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将脑梗死分为进展型组(符合脑梗死进展型的特点)和非进展型组(不符合进展型脑梗死的特点),测定两组在急性期(〈3天)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应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那亚评分表进行患者入院时(≤1天)和入院后3天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用t检验。结果进展型组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浓度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Jin Y  Xing H  Wang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78-228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诊断及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定量检测170名健康体检者、156例急性脑梗死、38例深静脉血栓和1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分别为59.3%、100.0%、61.7%,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治疗后各组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栓性疾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血栓性疾病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溶栓药物用量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9月-2010年1月收治的6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一时期内来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66例,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就诊人员的临床资料。针对132例,均进行相关检查,确定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发病的第1天与第3天,其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第7天二者恢复正常。脑出血患者在发病的第3天与第7天,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病后,外周血小板的体积均表现出明显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会表现出凝血功能的减弱与纤溶活性的增强,因而,治疗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外周血小板的数量与体积、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确保积极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雯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86-87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金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白血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珺  李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48-1550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8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梗死灶大小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心源性、非心源性及原因不明性脑梗死3组入院时D-二聚体、SSS评分均以心源性脑梗死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3组D-二聚体、SSS评分均有改善,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同梗死灶大小脑梗死患者各时间段D-二聚体比较,均以大梗死灶组D-二聚体血浆水平较高;3组D-二聚体血浆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先上升后降低态势,3组第7天D-二聚体血浆水平均达到峰值。结论:D-二聚体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疾病监测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博锋 《广西医学》2009,31(6):847-848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HA法测定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56±0.28)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41±0.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2.32±0.35)mg/L,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1.05±0.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凝和纤溶活性增高;血浆D-二聚体是监测老年2型糖尿病血凝和纤溶状态的良好指标,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2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观察组)人院第1、10、20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人院第1天及治疗第10、20天,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全结肠病变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病变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较少的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疾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CA-15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4种疾病及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结果 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者血浆D-二聚漆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而慢性肝炎(轻度)增高不明显(P〉0.05),而且不同临床分型肝炎患者之间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肝炎患者病情的加重,D-二聚镕含量递增。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组和脑外伤组也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P〈0.01)。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例急性心肌梗死、71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2例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NO、Fib、D-二聚体含量。随机选择5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含量;血凝仪法测定F南含量;胶体金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型之间血浆NO、F南、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和Fib、D-二聚体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测定NO、Fib、D-二聚体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塞患者不同疗法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在判断脑梗塞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降纤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种疗法的疗效及不同时间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两种疗法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种疗法病后三天和一周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差异,降纤治疗可引起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峰提前,并缩短回落正常的时间。结论降纤治疗比非降纤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对判断脑梗塞病人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机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治疗等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一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含量(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而且可以用于病情观察和溶栓治疗时药物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5.
张蓉  贺光辉  宋磊  尹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31-132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3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量测定。结果各组间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两者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D-二聚体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D-二聚体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334例创伤骨科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创伤程度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统计,找出创伤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D-二聚体在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前血栓倾向筛查中的应用。方法1334例创伤患者(共1359例次)入院后测得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其中急性创伤病例858例次,非急性创伤病例501例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创伤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急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非急性创伤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患者全身骨折数量〈5时,骨折数量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线性相关(r=0.995,P〈0.01)。结论急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当骨折数量〈5时,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当D-二聚体用于对创伤患者术前血栓倾向的筛查时,应区分急性、慢性及创伤程度,采用不同的参考标准结合临床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方法:将120例腔梗患者随机分为东菱迪芙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细胞营养药和常规药物,而东菱迪芙组在第1,第3,第5,第7天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同时设有急性脑梗塞(ACI)组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腔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脑梗塞患者(P〈0.05);东菱迪芙治疗后第7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IB明显降低(P〈0.05);第14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相对减弱,促进微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8.
血浆D-二聚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詹海涛  陈钢  朱凡特 《广东医学》2006,27(6):896-89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58例CI患者及35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58例血浆D-二聚体含量不同程度增高CI患者病后第4,7,1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CI患者病后第4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P<0.01).结论 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效关系提示,检测D-二聚体含量,可为临床评价CI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活性。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博来霉素A5(BLMA5)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大鼠气管内分别滴人BLMA5(5mg/kg)和生理盐水建立肺纤维化和对照组模型,于造模后7、14、28d分别测定BALF及血浆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C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结果①BLMA5组BALF复钙时间缩短,第7、14天复钙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BLMA5组血浆复钙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②BLMA5组BALF和血浆vW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BLMA5组BALF PAI-1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均P〈0.01);BLMA5组血浆PAI-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增强不明显(P〉0.05)。④BLMA5组BALF D-Dimer水平升高,第7、14天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第7天BLMA5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肺纤维化存在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BALF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