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以母系遗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严重损害双眼视功能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临床上一部分患者无家族史或家族史不清,仅有视神经损害,往往很难确诊,线粒体DNA的位点突变目前认为是LHON的特异性病征,其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是否存在新的原发突变位点。 方法 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异源双链-单链构像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HA-SSC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和DNA 测序等方法, 对260例已确诊不携带mtDNA 11778A 、3460A、14484C 3种原发突变的可疑LHON患者进行新的原发突变位点15257、14482、14498、14568、14596、14495及 14459的筛查,分析中国人种的原发突变频谱。 结果 在260例可疑LHON患者和100例正常人中发现8种线粒体DNA多态位点。其中T14488C、A14518G、A14617G是尚未报道过的多态位点(http://www.mitomap.org/)。但未发现15257、14482、14498、14568、14596、14495及 14459等位点的突变。 结论 在中国人中初步排除15257A位点是原发突变的可能性。由于存在种族的差异,ND6基因中的14452~14601碱基对可能不是中国LHON患者的突变热区,中国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的突变热区。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82-85)  相似文献   

3.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ng X  Pu W  Gao D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74-177
目的: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意义。方法: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PON患者,44例为可疑HLON患者,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 青光眼患者,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ction,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3460位点、11778位点及14484位点,分析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31例(39.2%)呈11778位点突变阳性,其中包括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29.5%)可疑LHON患者及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48例均未检出上述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人Leber病线粒体DNA3个原发位点突变的发生频率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FFA等检查而确诊为视神经病变者,常规采用外周血液行mtDNA3个位点检测,行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引物多聚酶反应、改良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序列分析等;同时对发病性别、年龄、视力等进行观察。结果65个家系中有104例mtDNA突变。11778位点阳性,发病97例,男73例,女24例;携带者41例,男8例,女33例。mtDNA14484位点突变9例,5例发病;3460位点突变3例,2例发病(同时并发11778位点突变)。其发生频率11778占93.3%,14484占4.8%,3460和11778占1.9%.发病年龄15岁以下占48%,25岁以下93.3%.视力低于0.05者占60.6%.长期随访中有10例视力不同程度恢复,自发恢复率占9.6%.结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以男性mtDNA11778位点突变占绝对多数,可作为国人常规初筛,属母系遗传,严重威胁视力,发病年龄有偏低趋势,视力恢复与不同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系一种主要累及视盘黄斑束纤维,导致视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遗传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双眼急性或亚急性中心视力减退及进行性视神经萎缩。目前认为该病与线粒体DNA突变密切相关。我们对一临床诊断为LHON的家系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mtDNA核苷酸位点(3460、11778、14484)的突变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线粒体DNA(mtDNA)11696位点突变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来自51个家系的54例临床确诊或疑诊LHON的病人进行mtDNA检测,进行全基因排序分析。结果对3例证实为11696位点突变的家系做深入调查并收集相关病史及临床资料。3位先证者均是家系中唯一发病者,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类似11778位点突变的LHON。在随防中,有一例先证者视力恢复至1.0,其余2例视力无变化。结论LHON病人中11696位点突变者少见,其临床表现与11778位点突变者相似,预后差异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x hereditary optic nemopmhy,LHON)家系线粒体DNA(mtDNA)3个突变位点(第3460、11778、14484核苷酸)进行检测并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16名成员和1名非LHON家系正常对照的外周血5ml,提取总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对mtDNA核苷酸位点(3460、11778、14484)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该LHON家系成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发生突变,而mtDNA的NDI亚单位第3460核苷酸和ND6亚单位第14484核苷酸未发生突变。结论该LHON家系成员存在线粒体DNA点突变,mtDNA的ND4亚单位第11778核苷酸突变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PCR-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谱分析技术为IMON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线粒体DNA(mt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来自117个家系的119例双眼视神经疾病患者分2组进行基因检测,A组37例为临床确诊LHON患者,B组82例属可疑LHON患者。2组均采用单链构像多态分析,采用突变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确定11778位点, 采用序列分析法确定3 460及14484位点。对检测结果为11778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收集其病史和临床资料。 结果 A组中11778位点突变和14484位点突变者分别为33例(89.2%)和3例(8.1%),B组中仅有26例(31.7%)11778位点突变者。2组均未检测到3460位点突变者;所有11778位点突变者均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中心视力急性或缓慢下降,不伴眼球疼痛,多在10~25岁发病,视野检查 结果显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视力恢复率为8.6%~11.6%。 结论 我国LHON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率高,临床特征与白种人11778位点突变LHON患者相似。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78-80)  相似文献   

9.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与线粒体DNA(mtDNA)G11778A突变相关[1],其中90%~95%的LHON患者与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原发性mtDNA突变中的一个相关[2-4],但也有部分患者同时含有2个LHON原发性mtDNA突变位点[5,6]。因此,利用基因诊断筛查LHON患者,首选分析这3个mtDNA原发致病性突变位点。我们曾报道全血样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筛查LHON mtDNAG11778A位点突变的方法体系[7],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一种直接采用全血样为模板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PCR(MAS-PCR)技术,可单管一次性PCR,同时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病程、不同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儿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查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的LHON患儿36例纳入研究,其中27例有完整的视力资料的患者纳入视力结果的分析。方法根据病程分为≤6个月的亚急性期组和>6个月慢性期组;根据致病基因位点分为11778位点突变组和14484位点突变组。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基因突变位点及不同性别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波平均潜伏期和振幅,并分析VEP指标与视力、发病时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病程、BCVA、VEP 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结果36例LHON患儿,其中男性27例,平均年龄(10.75±4.64)岁。不同性别、病程、突变位点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无统计学差异。亚急性期组VEP中P100波平均潜伏期(109.54±29.05)μs低于慢性期组(127.28±6.95)μs(t=-2.93,P=0.007);两组间P100波振幅无明显差别。14484突变组BCVA、P100波平均潜伏期及振...  相似文献   

11.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变异而导致的母系遗传疾病,其常见的突变位点有m.3460 G>A,m.11778 G>A和m.14484 T>C,其他突变类型较为少见,而了解患者的mtDNA突变位点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结合LHON患者的发病特点检测和分析其线粒体突变位点.方法 纳入2010-201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12例LHON患者,对患者的双眼进行视力、视野、眼前节、视觉诱发电位、眼底等眼科检查.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 ml,采用PCR法对患者的mt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对患者携带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和其他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双眼视力同时下降者7例,左眼先发病者3例,右眼先发病者1例.患者左右眼间视力损害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近视力为看不到J7者18眼,近视力为J7者3眼,近视力为J6者2眼,近视力为J2者1眼.患者远视力为手动/眼前者1眼,光感者1眼,0.01 ~0.1者18眼,0.12~ 0.3者2眼.患者鼻侧视野严重缺损者7眼,颞侧视野严重缺损者3眼,中央视野严重缺损者8眼.12例患者的mtDNA测序发现,m.3460 G>A突变者3例,m.11778 G>A突变者5例,m.14484 T>C突变者2例,2例患者无上述3个常见位点突变,分别为MT-ND1和MT-ND4L基因的序列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m.3497 C>T和m.10663 T>C. 结论 LHON患者中以男性多见,患者双眼间视力下降的程度不同,多数患眼近视力损害更为严重.视野损害以中心区较为多见.本研究中发现了中国人群中LHON患者的少见线粒体基因m.3497C>T和m.10663 T>C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4484位点突变的家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线粒体DNA(mtDNA)14484位点突变患者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来自117个家系的119例临床确诊或疑诊LHON的患者进行mtDNA检测。对3例证实为14484位点突变的家系做深入调查并收集相关病史及临床资料,抽取15例家属的血样进行mtDNA检测。结果:存在线粒体DNA突变的62例(62/119,52.1%)中,14484位点突变仅3例(4.8%)。该3例3个家系56例中,28例有眼部症状,外显率50%。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类似11778位点突变的LHON,但其中视力恢复者17例(60.7%)。15例家属的血样检测再次证实为14484位点突变。结论:我国LHON患者中14484位点突变者少见,其临床表现与11778位点突变者相似,惟视力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查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患者的线粒体DNA碱基突变,研究LHON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分子生物学改变。方法对3个疑似LHON家系进行调查,知情同意后,抽取了30个母系成员的血样,对照组32个血样均来自无视力障碍的正常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3个家系的30个母系成员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11个位点的突变筛查。结果3个家系的母系成员共41人(男23人,女19人),发病20例,发病率48.78%,男女比例3:1,平均发病年龄28.73岁。3个家系患者发病年龄随传代数的增加而减小.呈现遗传早发现象。含11778、11696两个位点的片段1,实验组30例检测结果全部为异常,对照组32例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结果全部正常。含14459、14482、14484、14498位点的片段2实验组30例中仅有1例检测结果为异常,对照组32例SSCP检测结果全部正常。含3394、3460两个位点的片段3和含4136、4160、4216三个位点的片段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样本均未发现异常。结论LHON患者发病年龄随传代数的增加而提前,具有遗传早发现象;综合国内的文献资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我国LHON患者以携带11778点突变占绝大多数;所检测3个家系母系成员有共同的突变位点,但只有部分发病,其中已发病者可确诊为LHON患者,未发病的母系成员为该病的携带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30岁以后发病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LHON的9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4~56岁,平均年龄(45.22±6.91)岁。病程7 d~21个月,病程中位数5个月。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色觉、眼底照相检查。6例11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观察患者的各项检查表现。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线粒体DNA(mtDNA)检测,分析其基因突变位点。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有家族史者7例,占77.78%。双眼同时发病5例,占55.56%;双眼先后发病4例,占44.44%。视力突然下降3例,占33.33%;逐渐下降6例,占66.67%。18只眼中,视力光感1只眼,占5.55%;数指3只眼,占16.67%;0.01~0.1 者7只眼,占38.89%;0.12~0.3者3只眼,占16.67%;≥0.4者4只眼,占22.22%。瞳孔对光反射正常16只眼,占88.88%;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1只眼,占5.55%;瞳孔传入障碍1只眼,占5.55%。视盘颜色淡红、边界清楚8只眼,占44.44%;视盘充血、边界模糊、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3只眼,占16.67%;视盘颜色淡白、边界清楚7只眼,占38.89%。行视野检查的11只眼中,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9只眼,占81.82%;表现为视野缩窄2只眼,占18.18%。mtDNA检测发现,9例患者中,G11778A位点突变阳性7例,占77.78%;T14484C位点突变阳性1例,占11.11%;G11696A位点突变阳性1例,占11.11%。末次随访时,18只眼中,视力光感1只眼,占5.55%;数指4只眼,占22.22%;0.01~0.1者6只眼,占33.33%;0.12~0.3者3只眼,占16.67%;≥0.4者4只眼,占22.22%。视力提高9只眼,占50.00%;稳定7只眼,占38.89%;下降2只眼,占11.11%。结论 30岁以后发病的LHON多发生于男性患者,瞳孔对光反射大多正常,视野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或旁中心暗点,以G11778A位点基因突变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既往认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无特殊治疗,但随着病因病机研究的进展,相继推出了一些相应的治疗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与慢性氰化物中毒学说、视交叉部蛛网膜炎症学说及线粒体DNA突变学说相应的治疗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简称 Leber病 ,1871年由 Leber首先报告为一种独立性疾病。本病急性期常表现为视盘炎 ,晚期则以视神经萎缩为眼底征象 ,故又称 Leber视神经萎缩。Leber病在缺乏家族史 ,又无分子遗传学检测条件时 ,常使不熟悉本病的医师因惑于诊断或为确定病因滥用多种检查。本文总结了近 4年中收治的 Leber病 2 4例 ,着重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的归纳讨论 ,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减少误诊。资料和方法1.诊断标准 :纳入本组病例者均符合以下标准 :1双眼先后或同时视力下降不能矫正。 2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 ,或周边向心性缩小。 3眼…  相似文献   

17.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线粒体疾病,主要由线粒体DNA (mtDNA)3个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和G14484C引起.LHON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双侧视力下降或丧失和中心盲点.不完全外显和性别偏好是该病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在美国进行的LHON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就LHO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特点、动物模型、基因治疗等进行介绍,进一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 ,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发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 ,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ON患者 ,44例为可疑LHON患者 ,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 ,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 ,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 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 3 46 0位点、11778位点及 144 84位点 ,分析 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  31例 (39 2 % )呈 11778位点突变阳性 ,其中包括 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 (2 9 5 % )可疑LHON患者及 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 48例均未检出上述 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 ,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就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a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进行线粒体DNA的探讨. 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式对LHON一家系11人以及非LHON家系的对照者4人进行了线粒体DNA的分析。 结果;LHON患者有限制性内切酶SfaNⅠ酶切位点丧失,家系中女性是此病的遗传基因的携带者。 结论:La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存在线粒体的点突变,造成限制性内切酶SfaNⅠ酶切位点丧失,这一改变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27-29)  相似文献   

20.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常导致患者双侧中心视力下降,其基因突变频谱并不完全清楚. 目的 筛查中国人群LHON线粒体ND1基因的突变位点并明确其突变频谱.方法 经温州医学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收集临床诊断为LHON患者894例和正常对照者134名,抽取受检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受检者线粒体N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修正的线粒体剑桥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筛查突变位点并分析其突变频率.结果 本研究在894例LHON患者的ND1基因中发现了7个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G3316A、T3394C、G3460A、C3497T、G3635A、G3733A、T4216C,携带这7个位点的患者共100例,占11.19%,其中与3个原发性突变位点共存者29例(3.24%).这几个突变位点在病例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7%、2.23%、1.45%、3.80%、0.67%、0.11%、0.34%,其中G3316A、T3394C、C3497T、T4216C在正常对照者中也可检测到,分布频率分别为4.48%、2.99%、4.48%和1.49%,经分析在LHON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26,P=0.336;x2=0.052,P=0.820;x2=0.142,P=0.707;P=0.129),而其他一些在欧美人群中报道的位点,如G3376A、G3496T、G3700A、A4136G、T4160C、C4171A在中国LHON人群中并未发现. 结论 线粒体ND1基因是中国人群LHON的一个突变热点区域,约11.19%的中国LHON患者与ND1基因突变有关.G3635A、G3733A为中国人群中少见的致病突变位点,而G3316A、T3394C、C3497T、T4216C本身并不足以致病,但可能对LHON外显率和表型的表达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