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1)103例病人中A1优势征者41.74%;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58.25%;颈动脉供血型者6.80%;混合供血型者34.95%。(2)共检出血管狭窄76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61例(59.22%),Willis环形态变异占78.69%;不符者15例(14.56%),Willis环形态变异占86.67%;无狭窄血管27例(26.21%),Willis环形态变异占66.67%。结论Willis动脉环不完整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芦亚楠  孔辉  丁勇  马争飞  钟平 《安徽医学》2021,42(6):654-656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闭塞患者Willis环发育情况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的4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分为症状组28例和无症状组17例.收集两组患者DSA检查结果,采取定量Willis环评分系统评估Wil-lis环的完整性,分析两组患者Willis环发育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内动脉闭塞患者Willis环评分与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症状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Willis环发育不良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患者中,Willis环完整性评分越高,患者NIHSS评分越低(r=-0.541,P=0.046);Willis环完整性评分越低,患者NIHSS评分越高(r=-0.551,P=0.041).结论 颈内动脉闭塞患者,Willis环发育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阻力训练可有效减少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门诊接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9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方法,治疗组除进行此常规治疗外,还予抗阻力训练。结果治疗6个月后,出现晕厥的百分比,对照组达51.1%,治疗组28.8%,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要效果好。结论抗阻力训练可有效减少晕厥发作,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Willis环变异情况,探讨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占比分别为34.4%、62.5%、78.1%,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59.1%、31.8%、50.0%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及缺如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厥指的是由于短暂脑血管灌注不足引起的可逆性短暂的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现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诱因及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许岭平  王瑞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88-188
4例晕厥患者行倾斜试验,结果阳性,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混合抑制型,心脏挣搏时间较长,遂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口服足量美托洛尔,晕厥不再出现。再次行倾斜试验,结果阴性提示:β受体阻滞剂+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合并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有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Willis环变异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情况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234例,按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疾病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Willis环的结构,分析Willis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两组Willis环完整显示占48.7%(114/234);疾病组前环和后环的变异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主要由Willis环的交通动脉(ACoA、PCoA)提供代偿,疾病组Willis环代偿能力较对照组差,其中由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提供代偿比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Willis环存在变异,其代偿能力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侧ICA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8例(症状组),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21例(无症状组),观察2组患者Willis环、侧支血管管径情况,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ICA狭窄程度大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侧支血管代偿功能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2.2%(13/18),后环完整率为61.1%(11/18);无症状组患者前环完整率为95.2%(20/21),后环完整率为90.5%(19/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完整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27.8%(5/18)和38.9%(7/18),无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4.8%(1/21)和9.5%(2/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变异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管径显著小于无症状组(P<0.05),2组患者后交通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lis环的侧支代偿能力与Willis环变异与否及前、后交通动脉管径有关;Willis环代偿功能差是ICA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率变异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率变异(HRV)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现象,是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情况的定量检测指标。常用以评价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功能[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诸多晕厥中常见而又特殊的一种类型,发作时先有交感神经活动性激活,后有迷走神经的过度反应,倾斜试验有助于确诊[2]。作者观察了12例青年男女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非发作期心率变异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黄莹  展群岭  李富兰  梁秀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563-1565,1569
目的:采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与非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Willis环进行分析,探讨Willis环变异与后循环TIA的关系。方法:使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TIA患者31例与非后循环TIA患者31例脑血管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Willis环的情况将其分为完整型、部分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分析Willis环变异分布情况。结果:2组大脑Willis环均有不同程度变异,其中后循环TIA患者中后循环不完整型变异较多见。2组患者的后循环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前循环的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lis环的完整性与后循环TIA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颅内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根据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表现,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A)和后交通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rlng artery aneurysm,PCoAA)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方法 分析204例脑血管VCTDSA资料,比较ACoAA、PcoAA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动脉瘤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情况;探讨ACoAA、PCoAA与Willis环分型的关系.结果 本组24例ACoAA、63例PCoAA及117例非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CoAA以男性居多,PcoAA以女性居多(P<0.05);ACoAA、PCoAA瘤体长径与载瘤动脉的成角2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CoAA组存在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而PCoAA组无明显Willis环变异的差异(P>0.05).结论 A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有关,PCoAA的形成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研究Willis环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行头部或头颈部VCTDSA检查的174例患者资料,观测Willis环各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形态、大小,Willis环的完整性及Willis环穿支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①Willis环动脉发育不良各段均有发生,按发生率不同依次为L-PCoA(20.1%)、R-PCoA(16.1%)、R-ACA A1(13.8%)、R-PCA P1(9.2%)、ACoA(7.3%)、L-PCA P1(6.3%)及L-ACA A1(3.4%),动脉缺如以R-PCoA(54.6%)、L-PCoA(52.3%)、ACoA(15.8%)为高.②174个Willis环中,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55.8%,前后循环发育不良或缺如占29.8%,具有完整形态Willis环的仪占9.2%.③174个Willis环清楚显示穿支血管17支,平均直径0.82 mm.Heubner同返动脉26支,平均直径0.94 mm.结论 VCTDSA对Willis环显示完整、清晰,多角度显示能发现Willis环的各种变异,并显示Willis环穿支小血管.  相似文献   

14.
王雪梅 《中医学报》2011,(8):984-985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织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生脉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无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使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于物理抗压力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百会穴治疗,持续治疗1个疗程后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显著优于观察组的68.89%,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直立倾斜试验对77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者再进行两个阶段的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结果77例晕厥患者中60例阳性,17例阴性,阳性率占77.9%。结论倾斜试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比较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艳萍  何开明  黄小艳 《西部医学》2012,24(11):2181-218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直立倾斜试验(TTT)明确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治疗组加黄芪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后观察晕厥再发情况,并再次行TTT试验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程短,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门诊换药室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减少晕厥的发生,避免晕厥带来的意外损伤。方法:将我院门诊换药室近5年来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18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经及时处理均没有导致因晕厥带来的意外损伤。结论:护理人员在换药室进行治疗时,尽量减少疼痛对患者的刺激,若发现有先兆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晕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