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ICU期间的外科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163例,男118例,女45例;年龄36.2(5~67)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刀刺、坠落、工程事故伤;损伤部位包括头颈、面部、胸、腹、骨盆及四肢、体表。合并休克57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xss)18.42分(10~54分)。结果ICU收治期间28例行外科诊疗操作,48例外科救治,24h内10例、24—48h内8例、3~7d内7例、8~14d手术23例。163例ICU收治时间7.56d(2—29d)。治愈143例(87.73%);院内死亡11例(6.75%),死亡原因包括严重失血性休克、严重颅脑伤、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后死亡9例。总死亡率12.27%。结论严重多发伤ICU复苏期间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外科救治策略包括积极控制出血,处理前期遗漏的损伤,处理相关的创伤或手术并发症,实施计划性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高原地区创伤患者的救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利用损伤控制策略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搜集了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3组。结果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患者的确定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高原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严重多发伤分级与分科教治模式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三级转诊和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与基层医院多专科分科救治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治疗的预后,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伤救治模式。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同济医院院外急救转运的120例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病例(转诊组120例)。对照资料:转诊对口的县市级基层医院120例多发伤病例(基层组120例),及同济医院急救中心急诊外科门诊接诊的120例首诊多发伤病例(一手组120例)。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按照AIS90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方法评分,(严重16≤Iss≤25)。结果在患者有关预后的指标方面(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延迟诊断及漏诊),一手组明显优于转诊组,转诊组又优于基层组。结论三级创伤分级转诊救治和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治疗的预后方面显著优于基层医院多专科分科救治,三级创伤分级转诊和一体化的专业创伤救治模式适合在全国多区域医疗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4.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12”地震中胸外伤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5月12~31日收治的合并胸外伤或以胸外伤为主的2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94例,年龄(43.6±4.7)(11~80岁)。结果紧急气管插管25例,气管切开11例,呼吸机支持21例,胸腔闭式引流101例,加压包扎及胸带固定153例,伴有胸部以外脏器损伤者均得到相应救治。入院8h内死亡6例,8~72h死亡2例,均合并有颅脑、胸腹、骨盆等严重多发伤,无1例剖胸手术。结论对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早期诊断应以物理检查和胸部X线、B超检查为主,早期治疗以保守和胸腔闭式引流为主,严格掌握开胸指征,重视多发伤的处理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注意延迟性血气胸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治疗的935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男734例,女201例,年龄为0.8~78岁)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5例中男女比例为3.65:1;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0~45岁(64.5%);其中工人有346例(37.01%1;斗殴伤有296例(31.66%);合并骨折73例(7.85%);下颌骨骨折发生率为71.43%;牙创伤发生率为22.78%;全身合并损伤发生率为47.38%。结论口腔颌面部刨伤患者以男性青年多见,斗殴为首位原因,单纯软组织伤最多见,骨折多发于下颌骨,常伴牙刨伤和颅脑创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的I临床特征与应急治疗策略。方法136例发生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了“分区救治、遏制重症、抓重看轻、阶梯回归”的应急救治策略,评价处置效果,数据由EpiDate V3.1软件录入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组患者为明确聚集性发病,平均潜伏期2d,发病急、传播快,患者以青年为主,平均年龄(20.3±2.6)岁,18~23岁的患者占82.4%。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发热(90.4%)、咽痛(69.8%)、咳嗽(51.5%)、咳痰(20.6%)、头痛(27.9%)、鼻塞(18.4%)、流涕(8.8%)、肌肉酸痛(33.1%)、胸闷(6.6%)、咽部充血(86.0%)、扁桃体肿大(60.3%),其中22.8%的病例出现扁桃体化脓性病变。疫情控制迅速,患者预后良好,平均住院日(5.1±2.5)d,中位数5d。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在集体生活环境内传播迅速,早期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策略,可及时控制疫情治愈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建设与损伤控制外科对多发伤救治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2月严重多发伤261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并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19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院内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缩短,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下降,抢救成功率分别是94.91%和88.02%。结论良好的急救体系建设,控制性液体复苏和有效地损伤控制外科理论临床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缩短严重交通伤患者接受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在提高严重交通伤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海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采取了一系列快速临床反应机制:建立医警联动机制,增设急救点以缩短院外反应时间以及成立严重刨伤急诊抢救专家小组,创新急救流程以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等以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2007年1月-2008年11月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共445例,损伤严重评分(ISS)平均(24.28±11.36)(16~75),记录院外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确定性治疗前时间、ISS、最终疗效等指标。并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2005年1月-2006年12月)按常规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471例作比较。结果加强早期急救后2年抢救的严重交通伤患者,院外反应时间为(32.75±11.19)分,急诊室抢救时间为(68.83±14.84)分,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01.83±17.74),均显著短于加强早期急救前2年[(45.13±14.64)分,(91.5±30.19)分,及(136.38±36.09)分,均P〈0.05);救治成功率76.85%,显著高于前2年(69.64%,P〈0.05)。结论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可提高严重交通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急诊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5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50的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病例按年龄、性别、创伤类型、创伤原因等指标逐项统计分析.结果 57例死亡病例中21~50岁39例,51~65岁5例,21岁以下11例,66岁以上2例;男女之比为2.35∶1;交通事故伤32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以颅脑伤为主者31例,胸部伤为主者14例,腹部伤为主者9例;其中4个及4个以上部位创伤者22例,3个部位创伤者29例,2个部位创伤者6例.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休克.医源性因素存在的占24.56%.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与年龄、性别、创伤原因、致伤部位及院外处理、医源性因素均相关.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和击打伤害是最主要的创伤原因,颅脑、胸部和腹部伤是主要的致伤部位.创伤严重,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是常见的死因.错过创伤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及医源性因素将增加死亡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地震救援中严重胸部外伤的早期治疗策略。方法玉树地震期间共收治严重胸部外伤患者35例。根据早期损伤控制性原则进行胸腹壁外固定、止痛、限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利尿以及抗休克等保守治疗。对血气胸出血量多者行胸腔穿刺放置闭式引流;对于创伤性湿肺患者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等。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前血氧饱和度为(82.3+4.1)%,心率为(96.4+4.3)次/min,经短期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为(88.6+3.8)%,心率(87.5+4.8)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低氧条件下对严重胸部外伤早期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如肋骨骨折简单外固定,合并血气胸、创伤性湿肺以及休克等重症患者给予穿刺置管胸腔闭式引流、限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利尿和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和感染模式,以及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据纳入标准,选择135例初诊CA患者,将治疗3个月后疣体复发患者81例设为复发组;疣体治疗消失后,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患者54例设为治愈组;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HPV亚型;在治疗和随访3个月的截止点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和治愈组HPV感染均以低危亚型HPV6/11为主。复发组单一亚型感染40例(49.38%),混合亚型感染41例(50.62%);治愈组单一亚型感染36例(66.67%),混合亚型感染18例(33.33%),两组HPV感染模式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2=3.93,P0.05)。复发组外周血T细胞与治愈组比较,CD3+总T细胞[(68.13±8.03)%]降低,CD4+T细胞百分率[(32.42±4.88)%]降低,CD8+T细胞百分率[(38.61±4.19)%]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复发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HPV亚型混合感染模式和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异常是促使尖锐湿疣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伐昔洛韦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GH)复发情况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76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予六味地黄丸联合伐昔洛韦片治疗,对照组单用伐昔洛韦片治疗,2组连续用药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比较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T淋巴细胞CD4+和CD4+/CD8+比值升高,CD8+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复发5例(13.16%),对照组复发12例(31.58%);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复发8例(21.05%),对照组复发20例(52.63%);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复发10例(26.31%),对照组复发26例(68.4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对复发性疱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并能降低GH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中外伤性脑梗死(TC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汶川地震伤员20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87例地震伤员中有颅脑外伤伤员175例,32例合并高血压病,8例伤员出现TCI,另有1例全身多发骨折的伤员于伤后第2d出现脑梗死。TCI发生率颅脑外伤组为4.57%(8/175),显著高于非颅脑外伤组(1/1912,0.47%,P〈0.01)。颅脑外伤组中8例出现TCI,19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TCI发生率为34.84%(7/19),显著高于非SAH颅脑外伤组(0.64%,1/156,P〈0.01);高血压组TCI发生率(15.62%,5/32)高于非高血压组(2.10%,3/143,P〈0.05)。结论颅脑外伤伤员,尤其是合并SAH和高血压病者,一旦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均应考虑到TCI的可能,并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纱布在中重度宫颈上皮外移环形电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经确诊为宫颈上皮外移中重度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LEEP+数字纱布的治疗,对照组予以LEEP+呋喃西林粉的治疗,疗程为2周,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5.2%,无1例颈管黏连,对照组为77.3%,有4例颈管黏连,两组患者即时阴道出血时间,术后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颈管黏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EEP术后联合应用数字纱布,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中重度宫颈上皮外移环形电极切除术后阴道出血的发生率,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案对阴道炎患者阴道乳酸菌恢复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500例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72%)和阳性菌株产H2 O2乳杆菌比例(72%)均明显比对照组(28%,20%)高(P<0.05);观察组患者乳酸杆菌+、++分布率(8%、12%)均明显比对照组(54%、38%)低(P<0.05),+++、++++分布率(28%、52%)均明显比对照组6.4%、1.6%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3.2%)明显比对照组(24%)低(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阴道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腺五肽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皮肤性病科门诊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74名,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用微波将疣体彻底去除,并予以肌注干扰素(100万u/d)治疗,治疗组加用胸腺五肽(1mg/d)肌注,疗程30d。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上升,CD8+T淋巴细胞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有所上升,CD8+T淋巴细胞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五肽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型的动态平衡,提升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