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调阴阳跷脉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外翻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2.
针刺阴阳跷脉为主治疗失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邢孝民 《中国针灸》2003,23(2):97-97
治法:主穴取申脉、照海;配穴根据辨证分型: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型加肾俞、心俞、太溪;胃腑不和型加胃俞、足三里;肝胆火旺型加肝俞、胆俞、行间.  相似文献   

3.
平衡阴阳跷脉针刺治疗顽固性不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寐,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一种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而非独立的疾病.神经性失眠属本病证范畴.临床上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睡后易醒,而难以再入眠,或彻夜不眠.此症较为顽固,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以照海、申脉为主穴的针刺方法,辨证施治,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针刺下肢穴位对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对照组选用常规下肢穴位针刺,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7天为1疗程。对照组常规针刺,每日治疗1次,治疗6天休息1天,6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91.4%、40.0%。经Ridit分析检验。两组数据置信区间没有重叠部分,故两组的疗效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疗法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脑中风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数据统计超过50%脑中风患者在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足内翻是最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占17% ~43%,足内翻影响行走的效率与能力,增加跌倒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康复治疗能有效降低中风后足畸形发生率,改善步行能力[2].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内...  相似文献   

6.
针刺跷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跷脉指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阴跷脉。《针灸大成》对其病侯作了详细的记载,有腰背强直、骨节疼痛、手足麻痹、拘挛厥逆、癫痫、目疾等数十种病症。笔者在临床中对某些疾病从跷脉入手,配合其他经脉的穴位,兹举例如下。小脑共济失调症患者,女,22岁。四肢活动异常,语...  相似文献   

7.
阴阳跷脉考     
归稚虹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68-669
跷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循行、交会穴等方面多有论述。其观点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历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探讨各家的不同观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以针刺跷脉穴和口服西药艾司唑仑进行治疗。结果:针刺跷脉穴组和口服西药组之间的PSQI指数相比,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针刺跷脉穴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组,差异(P<0.05)。结论:针刺跷脉穴法治疗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照海,泄申脉”调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跷脉针刺组60例采用“补照海,泄申脉”为基本方辨证施治;一般针刺组48例采用一般针刺治疗.12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跷脉针刺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一般针刺组(P<0.05).结论跷脉针刺组疗效优于一般针刺组.  相似文献   

10.
针刺阴阳跷脉为主治疗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KS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0):1439-1439
自1995年3月~1999年5月我科以FAP方案并放疗共治疗55例不适合于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贲门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申智荣  赵旭斌 《光明中医》2008,23(7):930-931
阴阳跷脉循行所经之穴均非本经独有之穴,且二脉均属奇经之一,都起于跟中而连于目,可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开合、主关节运动等。临床可用于治疗诸目疾、肢体关节病、睡眠障碍、生殖前阴疾病等诸多病变。  相似文献   

12.
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以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对照组39例,口服氯硝西泮片。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中,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刺跷脉为主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开森 《中国针灸》2002,22(9):28-36
笔者在探讨针刺跷脉治疗高血压病眼球胀痛时,偶然发现患翼状胬肉的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血压下降,眼球胀痛消失,多年的翼状胬肉(以下称胬肉)也治愈。从2000年1月起至今开始用针刺治疗胬肉,并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胬肉患者21例,41只眼(20例为双眼,1例为单眼)。其中男20例,女1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4岁;病程6月1例,3年8例,5年5例,6年2例,10年5例。均为真性胬肉,活动期39只眼,静止期2只眼。  相似文献   

14.
暴盲指眼外观端好,原无其他症状,突然发生的单(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病,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可能导致永久视力丧失.本病多因用眼过度、暴怒伤肝、惊恐思虑太过或恣酒嗜辛等,致肝气郁结、气血郁闭,气血不能上荣于目而猝然盲而不见.笔者采用针刺照海、申脉穴调节阴、阳跷脉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局部取穴治疗暴盲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跷脉穴对中风偏瘫后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侧上肢均按传统取穴进行针刺,患侧下肢分别针刺跷脉穴(治疗组)和传统穴位(对照组),治疗组下肢接入电针仪,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2.8%;且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跷脉穴对缓解偏瘫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重庆市中医院眼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调跷脉合维脉为主结合常规取穴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  相似文献   

18.
赵志芬 《四川中医》2012,(2):114-115
目的:观察通过调理阴阳跷脉针刺法对失眠患者睡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0例失眠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肝郁化火型,主穴取申脉、照海,配穴根据不同证型取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改善的情况。结果:以申脉、照海为主穴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方法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对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休息1 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C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好。  相似文献   

20.
脑为奇恒之腑,跷脉为奇经八脉,二者在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故治疗脑病时,在综合辨证论治指导思想下,抓住二者"奇"的特点与联系,正确总结临床经验,使之为临床服务,才能突出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