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伤寒论》欲吐证进行论述,认为欲吐证即是恶心证,《伤寒论》无“恶心”一词,但通过“心中温温”、“欲吐不吐”等描述,较准确地反映了恶心证的表现特征。“温温”是对患者自觉心中泛泛不适症状 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2.
“推陈致新”一词源于《神农本草经》,用于描述该书中柴胡和大黄两味药物的功效主治。本文对“推陈致新”一词进行溯源,挖掘其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研究《伤寒论》中柴胡和大黄两味“推陈致新”药物的用药规律,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法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法。发现“推陈致新”即是排除机体陈旧的代谢废物,使气、血、精、津液等重新回复新旧交迭的状态以恢复各脏腑的新陈代谢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对于“推陈致新”治法的应用发挥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六经病证治为指导原则来得以体现,并从蓄血证、结胸证、蓄水证、半表半里证、湿热发黄证、阳明腑实证6个方面,归纳总结出《伤寒论》六经病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治法主要体现在证治与方药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以此来窥张仲景“观其脉证,以法治之”之义,以拓宽临床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3.
《内经》肝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肝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肝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肝经的经络病候为基础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 ;②肝病证候体现了肝脏的藏象特点 ;③《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肝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证及“实”证 ;④肝脉的异常体现出的证候特点与《内经》全文统计出的肝病证候群规律基本一致。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医家认识肝病证候遵从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了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对气机不畅所形成的病证,大多强调其"结"。"结"字用于医学多指病邪结聚,代表一种病理结果,与临床证候更加吻合。但"结证"一词更为准确。仲景的结证理论不仅清晰,而且更为完备。仲景在《黄帝内经.素问》论"结"基础上,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全文共有50处论及"结"。《金匮要略》中,仲景提出了最为著名的论断:"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把气机通畅与否作为判断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的最高标准。针对伤寒结证阳郁的病理特点,仲景将《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理论加以拓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散结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寒论》及其研究文献中有关"两感证"论述的含义及谬误。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的引证、分析及引述,分析《伤寒论讲义》中所谓"两感证"的释义,溯源《伤寒论》伤寒例篇中的相关论述,论证《黄帝内经》中"两感"概念和《伤寒论》伤寒例篇、《伤寒论讲义》中"两感"概念的不同。结果:《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及其相关文献中的"两感""传经"概念确有不同。结论:本结果为理清少阴病表证的证候特征及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适用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和"于《金匮要略》凡59见,论及病机、证候、治则、预后者13见,主要取其和谐、和善、调和、协和之义,继承《内经》"和"理论并用之阐释病机,明晰证候、确立治则、判断预后,闪烁着中国古代"和"思想的智慧火花,必能带给当今中医诊治疾病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议《灵枢》中的叠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开珍 《四川中医》2003,21(5):16-18
叠音词是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这类词在中医的经典著作《灵枢》中应用颇多。文中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叠音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字义和文献资料的考证,“魁羸” 一词指“高而肿起不平”。赵开美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中此词即此义,而俞桥本“尫羸”之“尫”字,徐镕本“尪羸”之“尪”字皆为“魁”之误字。  相似文献   

10.
"心肾不交"这一名词演变的哲学基础开始于《周易》,在诸多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等已有一定雏形,在唐宋时基本得到确定。"心肾不交"一词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明清时一些医家认为心肾不交证为心火旺肾阴虚证,将心肾不交作为失眠、遗精、健忘的病机。据文献查阅"心肾不交证"一词现最早见于程莘农院士1964年所著《中国针灸学》,现代认为心肾不交证等同于心肾阴虚阳亢证、肾阴虚心火旺证,与明清医者观点一致。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均用"心肾不交证"作为规范名。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痞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两个方面 ,即 :痞证的成因和证候特点、临床特点及分类 ,论述了《伤寒论》对痞证的病因病机 ,并对其证治作了简析。指出 ,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随证加减治疗 ,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古籍《医学证治发微》是一部并不出名的著作,作者对于多数人也很陌生。一直以来所有文献都认为作者名徐澹庵,字扆臣,约成书于清末。笔者用徐澹庵、徐扆臣、医学证治发微、证治发微等检索词,在各种数据库中反复检索,得到《医学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4条,即工具书的4条记载;徐澹庵有效相关文献9条(含《医学证治发微》4条有效相关文献);徐扆臣有效相关文献4条与《医学证治发微》相同;《证治发微》有效相关文献0条。足见该书相关记录之稀少。文献记载的"徐澹庵"与《医学证治发微》的作者徐扆臣,字澹庵是两个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讹误,多半是因为"澹"通"淡""庵"通"安"。且《医学证治发微》所见者寡,而"徐锦,徐淡庵"所知者众。于是误将清康熙雍正乾隆间的海盐人"徐扆臣,徐澹庵"的著作,安给了清乾隆、道光间的江苏长洲名医"徐锦,徐淡庵"。笔者通过查阅原著,考究文献,对讹误进行了分析,认为《医学证治发微》一书作者为清顺治、康熙年间浙江海盐人徐扆臣,字澹庵,该书当成书在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13.
"随证疗法"一词是朱颜在《中医学术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随证疗法这个名词,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中‘随证治之’一语而起的,其含义是随证候的出现与发展,给以不同治疗的意思,就是某几个有关系的症状,同时出现的时候,有一定类型的症候群出现的时候,给以一定的治疗;同一类型的症候群在病情发展中,增加或减少其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时,也有不同的治疗"。随证疗法基本上是调节机能的治疗方法,对于症状的处理采取积极的态度,它不同于西医的对症治疗,它不是完全为了消灭或减轻疾病的症状,而是根据疾病症状的出现或变化,去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证的变化和转归趋势,针对不同的证而施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病可以有相同的证,相同的病可以有不同的证。"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随证施治,随证加减是《伤寒论》重要的治疗观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字义和文献资料的考证,"魁赢"一词指"高而肿起不平".赵开美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中此词即此义,而俞桥本"尫赢"之"尫"字,徐镕本"(鬼王)赢"之"(鬼王)"字皆为"魁"之误宇.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医杂志》2014,(4):241-241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是将半个世纪以来,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浓缩提炼而成,全书共分为名医真传、临证心法、经验交流、难症释疑、险症回春、妇科撷菁、儿科集萃、成方妙用、名家用药、学术探讨等16个部分,收录文章250佘篇,计100余文字。  相似文献   

16.
重言词 ,也叫叠音词 ,是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这种重言词在经典医籍中应用颇为广泛。粗略统计 ,在《内经》和《伤寒论》中 ,其使用率及数量仅次于《诗经》和《楚辞》。文中试从语言学和医理两方面来探讨重言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1 《内经》、《伤寒论》重言词语言学考察1 .1 重言词的组成与分类 :重言词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而组成。从音节的多少来看 ,构成 AA式、AABB式和 ABAB式。从词性来看 ,主要是形容词 ,亦有少量的名词、动词、象声词等 ,但这些词一经重叠 ,多活用成形容词来发挥作用。 1“呕不止 ,心下急 ,…  相似文献   

17.
兼证论浅识     
“兼证”一词始见于金代刘完素《伤寒直格》,意在修正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迄今医家对兼证的含义各抒己见 ,所指非一。本文就有关文献资料钩稽整理 ,分源流述要、案例举证、要点浅析三部分对兼证进行探识诠释 ,藉此对“兼证”一词有确切了解。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中医杂志》2014,(3):176-176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是将半个世纪以来,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浓缩提炼而成,全书共分为名医真传、临证心法、经验交流、难症释疑、险症回春、妇科撷菁、儿科集萃、外科经验、诊法求索、医案医话、针灸聚英、治法探赜、成方妙用、名家用药等16个部分,收录文章250余篇,计100余文字。《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一书,着力发掘中医学术底蕴,侧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中医杂志》2014,(2):151-151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是将半个世纪以来,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浓缩提炼而成,全书共分为名医真传、临证心法、经验交流、难症释疑、险症回春、妇科撷菁、儿科集萃、成方妙用、名家用药、学术探讨等16个部分,收录文章250余篇,计1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20.
《浙江中医杂志》2012,(3):162-162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是将半个世纪以来,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浓缩提炼而成,全书共分为名医真传、临证心法、经验交流、难症释疑、险症回春、妇科撷菁、儿科集萃、成方妙用、名家用药、学术探讨等16个部分,收录文章250余篇,计1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