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治疗。方法本组46例踝关节骨折,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自后方复位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内外踝复位固定后仍有踝穴增宽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另加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18周,平均14.5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分,疗效:优4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须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中应充分重视外踝复位及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76岁,中位数36岁。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81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27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及胫距关节脱位12例。闭合性骨折104例,开放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Ⅰ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7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术后6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91.0±6.2)分,优84例、良31例、差5例。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腓深神经损伤,4例出现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9例出现复位不良、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2 mm。结论: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26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8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7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26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无发生深部感染及断钉情况良率84.62%。结论: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其术后功能恢复与骨折的复位效果、固定方法、锻炼的时机及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ightRope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采用TightRope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51岁,中位数39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左踝7例、右踝6例。按照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标准,旋前外旋型5例、旋后外旋型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中位数7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中位数14个月。复位效果良好,均未出现踝穴增宽及距骨外移。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中位数18周。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总分为(95.10±3.33)分,优9例、良3例、可1例。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移位等并发症。结论:TightRope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41~76岁,中位数53岁。左侧11例,右侧8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Lange-Hanson踝关节骨折分型为旋后外旋型Ⅲ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0个月,中位数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80.4±15.6)分,优13例、良4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双纽扣缝线系统和螺钉固定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对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53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用双纽扣缝合系统进行治疗,B组23例用螺钉固术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进行修复,比较2组早期负重、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2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2组6个月、12个月的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除了B组有1例患者在第12周发生断钉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内固定失效、脱钉、断钉等并发症的发生;2组6个月和12个月的优良率相当(P0.05)。结论双纽扣缝线系统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与螺钉固定修复效果相近,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入路在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18例三踝骨折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8~68岁,中位数36.5岁。左侧7例,右侧11例。按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2例、旋前外旋型6例。5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中位数4.5 d。经改良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经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内踝骨折。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10 min,中位数6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中位数18.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6周,中位数11.5周。未发生感染、骨折再移位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4例、可2例。结论:对后踝骨块完整且主要位于后外侧的三踝骨折,经改良外侧入路可方便地完成后踝和外踝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同时可完成对下胫腓前韧带的探查修补,是治疗该类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行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38.2±3.7)岁。AO皮质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7~55岁,平均(37.2±4.0)岁。术后常规行X片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8~24月,平均(18.0±4.3)月,弹性钩钢板组均未出现血管损伤、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及固定失败等并发症,下胫腓弹性钩钢板取出后,无1例出现下胫腓关节再分离;AO螺钉组在术后8~12周发现2例螺钉断裂。术后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其中弹性钩钢板组优75%(24/32),良12.5%(4/32),可9.3%(3/32),差3.1%(1/32),优良率为87.5%;AO螺钉组优57.1%(16/28),良14.3%(4/28),可17.9%(5/28),差10.7%(3/28),优良率为7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保留了下胫腓关节的微动生理特点,复位固定效果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和未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复位效果、踝关节活动度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5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行单纯内外踝及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78例行内外踝及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下胫腓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年,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和12个月测量下胫腓间隙(TBCS)和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术后12个月比较患者踝关节活动度,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分级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X线片检查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不连,延迟愈合等情况。观察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TBCS,TBOL,Mazur总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踝关节背屈、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不固定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在复位效果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更有利于踝关节活动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证切开复位和韧带修复这种治疗手段对于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方法将切开复位和韧带修复术应用于36例三踝骨骨折伴随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首先切开复位进行三踝骨的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切开后进行固定,通过对三踝的切开复位和固定使得踝关节得以固定。其次还要对患者受伤的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后韧带进行检查,看是否断裂。结果所有患者都实现了三踝骨愈合,优质康复愈合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9%,计算发现患者康复情况的优良率达到了91%。结论切开复位和受损韧带修复术对于治疗三踝骨折伴随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经皮钳夹固定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牵引下内翻或内旋位逆损伤方向手法复位,付氏钳夹固定的方法治疗踝部损伤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经6~36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6.7%。观察认为,下胫腓联合分离多为踝部骨折并发,由外翻暴力或外旋暴力所致。X线片下胫腓间隙增宽大于3mm,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立诊断。手法复位后采用钳夹经皮固定,钳尖顶压在内外踝上,直接通过内外踝施压于下胫腓联合,作用力直接,固定牢靠,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简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李西要 《光明中医》2012,27(6):1150-1151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了解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和其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本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治愈者有30例,显效者有25例,有效者为2例,无效者为1例,总显效率为94.8%.无一例出现骨不连或者畸形愈合及下胫腓不稳定功能障碍.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骨解剖关系,改善预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我院 1992~ 1998年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 10 7例 ,其中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 35例 ,男 2 3例 ,女 12例 ,年龄 17~ 68岁 ,平均 35 .6岁 ,就诊时间 :伤后 1h~ 68天 ,按照 Lange- Hanson分型 ,旋前外展型 度 6例 ,旋前外旋型 度 8例 , 度 5例 ,旋后外旋型 度 16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 9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中除固定三踝骨折及修补三角韧带外常规用长螺丝钉或骨螺栓固定胫腓下关节 ,随访 6月~ 5年 ,优 2 7例 ,良 4例 ,可 2例 ,差 2例 ,优良率 92 .3%。讨论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 ,其中下胫腓关节分离占较大比例 ,本组为 32…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骨折通常因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而使踝关节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治疗处理不当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已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容易被忽视。2005年3月—2009年7月,本院收治15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6~63岁,平均36岁。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根据AO分型[1]:A型4例,B型4例,C型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联合分离。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使术野保持清晰。手术选用内外踝标准切口,先复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方法:对127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腓联合分离中57例手法复位夹板、“U”形石膏或石膏靴固定,70例采用手术复位钢板、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修复下胫腓联合韧带,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本组127例获10~48个月的随访,非手术治疗组57例中,优29例(50.9%),良27例(47.4%),可1例(1.7%),优良率98.3%。手术治疗组70例中,优39例(55.7%),良28例(40.0%),可2例(2.9%),差1例(1.4%),优良率95.7%。结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早期治疗对维持踝穴的完整及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将7对踝关节标本行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模型14踝,其中3对(6踝)踝关节标本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将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再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另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再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每次复位固定后,先后对模型施加10 Nm、15 Nm、20 Nm的扭矩外旋足踝,通过在X线片上测定下胫腓联合间隙确定其稳定性。执行完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后,将标本上固定的外固定架或内固定物完全拆除,并将踝关节标本恢复至复位固定前的状态,然后进行另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比较不同扭矩下两种固定方式对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双侧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93)mm,(4.28±1.69)mm,t=0.378,P=0.54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施加10 Nm、15 Nm、20 Nm扭矩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72±2.46)mm,(5.29±3.58)mm,t=0.246,P=0.811;(5.69±2.72)mm,(6.98±3.05)mm,t=-0.773,P=0.458;(5.70±2.95)mm,(6.80±3.20)mm,t=-0.618,P=0.55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其稳定性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失败导致的复杂陈旧性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9例踝关节骨折手术失败导致的复杂陈旧性踝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2例。年龄14~56岁,中位数38岁。均为闭合性损伤,按照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2例、旋后外旋型6例、旋前外展型1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8例、前踝压缩骨折6例,均未合并骨关节炎。第1次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12~35周,中位数19周。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中位数7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失败导致的复杂陈旧性踝关节脱位,术中合理截骨、彻底清除增生的黏连组织、恢复胫骨及踝穴正常解剖关系,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足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的4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同时间点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术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标准,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6.5±13.0)min,平均切口愈合时间(11.6±1.8)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6±0.5)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发生。40例患者的TBCS测定值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OL测定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19例(47.50%)、良17例(42.50%)、可3例(7.50%)、差1例(2.50%).结论: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对于促进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下胫腓分离复位后的合理固定问题 ,作者对经皮钳夹固定治疗方法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 ,共治疗 97例 ,95例解剖复位 ,2例失败。随访 90例 ,随访时间平均 2年零 4个月 ,采用 L eeds标准评定 ,优良 85例 ,占 94.4% ;可 4例 ,占 4.5 % ;差 1例 ,占 1.1%。认为该固定方式符合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基础和弹性固定原理 ,是治疗下胫腓分离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踝部骨折的治疗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A组)、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B组)、手术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C组)等不同方法治疗踝部骨折84例,优良率分别为80.0%、76.1%、83.3%。对踝部骨折治疗方法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外踝骨折与下胫腓分离的处理措施。认为外踝在踝关节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下胫腓分离的处理固定外踝比固定下胫腓联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