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人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受者的免疫状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及三色流式细胞技术对肾移植受者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化验监测,分析了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免疫方面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与肺部感染组3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3+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70.21±9.75)%、(73.42±8.64)%和(71.35±8.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CD4+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40.52±9.61)%、(50.74±8.62)%和(27.42±9.51)%,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2;P<0.01)。CD3+CD8+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7.12±9.40)%、(20.35±5.54)%和(45.32±13.55)%,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4,P<0.01;t=5.425,P<0.01);CD3+CD4+/CD3+CD8+比值分别为(1.86±0.87),(2.82±0.73)和(0.71±0.35),急性排斥反应组及肺部感染组与肾移植后顺利恢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别是CD3+CD4+/CD3+CD8+比值,对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急性排斥反应及肺部感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76例肾移植术后10个月内的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监测,发现该组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机体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预测判断与机体变化的关系。方法:测定采用鼠抗人T淋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OKT系列,用EPICS-C型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在临床诊断排斥反应前后,CD4/CD8的比值均明显升高,随着排斥的逆转CD4/CD8的比值逐极易发生感染。结论:动态监测受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助于对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现,对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机体感染可能性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病人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急性排斥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移植病人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急性排斥诊断中的意义赵玉千付耀文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市,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赵玉千(现在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100050)、付耀文]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发现肾移植术后病人外...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3/Fas的流式细胞动态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3/Fa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CD3/Fas,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尿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Fas+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分别为6.53%±3.06%和0.18%±0.09%,P<0.01);以9.59%为临界值,术前CD3+/Fas+水平低者,预后较好;肾移植前后无论何时CD3+/Fas+水平>10.0%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经激素冲击治疗后1周CD3+/Fas+水平迅速下降者,急性排斥反应逆转者高.术后CD3+/Fas+水平低于初始水平或有增高但又迅速下降者预后好.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Fas+,有助于判断预后,对及时治疗和抗排斥反应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监测肾移植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10病例选自首次尸肾移植,肾功能在术后1周内恢复,免疫抑制剂使用统一方案.抗凝外周血以CD3/CD25、CD4/CD45RA、CD8/CD28和CD95/CD95L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它们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变化与患者移植后时间、环孢素谷值(CsA-LT)浓度、肌酐(Cr)浓度、患者年龄、性别和排斥发生等的关系.结果:肾功能稳定的受者CD4 /CD45RA 、CD8 /CD28 、CD28、CD25和CD95L随术后时间延长、年龄增加和CsA-LT增高而减低.术后3.5年以上、年龄大于55岁和CsA-LT大于400 ng/ml者与术后1.5年以内、年龄30岁以下和CsA-LT 200 ng/ml以下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CD95表达随年龄的增加、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随CsA-LT的增加逐渐下降(P<0.05).结论:CD4 /CD45RA 、CD8 /CD28 、CD28、CD25和CD95L表达降低,CD95表达增加是肾移植患者免疫系统稳定的表现,结合患者年龄、术后时间、CsA-LT和肾功能检查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和排斥监测的简便、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 结果 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 P<0.05).另外, 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R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 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10.
豫医无毛小鼠末梢血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法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豫医无毛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正常昆明小明鼠有无差异。方法:用α醋酸萘酯酶法(ANAE)对豫医无毛小鼠进行了末梢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观察。结果:1月龄和2月龄豫医无毛小鼠T淋巴细胞总数和T抑制细胞数无显著差异,T辅助细胞数高于正常昆明小鼠,但6月龄无毛小鼠与正常昆明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无明显差异。结论:豫医无毛小鼠6月龄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趋于正常,与正常昆明小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者全血在尘螨主要过敏原刺激下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偏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尘螨过敏的哮喘儿童外周全血体外持续给予尘螨主要过敏原Der p和Der f刺激,观察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过敏原暴露对Th1/Th2偏移的影响。方法选择尘螨皮试阳性的哮喘患者23例,采集全血,体外与尘螨主要过敏原Der p、Der f共同孵育培养8h,以单克隆抗体对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进行标记,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哮喘患者全血体外Der p、Der f持续暴露后(过敏原暴露组),Th0、Th1、Th2表达率分别为(0.83±0.45)%、(10.70±4.42)%、(2.16±1.17)%,非过敏原暴露组Th0、Th1、Th2表达率分别为(0.93±0.52)%、(9.19±3.75)%、(1.67±0.82)%。过敏原暴露组Th2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过敏原暴露组(P<0.05),而两组Th0、Th1表达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过敏原暴露组因Th2增高,Th1/Th2比例降低,Th1/Th2平衡向Th2偏移,与非过敏原暴露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er p、Der f对Th细胞有明显的选择性,过敏原的持续暴露促进Th2优势表达,Th1/Th2平衡向Th2转化,可能是引起哮喘症状反复和加重的机制之一。因此,过敏原的回避和特异性的脱敏治疗也是哮喘治疗的措施之一,应予以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苏木醇提单体原苏木素A对心脏移植后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抑制和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大鼠腹腔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原苏木素A组、环孢素组、对照组A(手术不给药组)、对照组B(不给药不手术组)。术前2天给药,术后第7天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检测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朵与心脏移植对照组比较,原苏木素A组、环孢素A组术后3天和7天时均减轻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所引起的心肌病理损害(P〈0.01);与对照组B相比较,对照组ACD4^+/CD8^+明显升高(P〈0.01),环孢索A组、原苏木素A组则可抑制CD4^+/CD8^+的升高。结论苏木醇提单体原苏木素A对心脏移植后发生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1/Th2)两类细胞因子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在生殖器尖锐湿疣的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复发频率与Th1/Th2平衡失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Th1/Th2平衡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协同刺激分子、信号转导机制相关;由此,可以通过Th2型细胞因子向Th1型细胞因子逆转来预防和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15.
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法,检测了41 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的致敏淋巴细胞,以探讨致敏淋巴细胞与移植受者的早期排斥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排斥组(14 例) 受者术前致敏淋巴细胞OD 值平均为0 .56 ±0 .20 ,感染组(5 例)OD 值为0 .56 ±0 .23 ,肾功能稳定组(22 例)OD 值为0 .32 ±0 .05 。肾移植术后以上各组OD 值为0 .46 ±0 .19 、0 .46 ±0 .70 、0 .38 ±0 .08 。急性排斥期应用胸腺嘧啶(ATG) 治疗前后致敏淋巴细胞也有很大的变化。结果提示移植前检测和术后跟踪检测移植受者致敏淋巴细胞状态,有助于预测术后移植肾的早期排斥反应,对ATG 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槐胺碱(SA)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同种皮肤移植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免疫荧光浊测定T淋巴细胞及克亚群数量;MTT比色法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SA减少CD3、CD4细胞数、降低CD4/CD8,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结论SA对移植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此作用与其减少T淋巴细胞数量并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抗排斥作用及其在临床肾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经供者抗原(外周血白细胞1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活化、扩增和灭活,制备T淋巴细胞疫苗,然后将其回注于自身,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输注TCV时出现发热反应。6例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淋巴细胞毒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在注射TCV前后无明显变化,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注射TCV后得到增强。结论 T细胞疫苗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防治排斥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在技术路线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免疫标记物穿孔素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肾移植手术后近期稳定患者30例,AR18例,肾移植手术后长期稳定患者10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L,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检测PBL中穿孔素表达。结果:AR患者PBL穿孔素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肾功能近期与长期稳定组(60.95% vs 16.66%).并且穿孔素表达出现的时间可比AR的临床表现出现早2—3d,AR时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显著降低PBL穿孔素阳性细胞数。结论:穿孔素是一种有价值的AR标志物,对PBL中穿孔素表达的动态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肾移植术后可能发生的AR。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水平以及其与宫颈癌分期和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110例宫颈癌患者,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体检结果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及细胞因子(IL-2、IL-4)水平.对宫颈癌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