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epaticarteriography,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rterialportogra-phy,CTAP)在肝脏小结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脏的10个小结节病变行CT双期扫描、CTHA/CTAP检查对比。结果CTHA/CTAP病灶检出率为90.72%,CT双期扫描的检出率为70.1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HA/CTAP可提高CT图像质量,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能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的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行CTHA/CTAP与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和DSA分析对照。结果CTHA/CTAP发现已栓塞周边复发23个(92%),DSA室发现8个(32%),CT发现10个(40%),CTHA/CTAP发现新发病灶40(93%),DSA发现13个(39%),常规CT发现新发病灶9个(20%)。结论CTHA/CTAP联合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于疗效评价及早期发现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CTHA/CTAP与DSA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和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与DSA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肝硬化患者的125小结节病变行CTHA/CTAP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对于小于10mm的肝脏小结节病变,CTHA/CTAP的检出率为78.95%,DSA的检出率为5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HA/CTAP与DSA均为创伤性检查,CTHA/CTAP对小于10m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DSA。  相似文献   

4.
CTHA和CTAP联合碘油漂注对肝硬化结节性质判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联合碘油CT在肝硬化结节性质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发现异常回声结节病例的CTAP、CTHA及碘油CT(Lp-CT)图像,并与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直径为2.1~3.0cm、1.1~2.0cm、≤1.0cm的病灶,多期增强CT检出率分别为94.4%、75.0%和41.7%,CTHA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0%、90.0%和75.0%,CTAP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0%,95.0%和83.3%;CTAP和CTHA均可出现假阳性改变,其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12.0%和19.1%;部分微小癌灶靠CTAP和CTHA无法检出,仅在Lp-CT上显示为小点状的碘油沉积.结论 CTAP和CTHA结合分析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对0.5cm以下的病灶,Lp-CT检出率高于CTAP和CTHA.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肝癌影像诊断水平,探索动脉造影CT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可疑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操作,将导管分别插入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其中肝癌13例,肝血管瘤4例,肝转移性病变3例,肝硬化3例。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肝转移性病变外)均在CTA后作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23例中CTHA和CTAP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31个病灶直径在10mm以下,18个在5mm以下。在31个10mm以下的病灶中常规CT和DSA仅发现11个病灶。CTHA和CTAP可显示病灶供血情况,提示侧支供血,描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将诊断肝脏肿瘤不可缺少的CTHA和CTAP扫描同时进行,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CT肝动脉造影(CTHA)和CT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是CT和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检测小肝癌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我院2007年7月6日行CTHA和CTAP1例,发现多发转移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邓辉  谢太喜 《当代医学》2010,16(35):687-690
目的探讨CTHA、CTAP和碘油CT(Lp-CT)在判别原发性肝癌术后小复发灶,特别是手术口周复发与瘢痕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19个≤3cm复发灶及手术口瘢痕的螺旋CT、DSA、CTHA、CTAP和Lp-CT表现。结果 Lp-CT19个碘油沉积灶,其中16个肝内病灶。螺旋CT、DSA、CTHA和CTAP结合检出个数分别是12、9、15,检出率分别是75%、56.3%、93.8%。手术瘢痕周围3个小复发灶,螺旋CT、DSA、CTHA和CTAP均未明确显示。结论 CTHA和CTAP结合是发现肝内复发小肝癌灶最敏感的方法,Lp-CT在发现微小肝癌和肝癌术后瘢痕周围小复发灶优于CTHA、CTAP。CTHA、CTAP和Lp-CT结合是区别肝癌术后瘢痕和复发灶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前均行CEUS检查,介入治疗后分别行CEUS、增强CT扫描及MRI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各类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治疗前90例患者行CEUS检查,共检出120个病灶(动脉期均匀增强95个,动脉期不均匀强化25个);介入治疗后1个月,DSA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76、37、7个;CEUS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75、40、5个;增强CT扫描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58、40、12个;经MRI检出阳性、阴性、尚未确定病灶各65、45、10个,CEUS与DSA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而增强CT扫描及MRI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40)。(3)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EUS诊断介入治疗阳性病灶的灵敏度98.68%(75/76)、总符合率95.00%(114/120)较增强CT扫描及MRI诊断效率显著高,假阴性率2.70%(1/37)显著低(P0.05)。结论 CEUS在诊断肝癌介入治疗后阳性病灶灵敏度、与DSA总符合率较增强CT扫描及MRI更高,而假阴性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咯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数字减影(DSA)下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的差异,评价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在咯血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133例咯血患者先后行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及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比较两者图像符合程度。结果 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29例患者存在血管异常,其中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检出117例,检出率为90.7%(117/129)。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检出117例异常,同时检出4例未见支气管动脉异常,符合率为91.0%(121/133);术前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异常血管的起源情况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血管起源情况基本相同,符合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与DSA下经股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成像符合率高,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源以提供给血管介入医生做术前评估及准备,可作为咯血患者术前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患者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TACE治疗,术后4-6周行DWI检查及CT增强扫描,以术后再次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肿瘤染色结果为标准,分析DWI、CT增强扫描及两者联合对患者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评估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TACE术后MRI或CT复查发现病灶95个,DSA证实病灶阳性77个,阴性18个。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WI联合CT增强扫描敏感度100.0%,特异度94.4%,准确度98.9%,CT增强扫描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4%、88.9%、85.3%。结论 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检出率比DWI或CT增强扫描高,可作为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评估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黎军强 《医学文选》2002,21(3):304-305
小肝癌的早期定性诊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其治疗方法、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规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直径≤ 2 cm者缺乏特征性 ,定性困难。肝脏 CT血管造影 ( CTA)是发现小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肝动脉造影 CT扫描 ( CTHA)和动脉性门脉造影 CT扫描 ( CTAP)。CTA可以在判断肝癌的血供及其与邻近组织关系的关键问题上提供常规 CT和血管造影难以获得的有用信息。鉴于此 ,我们为 2 4例小肝癌病人进行了 CTA,旨在探讨CTA对小肝癌定性诊断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8年 5月~ 2 0 0 1年 8月共对 2 4例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经B超、CT及MRI证实为肝癌的患者进行经动脉门脉造影CT 检查(CTAP)。结果经动脉门脉造影CT在诊断肝癌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方面有很大优势。 结论经动脉门脉造影CT是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首选检查方法,并且是肝癌手术切除前检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咯血患者行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并以DSA作对照评价其敏感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咯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大咯血患者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并分别在DSA下进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将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0例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以及8例肺癌的咯血患者均显示有支气管动脉的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扩张、迂曲以及远端血管网的形成,部分有肺外体循环参与供血。2例CTA阴性表现中,经DSA血管造影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动脉扩张并移位。CT支气管动脉造影和传统DSA血管造影符合率为95.8%。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咯血患者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其所在位置及数量等信息有助于对再次咯血的预测和指导介入治疗,其无创、方便值得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33例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3ml/s注射100ml造影剂,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分别于注射造影泊25s、70s和5min开始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共发现39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7%,74%和82%。动脉斯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脉期。3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7%。结论:SHCC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增强CT(CECT)与超声造影(CEUS)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对82例肝转移癌患者的165个病灶进行CEUS和CECT扫查,比较两种技术对转移性肝癌病灶动脉相增强的的检出率。结果:CEUS动脉相病灶检出率为100%(165/165),而CECT动脉相病灶检出率为59.4%(98/1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在显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增强方面优于CECT,可以更好地反映转移性肝癌动脉相微血管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手推法行CTAP造影诊断小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对13例肝癌或疑诊肝癌病人,用100ml注射器手推法经肠系膜上动脉注药,按肝脏CT扫描。结果:成功9例(69.2%),发现3cm以下小癌灶2处,除外肝癌1例。结论:在无自动高压注射器的医院,手推法CTAP也是诊断小肝癌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杰  张万高 《安徽医学》2008,29(2):178-180
目的 探讨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血管造影CT(CTAP)及碘油CT联合应用对肝占位定性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患者,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3种技术进行检查。并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 经CTA、CTAP及碘油CT检查,明确诊断了8例以往诊断不明者;12例中,指导了4例外科及介入治疗。结论 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有助肝占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陈彤  姚建军  王维明  姜荣兴  周攀  王鹤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183-1185,I0003
目的评价螺旋CT增强联合动脉造影对肝海绵状血管瘤(CHL)介入治疗术前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评价的指导意义。方法确诊CAL患者36例,共83个病灶纳入研究。对比不同分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瘤体缩小率差异,探讨两种分型方法与栓塞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总结其应用价值。结果 CT强化特点符合高流量的18例(50%),中等流量15例(41.7%),低流量3例(0.08%)。动脉造影符合富血型20例(55.6%),乏血型11例(31%),动静脉分流型(AVS)5例(13.9%),无门静脉供血型。36例患者经栓塞治疗后平均瘤体缩小率54.8%,其中富血型瘤体缩小率63.3%,而乏血型21.4%,AVS型57.6%。高流量瘤体缩小率76.2%,中等流量瘤体缩小率53.2%,低流量20.1%,各型间瘤体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型和AVS型均较乏血型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和中等流量均较低流量为高(P〈0.05)。结论 CHL的CT多期扫描联合动脉造影术前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