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海红 《山东医药》2007,47(28):20-20
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可增加心力衰竭(HF)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本文就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M I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与其再发HF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各50例,分别予直接PC、I延迟PC I和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 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直接PCI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延迟PC I组及药物治疗组(P均〈0.01);延迟PCI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均〈0.05)。结论直接或延迟PC I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直接PC I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展急诊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或旁路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因AM I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于12 h内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支架(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 I)或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共526例,其中,PC I 481例,CABG 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前是否合并束支阻滞及束支阻滞在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新发束支阻滞组(入院时或术前出现束支阻滞)和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无以前心电图参考但入院时第1次心电图已显示束支阻滞)。分别将术后束支阻滞消失的患者定义为恢复,未消失定义为未恢复,对新发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未确定束支阻滞组恢复/未恢复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 I合并束支阻滞患者共81例;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为3.4%(18/526);新发生束支阻滞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束支阻滞恢复正常的比例为72.2%(13/18);住院期间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死亡率18.51%(15/81)较不合并束支阻滞患者4.03%(18/447)高;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3.08%(15/65)较未合并束支阻滞患者病死率4.03%(18/447)高;束支阻滞恢复患者的死亡率0(0/16)较未恢复患者的死亡率23.08%(15/65)低,并且合并束支阻滞患者总共死亡15例,均出现在成功再灌注后束支阻滞未恢复患者。结论 AM I新发生束支阻滞发生率低;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常常预示着高死亡率,是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AM 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以通过急诊PC I术或CABG术使传导阻滞有所恢复,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PCI)治疗的并发症及临床特点,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15例住院的AMI患者进行急诊PCI治疗。结果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率100%,138枚支架均成功置入,全部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 I)3级血流,无严重操作并发症。门诊随访1 a,存活率98.3%。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具有理想的即刻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基于冠状动脉造影(CAG)管腔固定狭窄〉150%的定义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状动脉解剖狭窄的有效技术措施,先前的概念是对造影直径狭窄I〉70%、且解剖适合PCI的病变有理由给予介入干预,成功率超过了90%。截至目前,据不完全官方数据,现阶段我国每年PCI的例数已超过30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如有冠状动脉硬化,可根据血管硬化、狭窄的程度,选择药物治疗、介人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PCI现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国手术量年增长率已达40%,2012年诊疗数量达34万例。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少数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畸形,容易出现影像判断失误及器械选择不当,导致PCI治疗失败。现将我院7例冠状动脉畸形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CI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心血管领域广泛开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能及时、有效、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或罪犯血管,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但PCI术中、术后有部分患者会发生无复流(no reflow,NR)现象,增加死亡率,降低生活质量,严重影响PCI疗效。本文通过对53例PCI术中NR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其发生特点,从而为预防和治疗NR患者提供有效信息,降低NR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陶军  罗初凡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963-964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手段。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如能在发病6—12h内确诊,应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溶栓或急诊PCI),在有条件的医院应争取在来院90min内完成PCI手术。对于非ST段抬高ACS(NSTEACS),如经过短期强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亦应尽快进行急诊PCI治疗。而提高急诊PCI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完善围手术期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后晚期再灌注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 YP  Wei 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46-1149
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实现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治疗策略。不论是采用机械性[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还是药物溶栓的方法,均能有效地挽救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进而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且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比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非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药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9午9月于我院住院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05例。根据患者意愿是否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PCI组)51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MT组)54例,临床观察6~18个月内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PCI组和MT组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PCI组发生1例为心脏性死亡,MT组发生3例为再次血运重建术。两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1.4%和37.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9.6%。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行PCI与MT治疗相比发生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4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o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以及术后1年内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根据影像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分别在PCI治疗前、出院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浆TBIL浓度。比较分析两组相应的TBIL浓度。结果再狭窄组PCI治疗前、出院前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前的TBIL浓度与非再狭窄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BIL浓度是预测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结论血浆TBIL浓度与PCI治疗后再狭窄密切相关.是预测PCI治疗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发展,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断增加。由于支架内再狭窄、未处理节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既往接受PCI治疗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亦不断增加。既往PCI对CABG手术效果是否存在影响仍有争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心内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有了迅速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有效治疗CAD的手段日益应用广泛,使得缺血事件大大降低,但出血并发症却不断增加。现对PCI患者出血、贫血和输血等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从COURAGE研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高危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减少死亡及心肌梗死(MI)。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缓解心绞痛及心肌缺血,但小样本研究的荟萃分析未显示减少死亡和MI。以前的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冠状动脉内支架及标准药物治疗广泛应用之前的年代进行的,在现代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以支架置入为主的PCI能否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长期预后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及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最佳的再灌注策略。但PCI术后出现的冠状动脉无复流常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本文针对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作以综述,以期找到预防与在临床上解决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ST段抬高的AM I患者经静脉溶栓后常规行延迟PC I(延迟组),然后与经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的34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与保守治疗比较,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的病死率(0%vs15%,P<0.05),缩短平均住院时间(15 dvs28 d,P<0.05),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5%vs35%,P<0.05)及再次心肌梗死(0%vs9%,P<0.05);还可以明显降低6个月病死率(3%vs12%,P<0.05)和再住院率(8%vs26%,P<0.05),防止左心室进一步重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结论常规施行延迟PC I可以提高AM I患者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心血管常见疾病,尽早开通罪犯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是AMI的治疗重点。我院从2003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年间救治177例AMI患,在治疗中探讨急诊PCI治疗时间对患近期预后影响,现将病例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 126例ACS患者,急诊行PCI术前30 min静注国产替罗非班。冠脉造影观察,12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仍有残余血栓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随后行PCI治疗,对照组直接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罪犯血管血流分级(TIMI)、1周及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CI术后TIMI具有更好的优势(P=0.008),1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25)。术后1周出血和血小板下降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诊行PCI的ACS高血栓负荷患者,在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冠脉内治疗,对患者PCI术后冠脉血流改善、短期临床疗效方面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46例高龄STEMI患者(高龄组)和64例年轻STEMI患者(年轻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直接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3.9%比28.1%,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栓(thrombolysis inmyox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年轻组长[(64.4±25.4)min比(49.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组。随访期间,高龄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死亡原因不明,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年轻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高龄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