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 ,胸膈满闷 ,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望无胀大 ,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 ,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乃中焦气机阻滞 ,升降失和而成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脾不能行气于肺胃 ,结而不散则为痞”。临床上屡见不鲜 ,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探讨较少。为便于临床治疗有必要作以探讨 ,现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介绍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饮食停滞型症见 :胃脘痞满…  相似文献   

2.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无焦虑障碍的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对焦虑障碍相关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作了初步的描述.<灵枢·经脉>[1]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灵枢·四时气>说:"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素问·金匮真言论篇>[2]说:"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相似文献   

4.
1对肺心病的认识 1.1中医学似肺心病临床分析要点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素问·咳论>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金匮要略>又述:"隔日之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熏黑…".这些论述皆近似现代医学所说的气急、紫绀、面色灰暗、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腹水等右心衰竭的体征,根据上面分析足以说明祖国医学对本病早已有认识.根据肺心病表现,按祖国医学"咳"、"喘"、"痰"、"饮"论述.  相似文献   

5.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84-184
胃痞是以心下胃脘痞塞,满闷不适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且常伴有疼痛,胸膈满闷,纳少,大便不调的病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胃痞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成为各型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一个难点。而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常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考其源流,概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本神>亦云"肾藏精";同时于<内经>一书中又有"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以及"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等记载,致使后人将人体先天之精的寄存之处定位于肾而有"肾为先天之本"之称.  相似文献   

7.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  相似文献   

8.
胃痞以胃脘部位自觉满闷阻塞为其主症。"痞"意有二:一指病理上的胃气不通,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纵观当今医学内科教材,多详于胃痛而略于谈痞,或痛痞混论。然证之临床,现今所称之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所谓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之机理,它是辨析病证的基础和论治的前提.<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相似文献   

10.
薄国荣 《河北医学》2012,18(11):1671-1672
古人认为形与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神的旺盛充沛在建立在形体强健的基础之上的.故<素问·八正神明论>[1]强调:"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同时,养形也必须注意调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其知法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相反,如果过度劳伤精神,则后果严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以酒不浆,以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不知保持真气,伤精耗神,逆于养生之道,会出现早衰.如何调摄精神,<内经>大致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香砂平胃丸由苍术、厚朴等6味中药组成,具有健胃、舒气、止痛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肠衰弱、消化不良、胸膈满闷、胃痛呕吐等症,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一书中.该药品的质量标准制定得过于简单,无法控制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12.
癫痫病记载始见于<内经>,<内经>称之为癫疾.<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 "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此处说明癫痫病的病因之一,而其病变机理在<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对癫痫病的发病表现,<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相似文献   

14.
从食积论治小儿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主要病位在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肺为咳";<灵枢·经脉>言:"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皆提出咳嗽是肺的病变.临证咳嗽多从肺论治,小儿咳嗽治以宣肺止咳之品亦多可收效.  相似文献   

15.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16.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而柴胡陷胸汤(以下简称"柴陷汤")出于何时、何书,未曾详考,见明·童养学纂辑陶节庵<伤寒六书纂要辨疑·卷之一>在探讨大、小柴胡汤证时云:"若按之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此即柴陷汤意.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外感,内伤两类.<素问·咳论篇>专题论咳嗽,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并描述了不同的症候特征.<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说明五脏六腑之咳,不外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对五脏六腑咳嗽进行辨证施治,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弦脉的体会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弦脉的脉象、弦脉的主病、弦脉的生理性意义三方面的体会论述如下. 1 关于弦脉的脉象 从<内经>以降,对弦脉脉象及主病的描述体现一贯的传承色彩.对弦脉脉象<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这是对正常弦脉所作的论述,确定了弦脉的形象主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并且根据弦脉的软硬程度作出"平弦脉"、"病弦脉"、"死弦脉"的不同划分标准,即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所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相似文献   

19.
<正>痞满痞指阻塞不开,满指闷而不舒,两者常同时出现,故合称"痞满"。痞满是病人感到胸脘部位闷塞胀满的自觉症状,按之柔软,既无肿物,也无疼痛,外观且没有胀急之形。根据痞满感觉的部位划分,可有胸痞、心下痞之别。胸痞俗称"胸闷",是胸部堵塞,呼吸不畅的感觉。胸痞与胸痛的区别是,胸痞闷而不痛,胸痛则闷而且痛;但与胀满也有区别,胀满是内胀而外  相似文献   

20.
疾病一般概括为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常体现于病名之中.病名即疾病的名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日:"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日风厥."[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