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营养医师主导下的营养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2012年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照WHO诊断标准排除一型糖尿病,在营养医师的主导下采用量化营养干预、提供充足的膳食纤维、合理分配三大产热营养素以及制定量化食谱等干预模式。结论干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干预后均显著由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医师主导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干预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方法对该院1999—2011年55岁以上患有T2DM的老年患者进行入组,分为55岁患病组(O-DM组)和55岁患病组(N-DM组),评估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情况。结果随访10年以上,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390例,其中O-DM组156例,N-DM组234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检测值可以将血糖控制分为两组,血糖控制良好(Hb A1c≤7.0%)血糖控制不良(Hb A1c7.0%)。结果为N-DM组Hb A1c6.5%和7.0%各占64%和87.0%,O-DM组Hb A1c6.5%和7.0%各占34%和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降血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者(81.9%)多于N-DM组(35.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人病程长(OR:1.07,P=0.047,95%CI:1.003-1.057)和降糖治疗方法的改进(OR:2.53,P=0.000,95%CI:1.884-3.764)是老年人T2DM患者控制不稳定,效果不好的最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合理管理可以使T2DM老年患者稳定的控制血糖水平,N-DM患者血糖控制较O-DM患者稳定。糖尿病的患病史和降糖方式的选择是T2DM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稳定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及血糖控制状况。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 h血糖在18.0mmol/L以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抗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法 ,分为A组、B组,分别给予两组胰岛素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结果用药治疗3个月时,B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A组(P0.05)。B组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产生影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胰岛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4.
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病人骨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DM)骨转换的影响。方法 测定43例2型DM患者血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尿脱氧吡啶酚(DPD)和血尿钙、磷、镁水平,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2型DM患者血BAP、尿DPD以及钙、磷高于正常对照;治疗后BAP、DPD降低。BAP和DPD变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和尿钙、磷变化水平正相关。结论 控制血糖能使2型DM患者骨转换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抗糖尿病药物治疗与血糖控制状况。方法 2013年5月—2017年7月于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对其药物治疗情况与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用药情况作为依据,分为口服药物组与胰岛素治疗组,对比了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降糖药物为二甲双胍,为46%,其次为阿卡波糖、格列齐特、人胰岛素30R、瑞格列奈,格列本脲的应用频率最低;口服药物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率要高于胰岛素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胰岛素治疗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低的血糖达标率,临床上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2014年6月6日,由赛诺菲主办的“2014口服降糖药东西方论坛”在北京、成都、广州三地召开,吸引了全国近千名医生参与。会议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在血糖控制上的重要性,并指出2型糖尿病治疗已超越标准化,进入个性化时代,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等实际差异进行“量体裁衣”式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降糖方案对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质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均能够控制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有利于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降糖方案对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行胰岛素注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质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均能够控制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有利于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血糖控制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血糖控制指导,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遵医行为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上述血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饮食管理、血糖监测、遵医服药、运动管理等遵医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上述遵医行为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营养干预结合血糖控制指导有助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也能提高其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健康人25例。在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分为2组:HbA1c≥6.5%为A组(n=32),HbA1c<6.5%为B组(n=26)。对2组患者的血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比较。控制A组患者的血糖,每月随访,3个月后HbA1C<6.5%为达标。对A组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组MP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8.6±0.9)fl vs.(8.2±0.8)fl,P=0.002)〕,但两组PLT都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组MPV和HbA1C正相关(r=0.37,P=0.001)。A组患者MPV较B组显著升高〔(9.1±0.7)fl vs.(8.5±0.8)fl,P=0.01)〕。31例A组患者3个月后血糖控制达标。达标后的MPV较起初的MPV显著降低MPV〔(8.3±0.8)fl vs.(9.1±0.7)fl,P=0.00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MPV呈正相关性,血糖控制差,则MPV升高;血糖控制达标,则MPV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育龄女性孕前糖尿病约占糖尿病孕妇的13%,且患病率有增长趋势.Lawrence等回顾性分析175 249名孕妇资料发现,孕前糖尿病患病率由1999年的0.81%上升到2005年的1.82%.胎盘激素、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易致高血糖危害胎儿,孕早期胰岛素相关低血糖给孕妇带来很大风险,尤其是1型糖尿病(T1DM)患者.T1DM女性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先天畸形、巨大胎儿、死产、早产和先兆子痫等)显著高于一般孕妇,且孕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不良事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方法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治疗、血糖控制和慢性并发症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为达标。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共入组143123例患者,平均年龄(59±12)岁,63.8%(91312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10年共人组172199例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54.7%(94193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09和2010年平均HbAlC水平分别为8.0%±2.0%和7.9%±1.8%,达标率分别为20.3%和16.8%,分别有高达79.7%和83.2%的患者HbAlC不达标。在2009年仅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中,平均HbAlC水平为7.7%±1.9%,达标率为23.4%,76.6%的患者HbAlC不达标。2009和2010年,采用单纯口服药治疗方案的调查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案,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平均值均不达标。结论我国T2DM的HbAlc达标率低,应大力普及和推广糖尿病指南,强化综合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个体化降糖治疗策略对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全国10家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中的13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之内的患者,年龄(51±9)岁,体质指数(BMI)为(24.9±3.0)kg/m2。。治疗方案根据复杂程度分为未用药(A组)、单种口服药(B组)、口服药联合治疗(c组)及含胰岛素的治疗(D组)四种情况,分析治疗方案调整前、调整后及干预开始后随访20个月间对患者血糖的影响。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干预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影响血糖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治疗方案调整前患者空腹血糖为(7.5±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3±1.9)%。经干预后随访第20个月时患者空腹血糖为(6.7±1.6)mmol/L,HbAle为(6.1±1.4)%。(2)对HbAlC〉7%的患者,磺脲类和(或)双胍类单药或联合治疗是本研究中临床医师最常选用的治疗方式,其HbAlC的达标率分别为79.2%、8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妒=0.445,P〉0.05)。(3)随访期末的HbAl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r=0.087,P〈0.01)、起始HbAlC水平(r=0.228,P〈0.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接近正相关,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0.054,P〉0.05)。与性别、体重、BMI及高血压病史等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3、0.011、0.019和-0.034,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以传统口服降糖药为主的个体化治疗可以长期、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对起始血糖较高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胰岛素强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持续滴注胃肠内营养期间的血糖控制方案。方法选取5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需进行营养泵胃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静脉泵入组26例,采用持续静脉胰岛素泵入,胰岛素剂量根据随机血糖进行调整;甘精胰岛素组:26例,采用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用量。两组随机血糖目标值为7.8—10.0mmol/L。其他治疗措施基本相同。结果入院第3日,胰岛素静脉泵入组血糖控制明显优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入院第7日两组日均血糖值已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控制目标,但胰岛素静脉泵入组的血糖波动性(血糖标准差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甘精胰岛素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持续滴注胃肠内营养期间,先使用静脉胰岛素泵2~3天有效控制过高的血糖,而后过渡为甘精胰岛素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未达标患者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血糖未达标患者的现状,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年8至10月,收集全国26个城市181家医院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未达标患者的血糖水平、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药物使用情况等,得到资料比较完整的问卷3 861份,分析患者未达标原因.结果 在统计的未达标患者中,HbA1c均值7.9%,空腹血糖均值8.2 mmol/L,餐后血糖均值11.5 mmol/L.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仅25.6%的患者能按医嘱严格进行饮食控制,44.5%的患者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分别有35.8%和47.8%的患者不进行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监测.60岁以上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其他年龄组并无差别,但其低血糖发生率高达35.5%,较其他两组(分别为20.8%和21.4%)明显为高(均P<0.05).药物治疗方面,单药治疗及联合治疗患者比例分别为46.1%和51.7%.>60岁的老年组联合用药比例更高(58.7%,与其他年龄组比,P<0.05).75%的患者进行了治疗方案的调整.结论 药物治疗方案不够强化或不适当是患者血糖未达标的主要原因;另外,生活方式不佳,血糖监测不够,患者依从性差也是血糖未达标的重要原因.对于未达标患者,需要进一步强化患者教育,加强生活方式干预,选择更加强化,同时安全、依从性好的降糖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患者降糖的目标值应适当放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ho failed to achieve the glycemic control target, and provide theoretic evidences for making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Methods The 2 diabetic patients who failed to reach the glycemic target were recruited from 181 hospitals in 26 cities and received a standard questionnaire,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blood glucose leve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drug therapy were recorded. Totally 3 861 questionnaires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auses which account for glycemic control statu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se patients, the mean HbA1c was 7.9%, the mean fasting plasma glucose was 8.2 mmol/L, and the mean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was 11.5 mmol/L. Only 25.6% of patients take their diet control strictly as prescribed and 44. 5% of patients have little exercise. 35. 8% and 47.8% of patients did not monitor their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respectively. Glycemic control in the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was similar to the younger patients, but the hypoglycemia incidence in the elder group reached 35.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2 groups (20.8% and 21.4%, both P<0. 05 ).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mon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was 46. 1% and 51.7%, while the proportion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rose in the patients aged >60 years (58.7%;Compared with the other age-groups, all P<0.05 ). 75 % of patients have adjusted their drug administration regimen since initial treatment. Conclusions Inadequate or inappropriate drug therapy regimen is a major cause responsible for this poor glycemic control status. In addition, the unhealthy life styles, insufficient blood sugar monitoring, and poor compliance were also important causes. Thus, for these pati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hance patients' education, to improve life style intervention, as well as to select more effective, safer, and compliant drug therapy regimens. Finally, the glycemic control target for the elder patients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相似文献   

16.
了解血糖控制不达标2型糖尿病患者的状况,促进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统计469例血糖控制不达标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糖和血脂、并发症及合并症、降糖方案(包括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监测及治疗方案调整等情况,分析血糖控制不达标原因。469例患者平均FPG(12.96±4.71)mmol/L,平均Hb A1c(9.07±2.38)%,65岁以下患者Hb A1c高于65岁以上患者。81.9%患者出现至少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以DPN、DR最多见,42.0%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7.3%合并高血压病。能严格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及定期参加糖尿病教育者分别为39.2%、33.3%和10.0%。66.7%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4.6%为单一口服药物,以磺脲类为主,12.1%应用不明成分药物或保健品治疗,联合口服药物以磺脲类及双胍类两种联合为主,14.1%存在同类药物不合理联合应用,胰岛素治疗者66.7%应用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仅有22.6%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调整治疗。结论患者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多,不良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差、治疗方案不合理、较少监测血糖是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 在糖尿病治疗学上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为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自上世纪20年代初胰岛素问世后,人们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问题已彻底解决。然而,40~50年代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20~30年后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这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4年4月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给予营养师制定的糖尿病患者专用饮食治疗,对照组实行自行控制饮食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相关指标(甘油三酷(TG)和总胆固醇(TC))血压指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体重指数(BMI)四类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BMI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BG、2 hPBG、HbAlc、TC、TG、SBP和DBP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血糖、血脂、血压指标,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2型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的近年进展,认为主要应适当减少食物热卡及限制饱和脂肪酸<7%,以控制血糖并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