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雪琦 《口腔医学》2018,38(5):445-448
[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98例患者分为2组:直立萌出组205例,状态改变组93例。统计分析影响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直立萌出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牙龄、下颌平面角、治疗前前倾角度、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显著低于状态改变组(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治疗时间、开始正畸年龄、颈椎发育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下颌平面角≥37.5°、治疗前前倾角度≥30°、治疗前间隙/宽度比值≥0.3以及未拔牙治疗是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组年龄、性别、开始正畸年龄、下颌第三磨牙牙龄、治疗时间以及颈椎发育阶段不是口腔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下颌平面角、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及间隙/宽度、是否拔牙等均会造成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无法正常萌出或者倾斜,临床应加强其影响因素监测评估,以便于及时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可分为萌出前期:下颌第三磨牙在下颌升支底部发育,咬合面向近中倾斜;萌出期:牙胚沿牙体长轴移动,伴近中移动;萌出后期: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到咬合功能位置后,终身伴有轴向和近中向的移动。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因素包括下颌升支前缘的改建性骨吸收,下颌牙弓和牙槽向前的生长量,下颌体矢状向的生长量;影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因素包括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牙根发育状况和患者的矢状骨型等。评价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的手段有X线头颅侧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锥形束CT。拔除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尚无定论。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受多因素影响,目前尚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正畸治疗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结束的成人患者80 例,共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按照下颌单侧拔牙的情况分为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对术前、术后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及萌出间隙,并且根据术后X线片选取116 颗下颌第三磨牙判断其萌出水平.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显著优于非拔牙组和拔第一前磨牙组(P<0.05).结论: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 ±1.93°,1.37° ±1.16°,和0.83° ±1.74°.结论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相似文献   

6.
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的第三磨牙处于发育阶段,第三磨牙的萌出情况备受正畸医生和患者家长的关注。与第三磨牙萌出有关的牙颌因素较多,包括磨牙后间隙、第三磨牙倾斜角、拔除第二磨牙、拔除前磨牙、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第三磨牙牙龄、第一二磨牙倾斜角、第三磨牙牙冠宽度和性别等。本研究总结分析其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预测第三磨牙萌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朱庆  马君力 《口腔医学》2011,31(8):500-50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患者第三磨牙萌出位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门诊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以同期我院收治的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观察组主要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 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 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 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 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 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 下颌平面角, 萌出高度(8Cp-X), 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 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 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 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三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三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    治疗前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矫治模式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不拔牙组(30例)、拔除第一前磨牙组(30例)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30例),矫治前后分别拍摄曲面体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预测其萌出情况。结果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显著改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P<0.05)。3组间矫治前后萌出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拔牙组下颌萌出间隙差值大于拔除第一前磨牙组,而拔除第一前磨牙大于拔除第二前磨牙组。预测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关系最好,其次是拔除第一前磨牙组,最后是非拔牙组。结论拔除下颌前磨牙利于矫治后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萌出间隙的改善,拔牙位置越靠后,其改善越显著,萌出概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