患者(HR=1.6, P <0.05),而Snail 高、低表达患者的DF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nail 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9.2%(41/69)。Snail 蛋白高表达者在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率、Dukes 分期等方面均差于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nail 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并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60份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surviv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特性及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升高(P<0.05)。在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Dukes分期及淋巴转移相关,提示检测survivin可以反应肿瘤的侵袭性,为评估肿瘤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分析36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情况,分析rN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患者3年、5年生存率与rN分期有关,P〈O.05。结果表明,rN分期可帮助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组织中CUG结合蛋白1(CUGBP1)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7例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男32例,女25例;年龄43~74(60.6±8.9)岁。通过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CUGB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后每2个月电话随访1次,采用肿瘤进展时间(TTP)作为观察评估指标,分析CUGBP1 mRNA及临床病理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对CUGB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UGBP1 mRNA对于肺癌预后的意义。结果CUGBP1 mRNA及CUGBP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TNM分期及分化密切相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UGBP1 mRNA[P=0.0074,HR=3.701,95%CI(1.420,9.648)]、TNM分期[P〈0.0001,HR=4.043,95%CI(2.098,7.794)]及年龄(P=0.0018,HR=3.207,95%CI(1.544,6.664)]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UGBP1 mRNA及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CUGBP1 mRNA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tudies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ve ignored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umber and level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atus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in histologically node-negative colorectal cancer.Methods: We used i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anti-cytokeratin antibody CAM5.2 to examine 1013 lymph nodes in 42 patients (12 recurrent and 30 nonrecurrent) with histologically determined Dukes B colorectal cancer. Five serial 6-m sections were used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frequency, tumor cell pattern, and number and level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groups.Results: Micrometastasis was confirmed in 16% (59/373) of lymph nodes in the recurrent group and 12% (77/640) of lymph nodes in the nonrecurrent group, and the frequency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was 92% (11/12) in the recurrent group and 70% (21/30) in the nonrecurrent group. The tumor cell pattern in the metastatic lymph nodes was similar in the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groups. Micrometastasis in four or more lymph node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recurrent group than in the nonrecurrent group (58% vs. 20%, P < .05), and micrometastasis to N2 or higher node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recurrent group than in the nonrecurrent group (92% vs. 47%, P < .01).Conclusions: The number and level of positive micrometastatic lymph node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histologically determined Dukes B colorectal cancer. This parameter is a useful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histologically node-negative colorectal cancer and is helpful in plann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两基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联系及两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实验技术测定6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Survivin和Caspase-3mRNA的表达,分析两基因与肿瘤临床特性、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升高(P〈0.05),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未能检测到SurvivinmRNA。在癌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0.05)。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及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Caspase-3的表达仅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且丽基因呈负相关。结论Survivin与Caspase-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均与癌旁正常组织存在差异,并与肿瘤的Dukes分期、淋巴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断Sur-vivin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有着密切的联系;Caspase.3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单独或者联合检测两基因mRNA表达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 (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 C)测定 12 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 (H2 U)与尿嘧啶 (U)的比值预测血 DPD的活性 ,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2 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 DPD活性为 3.5 4± 1.87,最小为 0 .5 6 ,最大为 11.12。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的分期、部位、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小、有无肝转移都不相关。结论 :血 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 ,因此可以认为 DPD活性尚难单独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