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疡,祖国医学称为疮疡,亦是痈疽疮疡的简称,凡具有解毒排脓、生肌敛疮、散结消痈的方剂、统称为治疡方。治疡剂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治疡剂较多,根据方剂功效不同,分为散结消痈,托里透脓和补虚敛疮三类。笔者在中医外科临症常用“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治疗疮疡、疗效颇佳,体会浅述如下,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就读于中医学院中医外科专业 ,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及外科临床诊疗工作 ,对中医外科学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深有感触。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就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中医外科学》教学的好处作一浅述。首先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引入能迅速提高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认知水平。比如 :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痈”与“有头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定义上说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有头疽”是指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从文字上理解 ,二者定义相差无几 ,而教材中对二者临床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学子如何学好《方剂学》.[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研究,爰举浙江名医朱丹溪、张景岳等的学术观点,并以作者本人教学和临证经验为例,阐发《方剂学》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结论]对《方剂学》课程作用和意义的揭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学好《方剂学》及中医各专业课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临床辨证用药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全生外科“阳和化疽”学说和楼氏乳科“温通治痈”理论,论述楼氏乳科在乳房阴证性疾病的诊治方面作出的理论继承和创新发展。[方法]通过归纳《外科证治全生集》具体条文,总结浙江楼氏乳科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从理辨、治法、方药方面,分别阐述“阳和化疽”学说和“温通治痈”理论,并指出楼氏乳科对全生派学说的完善之处和创新点。[结果]在理辨方面,《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化疽”学说首次分辨痈疽的阴阳属性,独重望诊,认为疽属于阴虚证,指出内吹乳痈为阴证;楼氏乳科在全生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温通治痈”理论,提倡四辨识病,主张包括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在内的乳痈均属于标阳本阴证。在治法方面,全生派重视阳和化疽,温开慎补,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忌惮刀针;楼氏乳科在其基础上注重温通治痈,主张消托并举,并结合穿刺抽脓等现代外治法,内外兼治。方药方面,楼氏乳科在全生派阳和汤基础上创楼氏融冰汤。[结论]浙江楼氏乳科“温通治痈”学术思想是“阳和化疽”学说在乳腺专科的重要发挥,发展和完善了乳房阴证性疾病的中医诊治,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方解是《方剂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准确表述方解内容有助于使学习者理解方剂用药的缘由及其之所以治病的根本所在。以多个版本的《方剂学》教材为蓝本,探讨《方剂学》教材中方解内容编写的思路与基本构架,既能深入挖掘方剂的内涵,又能进一步提高《方剂学》教材中方解内容编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现代医家以“痈疡”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经验,以期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更多思考。[方法]从以“痈疡”论治UC角度出发,通过整理现代医家相关经验文章,总结现代医家以“痈疡”论治UC的病因病机、辨证特色及治疗策略。[结果]现代医家以“痈疡”论治UC,认为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不遂、体虚劳倦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湿、热、瘀、毒诸邪兼夹,在疾病的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脾肾亏虚为主,辨证重视局部辨证和阴阳辨证,在治疗中灵活运用“消、托、补”三法,痢痈同治,内外兼治。[结论]以“痈疡”论治U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疗思路,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美容中药方剂学》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经验,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重要性、教材编写团队组织及新版《美容中药方剂学》教材编写特色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方剂实验课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从传授知识为主 ,向培养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可以加强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 ,提高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和自觉性。1 编写适应本校教学条件的《实验指导》80年代以来 ,虽有一些高等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了方剂实验课 ,并编印了《实验指导》 ,但目前尚未见有关方剂实验方法的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院方剂学教研室 ,根据方剂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等情况 ,编写了《方剂实验指导》 ,并用于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9.
对《方剂学》7版教材中方剂组方结构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认为“方从法出”,治法是指导遣药选方的原则,而不是组方原则,组方原则应该是“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历来被强调为“制方之要”,而受到重视。然而,对于君臣佐使地位的认识,至今尚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一是以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持此论者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学类统编教材《方剂学》2~6版及《中医学高级丛书·方剂学》、《中医配方学》等;二是以君臣佐使为组方结构。如全国专科统编教材《方剂学》(第1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国中医药版)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  相似文献   

10.
绪言 中医外科,古称“疡医”,《周礼》早有记载。《辞海》:“疡”:痈疽疖之通称。《黄帝·内经》有《痈疽篇》专论而外,其他如《生气通天论》:“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气穴论》:“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都有论述。张仲景《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金匮要略方论》有《疮痈肠痈浸淫病篇》,说明对于外科疾病的研究已经非常重视了。《后汉书·方术列传》《华陀传》:“华陀,精于方药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  相似文献   

11.
浅谈“仙方活命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仙方活命饮”为中医外科常用方剂,历代医家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列为肿疡主治第一方,称为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饮”首见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用于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其适应证,医宗金鉴曰“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近人则普遍认定为“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属于阳证者”《中医方剂学讲义》。  相似文献   

12.
仙方活命饮为外科常用方剂之一。近年来大专教材《方剂学》列此方于清热解毒之类中,适用于“痈疮肿毒,属于阳证而体实者”、以“局部红肿火欣痛”为辨证要点,“阴疽患者忌用”。笔者认为此方是消法中和营的代表方剂。不仅适用于痈疮肿毒属阳证而体实者,对于阴寒疽证而体实者亦可应用。仙方活命饮在不同书籍中名称各异:如神仙活命饮(明·汪机《外科理例》)、神功活命汤(清·高梅溪《改良外科图说》)、真人活命饮(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本方始见于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集二花、乳没等十三味药物。方中当归、赤芍、乳没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治疗痈证,多以清热解毒、行瘀活血立法,而滋阴清热及滋阴为主的治法亦有记载:如《外科正宗》曾载“滋阴八物汤”主治悬痈、“肾气丸”治肺厢、“七贤散”治肠痛溃后等。关于龟板,《本草纲目》称其治痴疽初起,“消痈肿”’;《疡科心得集》用大科阴丸治虚火耳痛“国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盛而发”者,从而将龟板消痈与滋阴(清热)法治痈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就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尚祈同道斧正。疯者,变也,是气血为每邪所阻滞,空遏不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患,分内痛和外辅两大类。内痛是发生于脏腑间的脓肿,如肠痫、肺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编写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方剂学》供中药、药学专业用的编写背景、总体思路、特点特色。为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领会教材内容、驾驭教学过程、发挥教材作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针对留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特点,基于中医课程体系的教学实际,探讨中医核心课程《方剂学》的英文教材建设。文章从现有教材的问题出发,指出现有英文《方剂学》教材多存在着"方剂量多、重点不明;内容繁杂、不够简洁;未设病案,难以深入;形式单一,少有图表;用词生硬、多有生僻"的问题。同时,文章提出了"精选方剂、突出重点;设立导言、明确层次;精简内容、标出要点;增设图表、简明清晰;辅以病案、强化实用"这五个改进的方向,以期对《方剂学》英文教材的编写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医外科学认为痈肿为外感六淫,或受外伤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化火成毒所致,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与药物.而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提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除运气七篇大论以火热论述外,其他各篇多以营卫壅滞立论.这种矛盾性的存在,使得溯源痈肿发病的核心病机、以期为临床立法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具有必要性.本文对比区分了痈、疽、肿、疮、疡原义及疾病特点,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对于痈、肿、疮、疡病机的认识,回顾了历代医家治疗痈肿的治则治法.我们发现痈、疽、肿3者特征具有相似性,均指因壅塞不通导致的皮表肿起的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常相互并见;疡与疮是近义词,都是指病灶易于破溃的病损."痈"与"疮""疡"为不同的疾病,一强调壅塞所致肿起病形,一强调破溃病形.《黄帝内经》以古人对"痈"的字义认识为基础,对痈肿壅而不通病机的理论进行了阐发:《黄帝内经》所论痈肿病性寒热均可见,内因外因均有,其中外邪所致痈肿以寒性为主,尚未见热性;但无论偏寒偏热还是后期郁热,营卫壅滞都是共同病机;后世医家在阐发痈肿病机时也多不离《黄帝内经》原旨.与痈肿不同,《黄帝内经》认为疮疡的病因为外在火热引发,病机为火热腐败血肉所致,症状理应多伴有局部红肿化脓乃至破溃.与之相应,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由于医学重视火热的时代发展特色,以及一部分痈肿后期确实会发生火毒肉腐的脓肿溃破,后世逐渐将疮、痈混同,提倡统一以清热解毒法为主治之,但这种混用导致痈肿本身气血凝滞的独特病机特点被掩盖.治疗方面,《金匮要略》所载治疗肠痈的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外科经典名方十六味流气饮、《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活络效灵丹,以及后世广为使用的托里表散法都是以活血散瘀为法治疗痈肿.因此回归痈肿营卫壅滞的核心病机,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痈疽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类病证,范围相当广泛,大致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黄帝内经》对于痈疽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而形成今日中医外科学理论。1 痈疽的概念 痈,《说文》谓:“肿也”。《释名》曰:“痈,壅也,气壅否结里而溃也。”疽,《说文》谓:“久痈也”。《内经》与此认识基本一致。《痈疽》言:“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而不通,雍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方剂分类的目的、历代方剂分类方法、目前《方剂学》教材中方剂分类存在的问题等,对优化方剂分类提出了设想。认为目前的《方剂学》多遵循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的综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具有笼统、不同章节的同类方剂相互交叉错杂、分类语言描述不准确等不足,故应对《方剂学》中的方剂分类进行优化,以更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临床。提出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纲、祛邪方单列、气血痰方单列、固涩方单列、神志方单列、痈疡方单列和外用方单列的分类方法,此种方剂分类方法将便于人们对方剂类别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可使方剂分类更好地落实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医学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在对待中医外科学疮疡病的因机证治方面,有其各自的观点.正宗派“审证求因,重辨阴阳”,主张“内外并举,顾护脾胃”,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疮疡;全生派倡“阴虚阳实”之论,立“阳痈阴疽”之说,主张分清阴阳的属性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心得派重视时邪致病,创“疡科三部病机学说”,认为“外疡实从内出”,主张“治外必本于内”的治法.三家学说各执己见,却又相互渗透,并对后世医家在对疮疡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多年使用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方剂学》的教学中,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建议,供编写新的方剂学教材时参考。1好方可由附方变成正方平熄内风剂第一方为镇肝熄风汤,其主药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等,附方为天麻钩藤饮,其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益母草等。后方的平肝熄风作用显然好于前方,因此应将天麻钩藤饮列为正方。且后方在临床的应用频率大大高于前方。2选方应对应中医临床学科中专及本科的中医内科学中只有清金化痰汤丸,而方剂学教材中只有清气化痰汤,本方的清热化痰作用显然不及前方,因此在这个内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