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调查140例成人寰椎标本,后弓长度为前弓2.6倍。横突孔多数呈卵园形,孔径左右基本等大。椎孔的齿突后矢状径平均值为18.44mm。占最大矢状径63.55%。横突后孔或沟的出现率46.39%,后结节与椎动脉沟距离,上缘短于后缘。寰椎后椎动脉管的出现率10.71%。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 D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D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 D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 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 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4.
寰椎骨折由Jefferson于1920年首先报道上千例寰椎爆裂性骨折,并将这种寰椎的特殊骨折称之为Jefferson骨折. 寰椎外观呈椭圆环状,无椎体,环形两侧增厚变粗,形成侧块,其上面枕骨髁突与枕骨构成寰枕关节;其下在前弓后面的中央与齿状突相对应构成寰齿关节,由寰椎两侧块间的横韧带和关节囊维持其稳定性.后弓与横韧带间容纳脊髓,寰椎矢状径大约 3.0cm,其中齿状突约占1.0cm,脊髓约占1.0cm,尚有1.0cm的缓冲间隙.前后弓与侧块相接处骨质较纤弱,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学杂志》2022,(27):2103-2107
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 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 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 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 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 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 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 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 女7例, 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 女25例, 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 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 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为临床提供寰枢脱位、半脱位的确诊依据.②方法行正常人第1、2颈椎序列的CT测量,得出正常数据.另对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病人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正常组寰齿关节间隙、齿突与双侧侧块间距差、寰枕线与齿轴线的交角分别为(0.16±0.03)cm、(0.20±0.18)cm、(69.6±5.6)°.25例寰枢脱位、半脱位CT检查表现为寰齿关节间隙>2.0mm,脊椎椎管前后缘连线相错,齿突与寰椎侧块关系双侧不对称,并有寰枢外侧关节位置改变.④结论第1、2颈椎序列的CT扫描对寰枢脱位、半脱位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最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CT重建的寰椎椎弓根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人正常状态下寰椎椎弓根形态及其相关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年龄18~52岁(平均36.3岁),对其寰椎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观察椎弓根形态,并测量其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倾角及上倾角。结果:根据椎弓根高度分为正常型,相对狭窄型,狭窄型,无椎弓根型。正常寰椎椎弓高度(4.10±1.17)mm,上倾角(8.24±1.31),°内倾角(6.53±2.35),°椎弓根宽度(8.24±1.31)mm,长度(28.73±1.66)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36±1.27)mm。结论:三维CT重建能够全面观察寰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形态、解剖学参数,为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计算机模型,测量并分析颅底凹陷程度、寰枢椎脱位程度、侧方关节畸形程度和齿状突畸形程度之间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为研究齿状突、侧方关节畸形引发寰枢椎脱位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60位志愿者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数据并分为正常对照组、颅底凹陷不伴有寰枢椎脱位组、颅底凹陷伴有寰枢椎脱位组,每组各20例。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形态学参数并利用IBM SPSS 2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齿状突尖部到Chamberlain线距离、ADI、齿状突高度、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齿状突倾角1和2、矢状位关节倾角、颅颈倾角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矢状位关节倾角显著负相关(r=-0.687,P<0.001),齿状突高度和齿状突高度/基底宽度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负相关(r=-0.573,P<0.001)。矢状位关节倾角与颅底凹陷和寰枢椎脱位显著正相关(r=0.691,P<0.001),颅颈倾角仅与颅底凹陷显著正相关(r=0.644,P<0.001)。结论齿状突畸形、侧方关节畸形是颅底凹陷患者出现寰枢椎脱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临床共同探讨小脑延髓池穿刺与C1~2侧方穿刺的解剖学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经甲醛处理的3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小脑延髓池穿刺与C1侧方穿刺进行解剖观测。结果:经第二颈椎棘突尖端上方2 cm处至小脑延髓池的深度为(3.50±0.54)cm,颈前后径(9.31±1.02)cm,颅前后径(17.25±0.78)cm,与颈前后径之间的自身比例(37.74±0.43)%,回归方程为y=-0.32+0.41x;与颅前后径之间的自身比例为(20.31±0.27)%、回归方程为y=-6.72±0.59x、小脑延髓池深度(0.52±0.27)cm。C1后弓下缘与C2椎弓上缘间有一梭形间隙,最大间径为0.7 cm~1 cm,C12椎弓间隙处的蛛网膜下腔侧方宽度为0.3 cm~0.5 cm。结论:小脑延髓池和C12侧方穿刺都存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及个体差异,只有结合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才能安全进行小脑延髓池或C12侧方的穿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徒手植入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及效果.方法 临床寰枢椎不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37.5岁;应用钉棒系统.后路正中切口显露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术前JOA评分58~102分,平均72分.结果 术后无1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7~22个月,平均15个月,JOA评分131~163分,平均145分,改善率86.4%.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行寰椎薄层扫描的志愿者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形态,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松质骨中心点C(寰椎椎弓根无松质骨者以寰椎椎弓根中心点代替),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头倾角,探讨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移动范围,并观察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 ± 1.39)?(7.30 ± 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 ± 2.30)?(21.23 ± 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 ± 0.10)?(1.01 ± 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 ± 5.68)°?(11.70 ± 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 ± 5.79)°?(30.52 ± 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 ± 7.80)°?(7.04 ± 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 ± 1.57)?(8.70 ± 1.24)mm;高度H分别为(5.24 ± 1.15)?(4.38 ± 0.81)mm,其中有10侧(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 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  相似文献   

14.
国人寰枢椎影像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供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R片、CT横断面、二维及三维重建,采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及CT、CR现有标准测量120例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正常值.结果:CR张口位侧位齿状突测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无明显差异,寰椎下关节面外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20.5%,横突孔内侧至侧块内缘距离(侧块横径)均大于11mm,横突孔纵横径均大于4.5 mm,枢椎椎弓根上倾角变异较大(33~47°),内倾角变异不大;齿状突后倾角变异较大(12~22.5°).结论:CT测量能够全面观察寰枢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柩椎影像学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对腰椎间孔狭窄(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证实的LFS矢状位MP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LFS共32个椎间孔狭窄,均见椎间孔上下径及前后径减小,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周脂肪间隙狭小或消失,其内神经根受压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结论MSCT矢状位MPR对LF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曾令斌  王宸 《现代医学》2013,(6):367-372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均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T各项指标,包括L3/4、L4/5间隙潜式减压侧椎管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椎管矢状径、潜式减压侧的侧隐窝矢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上下径、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同时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前后各项CT测量结果及ODI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测量显示,术后L3/4间隙椎管面积(潜式减压侧)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29%和66.5%,L4/5间隙椎管面积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15%和51.3%,可见术后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3/4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0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4.5°;L4/5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8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3.9°;术后L3/4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2.44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60.12 mm2;术后L4/5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1.75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58.91 mm2。结果显示侧隐窝矢状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有相应增加,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椎间孔上下径测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DI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临床腰腿痛症状缓解明显,行走能力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可行,术后复查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CT扫描资料.结果:轴位CT,齿状突的矢状径与脊柱纵轴成一定角度6例.两侧寰枢侧关节对位不良或旋转分离8例.齿状突距寰椎两侧块的距离不等同5例.多平面及三维重建,齿状突偏向一侧,两侧寰椎侧块外缘与枢椎侧块外缘不在一条直线上,寰椎前弓后缘齿状突前缘的距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结论:SCT能够清楚显示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情况,同时可确定有无骨折,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观测随机抽取53例颅骨样本,对腭大孔、翼腭管等有关应用解剖进行了统计观测。结果表明:腭大孔孔径为(0.5±0.01)×(0.32±0.008)cm;翼腭管长1.67±0.06cm,92.5%为直管型;经翼腭管达翼腭窝的深度为3.11±0.1cm;翼腭管与硬腭的夹角为62.3±1.03°,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5±0.45°。以上数据显示,在作口内注射阻滞上颌神经干时,腭大孔和翼腭管均可允许注射针顺利通过,但进针方向应朝后、上、外方向,进针平均深度为3.11cm,供临床在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颅底陷入(又称为颅底内翻)是寰枕区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以枕骨大孔为中心的颅底组织内翻,寰椎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而进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后径缩短和颅后窝缩小,以致延髓受压和局部神经根被牵拉而产生症状,常伴发脊椎椎体融合、寰椎融合不良(发育不完整)和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