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湿邪黏滞重浊,最易困遏脾阳,阻滞气机,是脾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病证虽多,然脾胃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是病机中共同之处,给湿邪以出路治疗脾胃病日益受到医家的关注。导师姜树民教授治疗湿邪所致的脾胃病主要以三焦辨证为纲,遵循东垣学说思想,分消走泄,祛邪除湿,并治病不忘求本,兼顾护脾胃,以恢复脾胃功能为根本。  相似文献   

2.
孙艳淑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1-1751
以临床病例为依据,认为内伤杂病中的三焦病证是独立于上、中、下三焦辨证之外的腑病,因此临床应重视对三焦病证的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3.
贾英杰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作30余年,重视病证结合,认为恶性肿瘤病机是“正气内虚,毒瘀并存”,“虚”“毒”“瘀”贯穿疾病始终,总结出“癌浊”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因素,易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倡导恶性肿瘤从“癌浊”论治,提出“黜浊培本”思想,提倡疏利三焦,治取中州,善用“理气法”治疗恶性肿瘤及相关并发症,在临床中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4.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素问·咳论篇》原文,并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了"三焦咳"的生理基础、发病过程、核心病机、临床表现及辨治方法。"三焦咳"是由于长期慢性咳嗽,导致以肺脾胃为中心的多个脏腑受累,以三焦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辨治当抓住聚胃关肺的核心病机,以调理肺脾胃、通利三焦为主,随证治之。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后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病可参照"三焦咳"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赵学军 《新中医》1998,30(3):9-10
脾胃病专家李任先教授临床经验体会赵学军主题词@李任先内伤病证/中药疗法脾胃病/中药疗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任先教授在承担繁重的学校领导和科研工作之余,对临床工作仍坚持不懈,在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形成了一套治疗脾胃病证的独特经验,疗效显著,笔...  相似文献   

7.
孔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调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8.
孑光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对脾胃学说研究深入而独到,认为三焦和脾胃在人体消化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关系,临床治脾胃病尤重凋三焦。孔教授认为辛开苦降既能恢复脾升胃降,又能畅达三焦,属调治脾胃病的第一方法,常通过望咽喉、触结节、问小便、察脚汗等方法来了解三焦的通调情况,活用辛开苦降以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9.
温病大家吴鞠通,不仅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建树颇丰,创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对内伤虚损性病证,同样强调“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而采用相应补益之法。笔者结合自身临床体会,认为虚损性哕证亦可以吴氏三焦补益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可归纳如下三点:(1)从甘凉养阴轻清宣气,论;台上焦阴伤气郁及胃致胃气逆为哕;(2)从平衡脾胃阴阳之虚,论治中焦失衡所致胃气逆为哕;(3)从重浊厚味以潜藏纳缩,论治下焦阴伤扰冲脉为哕。  相似文献   

10.
肝郁气滞与脾胃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郁气滞与脾胃相关病证最为常见。因此,深入探讨肝郁与脾胃之关系,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在临床上,对162例肝郁气滞与脾胃相关病证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和治疗,以其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更好地指导今后临床辨证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6):498-500
以温病学的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探讨三焦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关系,并从上、中、下焦相关脏腑角度辨证论治CTD-ILD:以上焦心、肺症状为主的CTD-ILD可归属于心肺气虚血瘀型,治疗以补益心肺为重点;伴有中焦脾、胃、大肠相关症状的CTD-ILD,在治疗肺系疾患的基础上,应兼顾健脾益气、益胃和中、润肠导滞;出现下焦肾系症状的CTD-ILD,调补肺肾治法应贯穿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温中法应用于虚寒证,可分为温中涩肠法、温中止呕法、温中止血法和温中补虚法4法;而应用于实寒证,可分为温中化饮法、温中止痛法、温中通便法3法。《金匮要略》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因此,温中法的运用,应遵循脾胃的生理特性,根据其虚实、"所得"予以遣方用药,促使疾病痊愈。此外,《金匮要略》在心、肝、肺、肾诸脏寒证的治疗中,均与温中法相联系,突出了后天脾胃在疾病证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张仲景"调中州,安五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因多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终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气虚是发病基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免疫力低下,易感毒及产生瘀血、食滞、痰饮等病理产物,致脏腑气机失调,经脉不通,局部组织失养而形成慢性炎症。张仲景根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则辨其虚实,确定证治大法。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等。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延伸,是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各证型和胃黏膜变化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对CG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证型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概括,表明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对诊治CG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17.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8.
笔者团队赴武汉疫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临床救治,发现中焦脾胃功能是患病与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健运脾胃之法应贯穿于该病治疗之始终。在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予以合理膳食及积极营养策略,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注重健运脾胃,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