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 1.军团菌感染诊断 近年以检测尿中抗原诊断军团菌感染颇为盛行,现时已有Binax公司与Biotest公司生产的EIA诊断试剂盒,以及Binax公司出品的免疫层析法快速诊断试剂盒等3种。Binax公司产品独对L.pneumophila血清1型的特异性强,而Biotest公司药盒则可用以广泛检出军团菌属菌。 相似文献
2.
3.
4.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明显杀菌作用,但杀菌的具体机理目前尚有争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一族抗生素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一个由6种成份构成的甙配基环,在环上连接着许多含氨基与不含氨基的糖。有研究认为,它们对30s亚基的高亲... 相似文献
5.
基因结构与功能近年的研究阐明,人、大鼠和小鼠的甲胎蛋白(AFP)结构,是胎生初期的血清蛋白主成分,可能有维持胶体渗透压和输送某些物质的功能。它主要与不饱和脂肪酸相结合,并与后者代谢有关。近年有报道,AFP与雌激素的复合体对小鼠子宫及人类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增殖有影响。Nishi等(1991)发现,AFP结构域Ⅲ由423~506号氨基酸构成的肽部分存在雌激素结合部位。将人AFP该部位31号氨基酸残根置换于大鼠AFP,则发生雌激素结合能力,即有可用人AFP调节雌激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历来都主张在术后预防性地投予大量抗生素。就是在预防性抗生素用量较小的美国,其预防性抗生素用量也占抗生素总用量的1/3~1/2(外科)。当今,医疗费上涨,无用的抗生素使用是值得考虑的。预防性投予抗生素可分为术前、术中、术后,而术前投药主要是在结肠手术时,为了减少肠内细菌而进行的。本文结合日本大学医学部第三外科教研组临床资料,就消化外科的术中投药加以介绍。手术创伤的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引起的肺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到药物的不良反应,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胃损害、肝损害和肾损害,而对于肺损害却知之甚少。据统计,药物性肺损害占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的5%~8%,有的可造成肺组织永久性损害,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药物性肺疾病由呼吸科或放射科医生首先发现,其他各科均有发生药物性肺疾病的可能。20世纪60年代以后,药物更新换代加速,而医生对新药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经验不足,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药物性肺疾病诊断比较困难,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本专辑介绍日本对于药物性肺损害最新的一些研究资料,供我国医务人员参考学习。本专辑选译自《日本匾師仝雑誌》2006年第134卷第11号"薬剤性肺障害をめぐって"专辑。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献尧教授审校。 相似文献
8.
关于抗生素使用法的咨询会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属于虽系应用于患者个体,但又必要考虑其对周围之影响的一类特殊药物。在约半个世纪的期间里,开发并应用各种抗生素的结果,产生了许多耐药细菌。以作者单位(市立医院)为例,金葡球菌之门诊患者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分布表明对青霉素G(PCG)敏感株不过20... 相似文献
9.
10.
一、乙醇代谢与肝损害饮入的乙醇由肠管吸收 ,主要在肝内代谢。乙醇在肝脏内 ,被胞质溶液中酒精脱氢酶 (ADH)和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 50 2E1为主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 ,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中的过氧化氢酶分解为乙醛。在通常状态下 ,上述酶中以ADH为中心而起作用 ;在慢性习惯性饮酒者则诱导P4 50 2E1 ,即变为较多的乙醇由P4 50 2E1进行代谢。相对而言 ,可以认为过氧化氢酶的乙醇代谢意义是不大的。然而近年来发现过剩的脂肪酸和某种药物 (例如安妥明等 )能以诱导过氧化物酶体 ,如此则亦不当否定过氧化氢酶在乙醇代谢中的意… 相似文献
11.
在教科书中认为胰岛素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进步之一,正是由于发现了胰岛素糖尿,病人才有妊娠的可能。然而自从胰岛素临床应用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有关畸形儿与妊娠中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巨大婴儿的原因等一些尚存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一、调亡(anoptosis)的概念1972年,J.F.RKerr、A.H.Wyllie、A.R.Currie3位病理学家提出叫做细胞凋亡的一个新的细胞死亡概念.他们在电镜下观察死亡细胞时发现,与坏死形态不同的细胞死亡现...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肾损害——早期发现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有的可引起肾损害,其中严重的肾损害可导致肾功衰竭,有时需要血液透析。早期发现肾损害,尽快终止药物治疗,肾损害可以是一过性的,通过进一步采取保护肾的措施,抑制肾损害的进展,可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慢性合并症的发病和抑制其进展。合并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正如预防合并症发病的确实方法——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 trial DCCT)研究业已明确的那样, 相似文献
16.
17.
肥胖及其分子机制——瘦素对小儿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 ,小儿肥胖、高脂血症不论是现时 ,还是未来 ,都将损害健康。因此 ,从儿童期开始对肥胖采取相应对策或预防其发生 ,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本专辑选译自《小儿科》2 0 0 1年第 42卷第 2期特集“小儿の肥满·高脂血症” ,共载文 5篇 ,系统阐述了小儿肥胖评价标准及发生机制 ,详细论述了小儿高脂血症的判定标准及其治疗方法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与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所生成致病因子相关的继发症,可列举出伴发于肠出血大肠埃希菌[特别是产生Vero毒素(VT)或称志贺毒索(Stx)的0157株]感染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HUS这一病症(综合征)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综合征,只是没有被充分认识。事实上,最初报道HUS的是Gasser等1955年所作的报告。但是在而后的漫长期间始终未能揭示其真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 专辑——人禽流感甲型(A)/H5N1 亚洲的最新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系指传染源和/或传播媒介为野生或圈养动物(包括兽类、畜类及鸟类等)的感染性疾病,多名以“人兽共患病”。其实,家畜和宠物不是野兽,鸟类更不属兽,故冠名欠实。“动物源性疾病”一词易误解为仅指传染源为动物的疾病,涵盖不全。“自然疫源性疾病”系以“自然疫源地学说”为依据的术语,广义适用,但依本义则对包括家畜家禽仍嫌费解。人和其它动物以及微生物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在相互依存的生活与进化过程中,关系不断演变,敌友不时转化,有时转益为害,有时变害为利;有的致病微生物毒力由强变弱,有的则由弱变强,还有的可能从无变有。研究如何将这种转化诱导变为有益于人,或于易感生物与寄生微生物彼此互利,必然是人类现实迫切而又长远艰巨的任务。候鸟飞禽扩大了疫区的范围,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人员和物产的流动时间。这一局面,无疑增加了我们对此类疾病进行监测控制的困难。因此,加深对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的认识,提高对其监控策略措施的贯彻力度,是当前肾迫的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