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桂林古木《伤寒杂病论》的内涵,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别与其他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伤寒杂病论》、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进行比较。结果:桂林古本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结论:桂林古本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何谓经方,即便中医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初用单味药治病,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经秦汉逐渐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再经汉晋集成《伤寒杂病论》。凡提经方,不但指《伤寒论》等书中之方剂,而且要包含方证之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疾病乃愈。  相似文献   

3.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7,16(4):9-12
当归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的治病用方,思考方药作用及所治病证、方药配伍及用量即诠释用药要点、剖析方药配伍、权衡用量比例,探索方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方证辨病,并解读案例,以此学用当归四逆汤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祖国古医籍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均论述了炎症性肠病相关症状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医师广泛运用伤寒金匮方来治疗各种肠病,多取得不错疗效。本文从《伤寒杂病论》汤方证出发,分析总结炎症性肠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雨璇  赵红玉 《光明中医》2022,37(4):582-584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定量思想,具有深刻的医学研究意义.此文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入手,结合对原文和方证的分析,初探定量思想在《伤寒杂病论》辨治过程中的应用,以便学习和培养临床辨治思路,加深对《伤寒杂病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其方精药简,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方证研究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从仲景相关条文出发,结合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分析大柴胡汤方证及临床运用,并结合典型病案,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大柴胡汤方证,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8.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滥觞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得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全面、综合的把握疾病,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而方证相关是指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存在契合的固定的对应关系,伤寒派诸家多有发挥,目前引申为方从证出,证即证据,包括证候、症状体征、疾病、体质等多个方面,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与其适应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是方证相关的典型代表。故典型的经方类方的临证法则,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方证相关的具体应用,也为现代临床方证相关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偏重于临床治疗,核心理论是方证对应,以患者的脉证为据,遣方用药,即观其脉证,知犯所逆,随证治之。时方·临床辨证相对主观,常常揣摩病机,制定大法,按法选方。要掌握经方必须学习《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学习“散文”的方式入手,必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乃群方之祖,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从方证照合人手,阐述了方证研究对于<伤寒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对经方方证的几点认识。认为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其形成起源于神农时代,方证应用经验的积累促使六经辨证的产生;方证相应的基础理论是八纲,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方证相应包括方与证对应、药量与病情对应、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姜艳  赵凤英 《光明中医》2016,(9):1222-1223
通过运用《伤寒论》中经方麻黄汤及葛根汤加减治疗长期枕后头痛连及项背痛的太阳经头痛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的病例,体会《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运用及临床意义及麻黄汤和葛根汤选方用药的思路和配伍特点,介绍六经头痛的分型及太阳伤寒兼经络不舒证头痛的特点及《伤寒论》的动态辨证的思维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伤寒论》中经方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对其各经主方主证治疗皮肤疾病进行整理分析,可拓宽经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头眩的辨治,探讨除风、火、虚可致头眩外,水气亦是导致头眩的重要因素,并初探水气的概念、水气致病的表现、水气致眩的理论,仲景从水气角度辨证施治,立法选方用药,创立了多首治水方剂,为后人辨治头眩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方法:参考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伤寒论》三阳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从艾滋病表证期的概念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出发,探讨《伤寒论》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治法理论和相关方药在艾滋病表证期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结果:艾滋病表证期是艾滋病人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三阳病的基本表现有相似之处。结论:艾滋病表证期的提出,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的诊疗,《伤寒论》三阳病治法理论用于临床艾滋病表证期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辨析《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兼表与瘀热在里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规律,阐述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研究淳化本《伤寒论》源流及主要内容,发现现行宋本《伤寒论》的六经提纲条文在淳化本《伤寒论》已具雏形,并经后人修改而成。淳化本《伤寒论》的厥阴病内容是拼凑而成的,提示厥阴病内容当时就已佚失。将淳化本《伤寒论》对比宋本《伤寒论》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所载方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