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picalmembraneantigen1,AMA1)主要结构域在诱导保护性抗体应答中的作用,为正确选择疫苗应用片段提供依据。方法PCR扩增编码P.fAMA1相应结构域的基因序列,构建pET原核表达载体,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抗体效价,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分析抗体的特异性,用小鼠免疫血清进行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了代表AMA1不同结构域的重组抗原片段,包括完整的胞外域片段E、结构域Ⅰ+Ⅱ、Ⅰ、Ⅱ和Ⅲ,免疫小鼠后分别诱导出不同滴度的IgG抗体,免疫血清可特异地识别天然AMA1抗原,重组蛋白E和Ⅰ+Ⅱ免疫血清可明显抑制疟原虫的体外生长。结论AMA1胞外结构域的完整性是构成保护性抗体表位的重要基础,保护性抗体表位主要分布在结构域Ⅰ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用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基因HGFSP构建的DNA疫苗pc-HGFSP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方法 用pc-HGFSP肌注免疫C57BL/6小鼠并加强免疫2次,取小鼠脾淋巴细胞及血清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MTT)法,NK细胞活性和CTL活性(LDH);脾脏CD4^ 及CD8^ T细胞亚群(免疫荧光法):血清pc-HGFSP批原特异性抗体(ELISA法)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与pcDNA3对照比较,pc-HGFSP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高24%-37%;NK细胞活性增高38%-90%;CTL活性增高65%-153%;CD8^ T细胞亚群增加。免疫血清产生HGFSP抗原特异性IgG抗体;NO含量也有所增高。结论 恶性疟DNA疫 pc-HGFSP有一定的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表达伯氏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PbAMA-1)胞外区E及其各亚区,分析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抽提伯氏疟原虫基因组,对PbAMA-1基因测序,依据该序列采用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PbA-MA-1基因序列。将其胞外区E分为3个彼此重叠的基因片段DⅠ、DⅡ和 DⅢ并进行优化,人工合成后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和重折叠,分别与福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小鼠和家兔, 均免疫3次, 间隔2周。每次免疫剂量, 小鼠为20μg, 家兔为100 μg。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以疟原虫攻击实验确定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 结果 测得的PbAMA-1基因序列与Sanger测序中心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密码子优化并人工合成的DⅠ、DⅡ、DⅢ 和E目的基因片段在大肠埃希菌表达载体pET32a均获得诱导表达,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各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相对分子质量Mr 44 300、Mr 33 300、Mr 29 900和Mr 67 200相一致。表达产物经镍离子螯合柱(Ni-NTA柱)纯化和谷胱甘肽(GSH)氧化还原法体外重折叠,蛋白纯度达90%以上, 各纯化的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均激发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完整的胞外区E第3次免疫后抗体滴度为(34.4±0.15)×10-4,与其他组相比,免疫原性较其他各亚区更强(t=5.66,P<0.01;t=2.27,P<0.05和t=5.05,P<0.01)。取家兔免疫血清与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血膜抗原片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均为阳性,其中抗E的抗血清免疫荧光强度最高,与ELISA检测的抗体水平一致。取家兔抗血清对小鼠伯氏疟原虫粗提抗原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产生特异性反应条带,表明能够识别天然的PbAMA-1蛋白。免疫小鼠在以伯氏疟原虫攻击实验中得到部分保护,DⅠ、DⅡ、DⅢ 和E各免疫组小鼠与佐剂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明显延长(t=2.78,P<0.05;t=2.67,P<0.05;t=3.46,P<0.01和t=3.50,P<0.01)。 结论 人工合成的PbAMA-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完整的胞外区E较其各亚区表现出更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献报道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IDNA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并合成两对20聚寡核苷酸作引物,对恶性疟原虫勐捧分离株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BamHI和EcoRI双酶解后,克隆入具有相应末端的M13mp8和M13mp8载体,转化JPA101,生长于含X-gal的培基上,抽提无色噬菌斑DNA,以DNA序列测定仪进行DNA序列测定,并自动翻释成氨基酸序列。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部分DNA序列,并与DNA序列测定仪测定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扩增的序列长度为1773个碱基,编码591个氨基酸。与参照序列比较,有17个点突变,引起15个密码子的取代,其中,除1个密码子为同义取代外,其余密码子均为非同义取代,造成14个氨基酸的取代。点突变在序列中呈散在分布,但在氨基酸序列中第160-210位相对较集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不同发育期抗原表位的复合抗原基因HGFSP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方法 将HGFSP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 ;脂质体介导转染HepG2细胞。取经G418筛选的阳性细胞克隆进行免疫学鉴定。  结果 酶切及电泳鉴定证实pc HGFSP含有HGFSP。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T)、SDS PAGE及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 ,pc HGFSP转染细胞含有可与HGFSP原核表达蛋白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 (包含恶性疟原虫MSA1、MSA2、RESA和CSP中的抗原表位 ) ,其分子量与按HGFSP长度推算的蛋白分子量接近。 结论 用HGFSP成功构建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其表达产物具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水平,为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在动物和人体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编码多价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质粒pcDNA3-Pf8,PCR法检测免疫鼠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脾脏和肺组织中pcDNA3-Pf8,ELISA、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体外抑制试验观察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结果:用PCR法从上述组织中均检测到pcDNA3-Pf8,ELISA法测得免疫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2560,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恶性疟原虫可溶性抗原能特异性地剌激免疫鼠脾细胞增殖,免疫血清在体外还能抑制恶性疟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结论:编码恶性疟原虫多价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质粒pcDNA3-Pf8直接免疫接种,能特异性地剌激BALB/c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其免疫血清在体外对疟原虫生长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云南、海南两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AMA-1)(Ⅲ)多态性.方法 收集海南、云南感染恶性疟原虫患者的血液187份,提取血样基因组DNA.设计两对引物扩增AMA-1(Ⅲ)基因,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单倍型多样性.结果 187份样品中的AMA-1(Ⅲ)基因有23种单倍型,云南株有21种,海南株7种,海南有2种单倍型未在云南株中发现,云南株单倍型多样性高于海南株.AMA-1(Ⅲ)基因有9个多态位点,云南株有3份样品451位氨基酸残基的同义突变,云南、海南这些位点每种突变出现的比例不同.结论 恶性疟原虫AMA-1(Ⅲ)基因多态性在云南、海南两省各有其特点,对此结构域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为针对此区域疟疾疫苗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质粒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水平,为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在动物和人体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编码多价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质粒pcDNA3-Pf8,PCR法检测免疫鼠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脾脏和肺组织中pcDNA3-Pf 8,ELISA、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体外抑制试验观察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结果:用PCR法从上述组织中均检测到pcDNA3-Pf8,ELISA法测得免疫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2560,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恶性疟原虫可溶性抗原能特异性地剌激免疫鼠脾细胞增殖,免疫血清在体外还能抑制恶性疟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结论:编码恶性疟原虫多价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质粒pcDNA 3-Pf 8 直接免疫接种, 能特异性地剌激BALB/c 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其免疫血清在体外对疟原虫生长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用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基因 HGFSP构建的 DNA疫苗 pc- HGFSP免疫小鼠诱导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 方法 用 pc- HGFSP肌注免疫 C5 7BL/6小鼠并加强免疫 2次 ,取小鼠脾淋巴细胞及血清测定 :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MTT法 ) ;NK细胞活性和 CTL活性 (L DH法 ) ;脾脏 CD4 +及 CD8+ T细胞亚群 (免疫荧光法 ) ;血清 pc- HGFSP抗原特异性抗体 (EL ISA法 )及一氧化氮 (NO)含量。  结果 与 pc DNA3对照比较 ,pc- HGFSP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高 2 4 %~ 37% ;NK细胞活性增高 38%~ 90 % ;CTL 活性增高 6 5 %~ 15 3% ;CD8+ T细胞亚群增加。免疫血清产生HGFSP抗原特异性 Ig G抗体 ;NO含量也有所增高。 结论 恶性疟 DNA疫苗 pc- HGFSP有一定的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候补疫苗在小鼠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该重组疫苗包含了MSA1、MSA2、RESA上的T细胞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及IL-1、TT上的T细胞刺激位点;尤其是含有Spf66的序列。经重组疫苗免疫后,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重组疫苗的抗体,且经重组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体外经重组疫苗刺激后发生了明显的增殖,并产生了明显的IL-2。以上结果提示该候补疫苗具有免疫原性,且具有一定的T细胞刺激能力和一定的广谱识别能力,其能否有效地刺激人淋巴细胞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MA-1、Pfs230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pcDNA3 -AMA - 1。根据Pfs2 30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七对引物 ,分 7段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s2 30基因 ,并分别将扩增片段插入pMD -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克隆的AMA -1、Pfs2 30基因序列 ,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和Pfs2 30基因片段。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基因全长 186 9bp ,无内含子 ,编码 6 2 2个氨基酸残基 ,不存在氨基酸重复序列 ,相对分子量约 72 0 4 5kDa ;Pfs2 30基因全长 94 35bp ,无内含子 ,编码 314 4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36 4 36kDa。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FC2 7、7G8、CAMP、FCR3、Thai -Tn、3D7、FVO、KF1916、CMP1、HB3、K1和V1株AMA - 1的同源性在 94 9%以上 ,各株间有 5 3个位置相同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位点 ,并且发生替代的氨基酸残基具二态性。FCC1/HN株分别比 3D7、7G8株Pfs2 30抗原多 9、10个氨基酸残基 ,三个分离株有 2 8个氨基酸替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摇探索DNA与改良痘苗病毒(MVA)组合免疫对增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抗体应答的作用。 方法 以人工合成MSP1全基因为基础分别构建DNA免疫质粒VR1020/190和重组MVA,单用VR1020/190或与表达质粒GM-CSF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后,用重组病毒追加强化,采用DNA/MVA组合方案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及其亚类水平,经腹腔接种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进行攻击。 结果 DNA免疫能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SP1-190抗体,其终点稀释度为1∶2 500,GM-CSF质粒共免疫组抗体的终点稀释度为1∶11 150,抗体亚类的测定表明GM-CSF质粒显著促进了IgG1类抗体应答, MVA追加可使单独免疫组和共免疫组抗体分别增加53和10倍;两实验组产生了水平相近的抗19 000抗体(1∶32 000),其含量占血清中MSP1总IgG的1/4-1/3。经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攻击后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P>0.05)。 结论 采用合成MSP1全基因进行DNA/MVA组合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体应答,抗体的详细特性和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疟疾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 将重组质粒pBK -CSP经肌肉途径免疫BALB/c小鼠 ,分别在 4周和 8周后剖杀动物并摘取各种组织 ,抽提全组织DNA进行PCR扩增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并对DNA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 免疫 4周和 8周后 ,仅有DNA疫苗接种位点的肌肉组织检测到CSP基因 ,而 10 0 μg的质粒DNA并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 疟疾DNA疫苗接种 4周后 ,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部位 ,并可持续至 8周以上 ,而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质粒VR10 12 -Pf12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分析Pf12基因的抗原性和作为疫苗抗原候选分子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VR10 12 -Pf12 ,直接免疫BALB/c小鼠 ,通过NK细胞杀伤活性、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ELISA、体外抑虫试验测定 ,观察其诱导的细胞和体液应答以及体外抑虫效果。结果 重组质粒VR10 12 -Pf12免疫BALB/c小鼠 ,NK细胞杀伤活性、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诱导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 ,免疫血清在体外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发育。结论 重组质粒VR10 12 -Pf12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其免疫血清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mproving vaccine potency in the induction of a strong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vaccines. Necrotic cells and the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tumor cells are attractive adjuvants, on account of their ability to recrui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o the site of antigen synthesis as well as its ability to stimulate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tumor cells as a DNA vaccine adjuvant in a murine model. Method: The supernatant of EL4 necrotic cells was co-administered with a DNA vaccine expressing the glycoprotein B of Herpes simplex virus-1 as an antigen model under the control of Cytomegalovirus promoter. C57BL/6 mice were vaccinated three times at two weeks intervals with glycoprotein B DNA vaccine and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EL4 cells. Five days after the last immunization, cell cytotoxicity, IFN-γ and IL-4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obtained data show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IFN-γ from the splenocytes after antigenic stimul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EL4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p<0.002). The flow cytometry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poptosis/necrosis of EL4 cells in the mice immunized with DNA vaccine and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EL4 cells comparing to the other groups (p<0.001). Conclusion: The supernatant of necrotic cells contains adjuvant properties tha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candidate for tumor vaccin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蛋白-1(PfEMP-1)是由var基因家族编码的一种蛋白质,它是疟原虫在宿主体内存活的重要蛋白。不但参与疟原虫的抗原变异,调节人的免疫应答,而且还是重要的粘附分子。本文对PfEMP-1的基础结构特征及其与临床的病理联系,及以其为基础的抗疟疫苗研发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