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用制备技术或通过过滤能降低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在单采时使用流体化粒子床技术,淘洗原理,或定期改变界面位置去除白细胞。另一方面,在单采后进行单采血小板的自细胞过滤。MCS+C版本运用后一原理,在管路上过滤(HaemoneticsCorp.Braintree,MA,USA)。在最近一项研究中,MCS+管路上过滤去除单采血小板中自细胞被证实比其它白细胞去除技术更好。但人们认为单采后过滤血小板会引起血小板损失。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血浆去除术与单采血浆法两词同源于plasmapheresis一词,系由plasma+希腊字aphairesis(去除或抽出)合成。国内译名尚有单采血浆术,血浆换出法,血浆除去法,采浆法,血细胞还输法等。其含义是:自献血浆者或病人抽取全血,经离心分离出血浆而将红细胞输还其本人。此种技术的应用有两方面:如直接应用于治疗病人,叫治疗性血浆去除术(therapeutic plasmaphere-sis),或简称血浆去除术;若为采集供他人  相似文献   

3.
刘洁 《天津护理》2009,17(5):293-294
白细胞单采分离术去除了循环池中大部分白血病细胞,并动员储存池白细胞进入循环池。大量增殖期白细胞去除后,静止期白细胞则可进入增殖期,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化疗药物的作用,因此单采后再化疗更合理。然而,单采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低钙血症、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在新冠疫情下单采血小板的采供能力变化,为地市级血站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确保单采血小板供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7家地市级血站2018—2021年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占所有献血者捐献血小板的百分比、单采血小板贮藏前去除白细胞率、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单采血小板供应量占全部血小板供应量的百分比、过期单采血小板总量数据;将统计年度分为疫情暴发前(2018—2019年)、疫情期(2020—2021年)2个统计时段,应用SPSS软件t检验方法分别比对疫情前后及各年度单采血小板相关数据统计差异。结果 27家地市级血站疫情暴发前后单采血小板活跃献血者人数合计分别为73866人、89021人,采集总量合计为438 573.4 U、527 174.2 U,发放总量合计分别为425 799 U、515 451.5 U,比较结果皆有显著性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初次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所占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68%、5.37%,除1家血站外其余26家血站单采血小板储存前去除白细胞率范围在55.06%~100%,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次白细胞单采对高白细胞白血病血细胞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CS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对36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单次白细胞单采.单采前后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系数、血栓形成系数) .结果经白细胞单次单采后WBC平均下降1.43倍(P<0.01 ),BPC亦有下降(P<0.01);血流动力学改善.结论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可迅速降低患者血中白细胞,降低血液粘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1934年人们就试用粒细胞输注治疗白细胞缺乏的感染者,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多方改进采集白细胞的技术,以至发展到单采白细胞术(leukepheresis),促进了白细胞的临床应用。1981年,Cantell等将单采白细胞用于制备干扰素(α-INF),为人体血液白细胞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已有诸多单位依照卫生部《血浆单采术手册》(下称《手册》),单采血浆时兼采一程白膜(buffy coat),取得原料白细胞(suorceleukocyte),用以制备白细胞制剂。笔者报导单采血浆兼采一程白膜后,献血者血液中血细胞计数的情况及分析。  相似文献   

7.
单采血小板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数量降低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我国大部分血站能够制备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1]规定1个治疗量所含血小板数量≥2.5×1011。与手工法分离制备的血小板相比,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少、纯度高、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发生率[2]。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制备和应用。目前,多为保存期5d的去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累计献血次数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测定每位献血者第一次血小板单采和最后一次血小板单采时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的影响略有差异。结论 只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条件,固定血小板单采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悬浮血浆ABO血型抗体效价与保存时间消长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的抗-A和抗-B效价及其与保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盐水凝集法检测血浆IgM抗-A、抗-B效价;应用2-巯基乙醇(2-Me)破坏IgM抗体后,抗人球蛋白法检测血浆IgG抗-A、抗-B效价。结果在保存期内A、B、O型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抗-A(IgM或/和IgG)或/和抗-B(IgM或/和IgG)效价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效价不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10%O型单采血小板悬浮血浆中抗-A和抗-B效价均较高。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时可不进行血液交叉配合试验,但须同型输注;尤其是O型悬浮血浆含较高的抗-A或/和抗-B(IgM或/和IgG)效价时,不能输注给其他血型患者。  相似文献   

10.
频繁单采血小板影响献血员巨核细胞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血小板单采对献血员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于末次单采血小板5周后,检测42名频繁单采血小 板献血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1次/治疗剂量≥2.5×1011血小板)和62名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 员(连续24个月内单采血小板<1次/月)以及40名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员(末次献血6个月后) 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IL-3、IL-6及NO水平。结果表明: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血 浆TPO水平显著低于少量单采血小板献血员(P<0.01)和全血献血员(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浆IL- 3、IL-6和NO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显示,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员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供浆者血浆不宜制备浓缩血小板杭州市中心血站310004张金凤,张水英“单采血浆术”是获得分离血浆蛋白用原料血浆的主要途径。在卫生部未作出单采血浆不得用于临床规定之前,国内部分血站还采用单采血浆术获取其它血液成分,如: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白细胞悬液,浓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单采血小板浓缩物(PC)中混杂的白细胞(WBC),输注后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为获得含WBC较低的PCs,最近引入一种新的“流体粒子床”技术白细胞减少系统(LRS)。方法:作者前瞻性检测了LRS单采对供者、PCs产品的质量(n=120)以及相应受者血小板数增加的影响。常规制备的单采PCs作为对照组(n=2)。用流式血细胞计数检测血小板糖蛋白。结果:作者未发现LRS单采对供者有严重不良反应,只是供血后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由1,787±505/μl降至1,405±383/μl(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现状,为地市级血站优化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模式,不断提高制备效率和供应能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24家地市级血站2017—2020年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的人次数、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单采血小板报废率、过期单采血小板量和单采血小板发放量;收集浓缩血小板制备量、过期浓缩血小板量、浓缩血小板合格量和浓缩血小板发放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公式计算血小板成分血制备量、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等。结果 24家地市级血站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2.23%,占血小板成分血的比例为99.80%;每一单采程序采集单采血小板的平均单位数为1.75成人治疗量,仅有5家血站在2019~2020年期间单采血小板时同步单采血浆;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0.28%,其中过期报废率为0.007%。浓缩血小板制备1621.2成人治疗量,浓缩血小板过期报废率为13.03%。血小板成分血制备效率97.56%,其中单采血小板制备效率97.61%;浓缩血小板制备效率74.43%。结论 地市级血站血小板成分血供应能力地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方法,探讨经血液辐照仪辐照前后血小板中白细胞的含量变化。方法应用绝对计数管内的定量微球(Beads)调整流式细胞仪参数,确定流式细胞仪检测条件。血小板样品经过RNA酶、固定剂、渗透剂作用后,再经碘化丙啶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经标记的白细胞,建立检测残留白细胞含量的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16人份,通过血液辐照仪25Gy照射310s,应用建立的流式细胞术方法跟踪检测单采血小板辐照前及辐照后0、1、3、5d的白细胞含量,比较白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含量范围为1.85×106~1.3×108/袋。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计数于辐照前与辐照后0d相比没有变化,与辐照后1d相比残留白细胞数量的减少有显著性(P<0.05);辐照后1d白细胞计数与辐照后3d和5d相比没有改变。结论流式细胞术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客观性和重复性,可以成为评估血小板质量的监控手段。辐照不立即改变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的计数,辐照后1d残留白细胞的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正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是指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某些病理性成分,然后废弃或回输其正常成分的一种输血治疗手段[1],也是医院输血科的一项常规性操作。单采血小板、干细胞等治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由于其操作过程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解放军第307医院每年开展采集单采血小板约13 000例、干细胞约300例、血浆置换及白细胞去除约100例,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17.
自1965年研制第一台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并成功地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以来[1],治疗的病种不断扩大,特别对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采用治疗性血细胞去除术,自动化程度高,方法简单,疗效迅速,比较安全.但Mcheod[2]报道治疗性单采中,有3例死于原发病.本院自1987年8月~2001年8月以来,采用V50和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施行治疗性单采93人次,男56例,女37例,年龄12~68岁.其中血浆置换术32例,红细胞去除术3例,血小板去除术6例,白细胞去除术52例,其中死亡2例.现就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性单采2例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3名符合加拿大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标准的献血者,用自动化Haemonetics V_(50) Surge机进行血小板单采,每个献血者在22天内进行10次单采。每次单采前、后及从单采的浓缩血小板液中无菌取样进行以下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分布、产品的血小板总数和白细胞计数。第1、7和10次单采前及末次单采后7天检测献血者的IgG、IgA和IgM含量,T_4和T_(?)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新一代的血细胞分离机能够采集到少白细胞的单供者血小板浓集物(SDPS)。本文对单采过程中三种分离机去除白细胞技术、白细胞含量和血小板收获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和方法 Amicus分离机采用淘选原理去除白细胞,如同AS、TEC204一样,周期性改变交互界面的分离方法(PAIP)。MCS 分离机是通过内嵌的过滤膜去除白细胞。经电子仪器测定血小板,用手工检测白细胞(Nageotte Chamber)。结果 内嵌过滤器的SDPS(0.088 /-0.178×10~6)比SDPS淘选方法(0.31 /-0.48×10~6)或PAIP技术(0.89 /-1.57×10~6,P=0.0001)去除白细胞方法的白细胞计数显著较低。Amicus机器采集血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外周血并检测分析血液数据,以明确外周血小板变化,并统计单采血小板冲红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检测值分别为(208.2±28.4)109/L、(169.2±29.9)109/L,且单采后10~20 min,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冲红例数为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及脂肪血水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后(10~20 min)外周血小板值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针对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控措施,减少血小板冲红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