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细胞培养和胞外分析来研究基因和蛋白等细胞成分的.而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出现后,人类将研究的基因或蛋白与绿色荧光蛋白连接,通过观测荧光变化直接动态观察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荧光蛋白转染至肿瘤细胞系中,如肺癌、膀胱癌[1],并不改变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能逃避各种治疗得以存活下来,并成为肿瘤复发的根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其拥有一个特殊的微环境.目前已知脑肿瘤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类似,其栖身场所同样是以微血管结构为主的微环境,故有人称之为血管巢.初步研究发现,血管巢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细胞类型包括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相似文献   

3.
荧光示踪细胞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荧光染料给细胞染色,如CM-DiI、BrdU、DAPI、Hochest等.染料能直接标记细胞,但是对于增殖细胞来讲,因染料不是基因依赖,不能遗传给子细胞,因此随着细胞增殖,被标记的细胞会越来越少,只能用于短时间观察.另一种是通过载体转染荧光素酶/蛋白基因到目的细胞,如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β-半乳糖苷酶基因(β-galactosidas,由大肠杆菌LacZ基因编码)、人胎盘碱性磷酸酶(human 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hPLAP)或者荧光蛋白(fluorescent protein,FP)基因等.Luc、LacZ和hPLAP的显像不仅需要固定样本,还需要外源性底物,因此不太适合活体下实时动态观察[1],因此非侵袭性非酶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陈盈  姚琼瑛  郑昊 《肿瘤学杂志》2016,22(8):632-638
摘 要:[目的] 通过对小细胞肺癌和鳞癌进行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肺癌与转移性淋巴结能谱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24例伴有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和14例伴有纵隔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鳞癌患者,在能谱CT上行能谱增强扫描,获得单能量图像。再对单能量图像进行分析,通过能谱曲线、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等能谱参数分析,然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小细胞肺癌与其相应的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重合性良好,前两者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能谱曲线有较大差别。小细胞肺癌、转移性淋巴结、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三组之间的碘含量、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F=10.226,P=0.000;F=10.281,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小细胞肺癌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能谱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T能谱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反映出肺癌转移性淋巴结与原发肺癌之间具有组织同源性,对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