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了PET/CT图像融合设备在PET、CT和PET/CT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得出PET/CT的质量控制是在完善的PET和CT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加上PET/CT融合的质量控制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PET/CT一出现就成为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它是PET和CT的完美的结合,PET/CT的核心是可以进行图像融合,提供了来自两台扫描仪的信息。PET/CT的临床应用包括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PET/CT推进了影像医学的进步。微型PET/CT使现代医学基础研究获得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 45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经PET/CT检查,其原发灶和转移灶均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结果 PET/CT共发现恶性病灶220个。220个病灶中PET和CT均阳性者151个(68.6%),PET阳性、CT阴性者55个(25.0%),PET阴性、CT阳性者14个(6.4%)。结论 PET/CT较单独PET或者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评价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l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集的19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胸部增强CT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0~79(58.8±13.2)岁,体质量43 ~82(57.3±11.4)kg],比较采用CT增强检查、单时相PET/CT、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双时相PET/CT、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依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组正确诊断5例(26.3%);单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2例(63.2%);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正确诊断15例(78.9%);双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4例(73.7%);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检查组正确诊断18例(94.7%).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97,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5组间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显示仅有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与增强CT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05),即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增强CT组,其他组不能表现出差异.结论 双时相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可以提高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PET/CT诊断的12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5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ET/CT诊断的12例患者,PET阳性12例,CT阳性6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12例全部阳性且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6.
杨军 《中国医疗设备》2007,22(7):100-102
PET/CT是功能医学影像设备.本文介绍了 PET/CT的原理 ,着重论述了 PET/CT的性能检测、校正和维修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 PET/CT的使用率 ,使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PET/CT融合图像对提高PET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103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行PET/CT显像.结果PET/CT融合图像可提高54.6%的定位准确性和20.6%的定性准确性;PET/CT发现5例PET显像阴性的恶性肿瘤复发患者.结论PET/CT图像融合不仅增加了解剖定位准确性,也提供了对非恶性氟代脱氧葡萄糖浓聚部位的鉴别,进一步提高了PET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邱贵华 《医学争鸣》2007,28(13):1193-1195
目的:探讨全身18氟[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56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分别对单独PET图像、单独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进行判读,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论比较.结果:PET/CT对原发灶检出率优于单独PET及单独CT(检出率分别为58.9%(33/56),44.6%(25/56),及35.7%(20/5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0.4%患者(17/56)经PET/CT检查后发现分期改变(含6例未找到原发灶患者).PET/CT,单独PET及单独CT假阳性率分别为5.4%(3/56)、16.1%(9/56)及7.1%(4/56).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于寻找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及全身侵犯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18F-FDG PET/CT与PET/MR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CSCC)的图像,探讨PET/MR在口腔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同时接受体部PET/CT与头颈部MR检查的OCSCC患者,对PET阳性病灶在PET/CT、PET/MR上的图像质量、融合准确度及病灶清晰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共有35个阳性病灶,包括阳性原发灶22个、阳性淋巴结13个。PET/CT、PET/MR T1WI和PET/MR T2WI在图像质量及融合准确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显示阳性原发灶的清晰度方面,PET/MR T1WI和PET/MR T2WI均优于PET/CT(P<0.05);在显示阳性淋巴结的清晰度方面,PET/CT、PET/MR T1WI和PET/MR T2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11C-胆碱(11C-choline)与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的对比研究,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21例肺癌患者行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分别分析11C-胆碱及18FDG PET/CT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UV)、瘤/非瘤(T/N)组织,对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肺癌患者中,17例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表现为代谢增高(80.9%).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明显低于18FDG PET/CT显像结果(P<0.05);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与18FDG PET/CT显像呈正相关关系(r=0.57和0.52,P=0.007和0.016); 11C-胆碱PET/CT显像中SUV、T/N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99、0.45 ,P=0.008 4、0.039),18FDG PET/CT显像中SUV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68 ,P=0.000 7),而18FDG PET/CT显像T/N与病灶大小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1C-胆碱反映肿瘤细胞细胞膜的合成情况,在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预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子宫切除术和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7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MRI和PET/CT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比较其可疑阳性率和确诊率。结果148个盆腔淋巴结转移部位中,25个部位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占16.90%,右半骨盆17例(68.00%),左半骨盆8例(32.00%);CT、MRI和PET/CT对LN部位的检测所示。骨盆淋巴结转移灶CT、MRI、PET/CT阳性率分别为30例(20.27%)、10例(6.76%)和26例(17.57%);在诊断转移性骨盆淋巴结的三种影像学方法中,PET/CT的PPV和准确性价值最高(P<0.001)。在敏感性和NPV方面,CT值最高。CT的敏感性高于MRI或PET/CT。CT与MRI、PET/CT、MRI的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与MRI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3)。CT与PET/CT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MRI的特异性高于CT或PET/CT。CT与MRI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T/CT与MRI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PET/CT与CT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CT、MRI和PET/CT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中各有优缺点,CT和PET/CT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MRI,但CT和PET/CT的敏感性低于MRI,临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PET/CT显像对53例肺癌治疗后的患者(28例手术治疗 化疗,11例单纯化疗,4例化疗 放射治疗,10例手术治疗)进行疗效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0.5~10年.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CT检查,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53例患者中,有15例PET/CT显像结果阴性,CT检查亦阴性.有12例PET/CT提示原发肿瘤病灶区复发,表现为阳性显像,SUVmax 3.5~8.3,CT提示2例.PET/CT提示19例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发现8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提示12例,共发现25个转移的淋巴结.PET/CT提示肾上腺转移6例,CT提示2例.PET/CT提示骨转移13例,CT提示5例.PET/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灶未发现.其他:如胸膜、膈肌、腹腔软组织及颅脑转移7例,而CT提示4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a18F经济型PET/CT(E.PET/CT)融合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可疑骨转移的1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Na^18 F E.PET/CT融合显像,并将E.PET和E.PET/CT对病灶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的85处可疑骨转移灶E.PET显像诊断阳性51处,阴性34处;E.PET/CT融合显像诊断阳性52处,阴性33处。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做出的最终诊断对照,E.PET显像阳性准确率82.35%,阴性准确率73.53%;E.PET/CT融合显像阳性准确率98.08%,阴性准确率100%.E.PET和E.PET/CT对病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18 F E.PET/CT融合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ET/CT鉴别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3月-7月接受PET/CT检查的SPN患者,收集患者的病理和PET/CT检查结果,了解良恶性SPN的高发征象,尝试分析可行的PET/CT诊断流程。结果:19例患者同时接受PET/CT检查和病理活检,中位年龄59岁(35~73岁)。所评估的临床特征和PET/CT图像征象中,仅最短径(t=2.419,P=0.029)和有无分叶(χ~2=6.378,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ET相关参数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PET/CT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时,PET图像(SUVmax≥2.5)并非可靠的诊断依据,仍需结合CT图像加以甄别。  相似文献   

15.
PET/CT与胸部诊断CT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ET/CT与胸部诊断CT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共进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81人次;同日行胸部诊断CT扫描。以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PET/CT与胸部诊断CT图像。结果:其中31人次PET/CT及对应的胸部诊断CT图像均未见病灶。另外50人次共检出372个病灶。PET/CT的总体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50.0%、84.9%、95.3%、26.8%;而胸部诊断CT检查分别为60.5%、31.6%、57.5%、88.6%、8.3%。对淋巴结转移,PET/CT的灵敏度(100%)高于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52.3%)。对骨骼及胸壁软组织转移,PET/CT的灵敏度(98.1%)也高于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25.0%)。但是,PET/CT对肺转移灶检测的灵敏度(58.8%)低于胸部诊断CT(98.9%)。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淋巴结、骨骼与软组织转移的检测PET/CT优于胸部CT。但PET/CT一次成像技术并不能取代胸部CT,对于怀疑肺部小结节转移的患者,胸部诊断CT扫描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评价11C-MET PET/CT脑显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5例健康志愿者和36例脑部肿瘤患者,健康志愿者行11C-MET PET/CT脑显像,并作为对照组,36例脑部肿瘤患者中19例同时行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17例仅行11C-MET PET/CT显像;结合健康对照组图像,对本组36例脑部肿瘤患者11C-MET PET/CT脑显像进行分析,并对同时进行18F-FDG PET显像者进行配对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11C-MET PET/CT显像阳性者30例,T/B均值为1.72±0.39,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9例,T/B均值为1.49±0.13。19例患者接受11C-METPET/CT及18F-FDG PET/CT脑显像,T/B均值分别为1.64±0.49及1.16±0.36(t=3.33,P<0.01)。11C-METPET/CT显像诊断脑肿瘤初诊患者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100%,其诊断脑肿瘤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7%(18/19)、100%(5/5)、95.8%(23/24)。结论:单独行11C-MET PET/CT脑...  相似文献   

17.
《PET/CT在胸水诊断中的应用》(关志伟);《阿尔茨海默病11C-PIB PET连续动态显像结果分析》(郭喆);《18F-FDG PET(PET/CT)肾癌显像特点分析》(徐白萱);《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在肺结节治疗决策中的作  相似文献   

18.
PET/CT是将PET和CT进行结合,利用CT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解剖位置而弥补PET的不足,使其在临床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就PET/CT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肿瘤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PET/CT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PET/CT中PET的技术进展.新晶体材料的应用使得PET/CT在分辨率和灵敏度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飞行时间技术(TOF改善了PET数据的信噪比,最新型的HD PET技术则让PET获得了全视野一致的高清图像.文章最后简要描述了目前商业PET/CT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PET/CT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对探头晶体和PET/CT的优越性作了详细介绍.PET/CT并不是简单地将PET和CT结合在一起的产品,采用了一体化整合设计的理念,其独特的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影像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