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白内障患者双眼植入一片式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与单眼植入术后视觉质量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在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34例,将双眼植入Tecnis ZMB00多焦点人工晶体患者20例设为双眼多焦组;非主视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主视眼植入Tecnis ZCB00单焦点人工晶体患者14例设为单眼多焦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近视力、术后生活质量及脱镜率。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双眼5 m裸眼远视力及30 cm裸眼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P>0.05),60 cm裸眼中间视力单眼多焦组联合组优于双眼多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5);就夜间生活质量而言,单眼多焦组夜间眩光感觉优于双眼多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全程视力的脱镜率均>90%,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结论 双眼植入不同的类型的人工晶体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可以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夜间弱照明条件下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普及和日益完善,大多数患者术后可以快速提高远视力。但传统人工晶状体由于无法改变自身曲率且在眼内无法移动,因此人工晶状体眼患者丧失了调节能力,这也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无法获得良好近视力的最主要原因。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理想目标是在恢复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又在无需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近距离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晶体后囊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单眼无晶体眼患者施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并获得良好视力。结论 无晶体后囊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历悌,王俐平,刘玉莲,李白梅邵阳市中心医院自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现代白内障手术的新进展,具有使患者视力改善满意、符合生理要求、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的优点;解决了单纯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需戴镜矫正视力及出现...  相似文献   

5.
梁莉 《医学信息》2008,21(5):702-704
目的 观察粘连性瞳孔白内障患者手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54例66眼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患者采用切除瞳孔区纤维机化膜在瞳孔中央注入粘弹剂,用粘弹剂注射针头分离虹膜后粘连并注射适量粘弹剂,使瞳孔进一步扩大.对瞳孔缘发生机化条索者(即瞳孔闭锁)分离粘连后使用囊膜剪将粘连条索剪断,然后用撕囊镊沿瞳孔缘环形撕去瞳孔缘机化条索,再注入粘弹剂.若瞳孔仍不理想,用虹膜钩或晶状体定位钩牵拉扩张瞳孔,获得满意瞳孔后,进行原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16眼同时联合行小粱切除术.结果 术后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葡萄膜炙反应,13眼有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用药后消退.术后1周64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2眼视力无变化;12眼术后高眼压,,经治疗后获得目标眼压;术后3月42眼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浑浊,视力低于0.3行激光后囊切除术;全部病人瞳孔居中,人工晶体位正.结论 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可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晶体在白内障术眼囊袋内可以前移,但目前还不能够对该动态调节过程中人眼屈光变化进行监测,临床数据的难以获得使人工晶体前移与引起的人眼屈光调节量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未明确。目的:观察人工晶体眼内移动对人眼屈光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基于Hwey-LanLiou眼模型,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实现光线追迹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晶体在眼内的前移与人眼屈光调节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人工晶体每前移一定的距离,人眼所获得的屈光调节量不恒定;调节量大小依赖于眼轴长度和所需植入的人工晶体,特别是眼轴长度;对于不同眼轴长度术眼中的人工晶体前移,人眼所获得的屈光调节量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单焦点与多焦点Toric散光型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光学特性,植入后更为安全和稳定,目前已被临床广泛使用。目的:比较单焦点与多焦点Toric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角膜散光后的疗效和旋转稳定性。方法:纳入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的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210例,其中105例植入单焦点Toric人工晶体,另105例植入多焦点Toric人工晶体。植入后1周、3周、1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散光,检测人工晶体旋转度,记录并发症发生率与脱镜率。结果与结论:两组人工晶体植入1周后的视力、残余散光均较植入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植入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明显;多焦点人工晶体组视力、残余散光改善效果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组。两组人工晶体植入后均发生了旋转,但两组旋转角度均在5°以内,多焦点人工晶体组不同时间点的人工晶体旋转度高于单焦点人工晶体组(P < 0.05)。两组植入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脱镜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多焦点Toric人工晶体可有效矫正视力及散光,单焦点Toric人工晶体具有较高的旋转稳定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艾宏伟  杨华 《医学信息》2007,20(8):754-75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和超声晶体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51只眼)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的预防等,使手术前后血糖稳定在6.0~8.9mmol/L以内。结果健康教育组血糖控制较好,视力维持较好,稍有提高。结论通过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维持术后视力,可取得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人工晶体安装方法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9~1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FLACS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植入的人工晶体选用一片式两襻疏水性丙烯酸制成的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安装晶体,观察组患者按照改良后的方法安装晶体。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晶体展开时间、术中晶体植入囊袋后襻的变化、术中人工晶体破损率、术后角膜水肿、术后晶体调位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晶体展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患者术中晶体植入囊袋后襻自动展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患者术中人工晶体破损率、术后角膜水肿、晶体调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改良后的人工晶体安装方法能够促进FLACS患者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后前后襻的自动展开,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术中意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方角膜缘后直切口,进入前房后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水分离核后,晶状体圈匙摘出晶状体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1周视力≥0.5者68眼(66.02%),术后1个月视力≥0.5者90眼(87.38%).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操作简便,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11.
眼球内人工晶体是光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人工晶体的植入手术是使白内障患者重新恢复视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动物试验和临床试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人工晶体的设计步骤和晶体屈光度的计算方法。强调在术前必须测量患者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然后按公式计算人工晶体所需的屈光度数,以保证植入人工晶体后能获得最佳的视力。 文中扼要叙述了晶体热压成形的制造方法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先证者(Ⅲ1)女,22岁,因自幼视物模糊就诊。患者自出生后双眼视物模糊,查体: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裸眼视力右0.06,左眼已经过白内障手术,安装人工晶体后,术后视力0.1,双眼散瞳后接受裂隙灯检查,结果:晶体核局限性混浊,中央致密,周边较为疏松,边缘不齐,呈花萼状,后囊周边环形混浊,伴发水平震颤,内斜视,似核性白内障合并后极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联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和晶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在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9例PDR,共105眼,随机分2组,术式1组56只眼,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行闭合式三通道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式2组49只眼,为经扁平部玻璃体联合晶体切除术,保留前囊、人工晶体植入前囊上、睫状体沟内。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3年,术式1组视力改善46只眼,占82.1%;术式2组视力改善31只眼,占63.2%,两组术后视力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显著(χ^2=4.762,P〈0.05)。术式1组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只眼,占1.8%;术式2组术后发生INV 7只眼,占14.3%,两组术后INV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5.835,P〈0.05)。结论在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中,术式1组优于术式2组,其术后并发症和INV的发生率也明显低,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先证者(Ⅲ11) 男,22岁,维吾尔族。新疆乌恰县人,视力差10年,近半年加重,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视力:OD4.0.OS4.0,辨色力:红=红,绿=绿,晶体皮质呈白色混浊,透明皮质多,晶体以后囊混浊为主,为白色,眼底窥不见。于9月15日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植入后方型人工晶体,术后视力OD4.6+1.0球镜,矫正4.8。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是引起视力障碍和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在眼科是一种最理想的手术。因并发症少,术后可获得良好视力,现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道选方法。我科自1989年开展了此项手术,体会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185例,男143例,女42例,年龄在6岁  相似文献   

16.
黄晓玲 《医学信息》2006,19(4):660-66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摘除术后虹膜瞳孔变化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3月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55例57眼虹膜瞳孔近期变化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的虹膜及瞳孔变化的并发症占33%。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引起虹膜,瞳孔近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术中瞳孔缩小,器械反复进入前房过多刺激损伤虹膜,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人工晶体襻未植入囊袋内,术后虹膜炎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20例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40例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组患者手术中后囊破裂发生率5.6%,全部I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4以上者31例(77.5%)。结论: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后囊破裂I期植入人工晶体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实验兔眼晶体残留囊膜的标本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其手术安全、并发症少,使白内障复明手术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1]。但由于残留的前囊下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并沿后囊移行,引起延迟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并且囊膜上的增殖细胞和胶原收缩,使残囊产生皱襞[24],...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普遍开展,晶体后囊混浊(PC0)成为影响术后远期视力恢复的突出问题,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能是形成晶体后囊混浊的主要原因。手术应激后血浆和房水内皮素(ET)水平升高,晶体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存在ET受体,ET对晶体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作用,因而,ET对晶体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PCO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将目前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20例超高度近视患者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等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和转归。结果手术前,患者的视力为(0.10±0.05),而术后为(0.60±0.2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后,患者的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均无明显变化,同时,患者术后并发症较轻。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