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3.
孙玉霞  李燕辉 《内科》2021,(2):221-22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易反复发作,会进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目前西医无特效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近几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中的困惑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生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胃癌重要的癌前疾病,其诊治过程中存在较多困惑,本文就相关问题作一分析和展望,有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正>1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初次发现是19世纪尸体检查中,20世纪确定浅表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我国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无系统、完善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归入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萎缩性胃炎是由精神、食物及酒精等的刺激、自身免疫系统等方法的因素引起的,过度的精神刺激、精神压力及忧郁、过度劳累等,会造成胃壁粘膜血液循环障碍,使胃粘膜萎缩变薄,使得胃酸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已有研究发现:CAG患者罹患胃癌的风险性较高[1-2],其癌变率2.55%~7.46%[3].目前较为公认的病理发展模式是由CAG→胃黏膜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癌的变化[4],因此,如果肠化生可以逆转,无疑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实质性意义[5].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和某些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硒对治疗CAG有一定作用[6].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佳  李守英  徐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540-354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为:上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CAG常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胃黏膜有萎缩改变,且在CAG中,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1〕。目前认为,CAG的发生是多病因作用下,多基因导致的漫长演变发展过程,其发展规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对于本病的研究虽有长足的进步,但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未完全阐明,大鼠动物模型的研制依然是深入研究CAG最为常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法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和明确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主要治法的现状及构成分布的主次,评价其优势和不足.以期为制定符合临床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框架结构.方法: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2000-2008年中西医学期刊,收集合中医治法具体病例数据的论文139篇中确诊CAG病例10748例,对78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分类、统计和总结,分析比较CAG中医治法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中医治法构成比排在首位的为益气健脾法,超过20%;其余按构成比高低顺序排列、并超过10%的依次为疏肝理气、滋阴养胃、清热化湿法;但健脾益气法与疏肝理气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二法为CAG最常见治法.而超过5%的依次为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法;低于5%的为温阳补肾和其他治法.结论:CAG以益气健脾为最基本大法,疏肝理气法亦为最常见治法之一;其治法分类的排列主次可作为制定CAG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生物学特征等至今尚未完全认识和解决。为开展其发病学和预防学研究,有必要建立诱发实验动物CAG模型。从动物模型获得资料,为临床提供科学、丰富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最佳治疗手段或诊断方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实验性CAG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综述了40多年来诱发动物CAG方面的科研成果。1 X线照射Watanable[1]用X线(5Gy/s)每日照射5周龄大鼠胃区,持续80周,成功地诱发了伴有潘氏细胞及肠标记酶的肠上皮化生(I…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病因病机、疗效评定、辩证论治、方药及剂型改进等方面,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并提出自已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与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英文和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将Jadad积分≥3分高质量文章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Revman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8项RCT,804例患者入选.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组的总显效率(OR=4.17,95%CI:2.32-7.52)、总有效率(OR=5.79,95%CI:4.09-8.21)、病理学改善:萎缩(OR=5.06,95%CI:2.83-9.08)、肠化(OR=5.67,95%CI:2.74-11.73)、不典型增生(OR=4.72,95%CI:1.93-11.51)、不良反应发生方面(OR=0.20,95%CI:0.09-0.4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中、西医治疗H.pylori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OR=5.56,95%CI:0.55-56.67).中医药组与对照组在CAG治疗中总显效率、总有效率、H.pylori转阴率、病理改善情况(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线性回归常数项检验统计量表明无发表偏倚,P值分别为0.781、0.791、0.702、0.645、0.593及0.779.结论:中医药组对CAG的总显效率、总有效率、病理学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组,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中医药组明显低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为病理特征,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病变。近些年,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我国CAG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约占总体受检人群的20%。伴随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的CAG患者约有5%的癌变率,而伴随不完全肠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约有10%的癌变率[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CAG为胃癌前病变(PLGC),一般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最早被发现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之一,它能提高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刺激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与胃粘膜疾病关系密切。此文综述EGF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及数目减少,黏膜变薄,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幽门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Dys)为病理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也是疑难病。CAG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者被称为癌前病变[2]。有效治疗和控制CAG的病程是早期胃癌预防的重点阶段。目前,西医学主要采取根除幽门螺  相似文献   

17.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最早被发现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之一,它能提高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刺激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家族与胃粘膜疾病关系密切。此文综述EGF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及其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与下列因素有关: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采用胃炎宁治疗本病74例,疗效满意.胃炎宁的方药组成:白芍、枳实、玄胡、乌贼骨、炒内金各15g,条参、太子参、茯苓、旱莲草各12g,白术、青皮、陈皮、炒三仙各10g,柴胡、甘草各6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平均4周至6周控制病情,3月为一疗程.按第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制订的疗效标准判定治疗结果:痊愈8例,占10.8%;有效58例.占78.4%;无效8例,占10.8%.总有效率为89.2%.其中31例复查胃镜,12例肠上皮化生病变减轻,4例肠上皮化生病变消失.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往研究发现补充叶酸可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进程,降低胃癌发生率。叶酸通过单碳代谢保障DNA甲基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为异型增生的进程,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抑制黏膜炎症,预防胃癌。由于研究人群、数量、剂量、干预时机、基因多态性和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之间呈现出双向结果。目前对叶酸补充治疗的方案和疗效仍有一定争议,其机制也尚未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