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扩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HPV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外口见一隆起型肿块,肿块大小3.0 cm×2.5 cm×1.7 cm,向上累及宫颈管内口;子宫宫腔内未见明显肿块,子宫内膜菲薄且较光滑;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肿块。镜检:子宫颈中分化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浸润性病灶周围可见原位癌区域,癌组织浸润至子宫颈管壁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并见脉管内癌栓形成及神经侵犯现象,肿瘤向下侵犯阴道壁上1/3;子宫内膜经全部取材制片,镜下见宫角处局灶子宫内膜表面黏膜上皮呈原位鳞状细胞癌改变,周围子宫内膜呈萎缩性改变,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不相连续;双侧输卵管伞部黏膜上皮均见局灶原位鳞状细胞癌成分,周围输卵管黏膜上皮及间质均未见癌组织,未见脉管内癌栓。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肿瘤p16均阳性,输卵管肿瘤WT-1阴性,肿瘤CK5/6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HPV-DNA检测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均显示HPV16型感染阳性。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相关病例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3岁,因发现子宫颈病变5天入院。1个月前性生活后阴道出血1次。实验室检查:HPV18型阳性,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1.03 ng/mL,子宫颈TCT提示:未见恶性细胞和上皮内病变细胞。阴道B超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未见明显积液。子宫颈活检病理结果提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一处见腺上皮异型增生,倾向于原位癌变。妇科检查:子宫颈正常大小,后唇可见一大小2.5 cm×2.0 cm的片状增生,接触性出血明显,子宫旁未触及异常。患者行子宫+左侧附件+右侧输卵管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患者61岁,绝经10余年,因不规则阴道流血2年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平后位,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侧卵巢大小4 cm×4 cm×3 cm,左侧输卵管无异常.术中冷冻病理诊断:(左卵巢)考虑为硬化性间质瘤.  相似文献   

4.
例1,53岁;例2,75岁,均因绝经后阴道流血入院,于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输卵管,并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镜下见肿瘤均含恶性上皮及间叶成分,伴软骨肉瘤分化。例2子宫肌层内见3处转移灶,最大者呈双相分化。病理检查眼观:例1左侧输卵管肿块,大小11 cm×9 cm×8 cm,切面灰黄、暗红色,质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颈细胞学诊断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细胞学诊断为AGC病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分析病变与患者年龄、高危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AGC的发生率为0.120%(494/412 010),494例AGC中450例有病理诊断结果。450例AGC中良性128例(28.4%),病理结果异常(不典型增生及以上)322例(71.6%):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48例(14.9%)(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6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30例,鳞癌12例);子宫颈腺上皮病变166例(51.6%)(子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6例,子宫颈原位腺癌29例,子宫颈腺癌131例);子宫内膜病变108例(33.5%)(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子宫内膜腺癌104例,肉瘤2例)。年龄35岁组与良性/反应性和子宫颈病变有关;年龄35~50岁组子宫颈腺上皮病变高发,绝大多数的子宫颈原位腺癌(22/29)和大多数的子宫颈腺癌(74/131)在此年龄组中被发现;年龄50岁组子宫内膜病变最常见,且侵袭性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检出率最高(P0.05)。306例AGC行高危HPV-DNA检测,阳性140例(45.8%)。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子宫颈腺上皮病变、子宫内膜病变HPV阳性率分别为82.5%、68.9%、7.7%,高危HPV阳性和细胞学诊断为AGC可以显著增加子宫颈病变的检出率(P0.001)。结论 AGC的诊断对子宫颈和子宫内膜腺上皮病变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年龄和高危HPV感染的情况对AGC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primary endometr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PES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本文报道1例55岁患者, 刮宫标本及经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标本组织学形态均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上皮呈浸润性生长, 并见短梭形细胞, 胞质丰富、透亮。刮宫标本中未见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异常腺性结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短梭形与鳞状上皮穿插生长, 侵犯浅肌层, 周围子宫内膜可见慢性子宫内膜炎, 局灶符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明确的鳞状上皮成分及短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p63、β-catenin、CD10均阳性, CK7、CDX2阴性。患者随访8个月, 身体状况良好。PESCC需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 除外子宫颈来源的鳞状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伴广泛鳞化。该文描述PESCC组织学特点、刮宫及全子宫标本诊断难点、阐述其诊断要点, 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见隆起型肿物,子宫内膜局部见一菜花样肿物,余内膜均粗糙。镜检:子宫颈浸润性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沿表面扩散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肉瘤样化生及子宫腺肌症。免疫表型:子宫颈肿物:p16、CK8/18、CK19和PTEN均(+),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肿物:p16、CK19和PTEN均(+),CK8/18(局灶+),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CKpan、CK17和p63均(+),EMA(部分+),p53(散在+),CK7、ER和PR均(-),Ki-67增殖指数约70%;子宫内膜肉瘤样化生区:vimentin、CK17、p63均(+),CKpan(部分+),CD10、desmin、SMA、MyoD1和Myogenin均(-)。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较罕见,其扩散机制可能与基因改变和(或) CD1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62岁,绝经6 年,无明显诱因阴道不规则出血2年,未曾治疗,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报告为:(宫腔内容物)子宫内膜样癌,遂入院治疗.患者无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等类癌综合征表现;实验室检查:CA125654. 6 U/mL.B超示:子宫略增大,右附件区见一类圆形混合回声,大小7. 0 cm ×5. 0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和起源。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发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子宫腔内见一菜花样肿物,大小4 cm×3 cm×2 cm,侵达肌壁。镜检:瘤组织由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混合构成,子宫内膜样腺癌占70%,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占30%,两种肿瘤成分相互掺杂。免疫表型:腺癌成分表达CK、CA125、ER、PR,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表达Syn、CgA,Ki-67增殖指数为60%。术后随访7个月,患者无复发、转移。病理诊断为子宫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Ⅲ级)。结论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较罕见,其两种成分可能为多潜能细胞向两个方向分化的结果,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患者,60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天入院.B超示:右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右侧下腹部扪及一直径约6.0 cm包块.追问病史,患者伴有双侧乳房胀痛1月余.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 病理检查 眼观:右侧附件,结节状标本,大小5.5 cm×4.5 cm×3.0 cm,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2.0 cm×1.5 cm大小,内含清亮液体,实性区域灰黄分叶状,肿瘤内无出血及坏死.上附输卵管1条,约5 cm长,直径0.5 cm,切面未见特殊.镜检:条索状和梭形细胞的间质间见大量分布不均的腺管结构,似子宫内膜样腺体,腺管上皮增生明显,呈假复层排列,3~5层,部分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明显,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腺体共壁及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腺体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囊性区域可见囊内壁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未见内容物,上皮下见纤维性间质(图1).送检组织取材7块,均未见明显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腺上皮CKpan(图2)、CK7、EMA、ER(图3)和PR均(+),CEA腔缘(+),Ki-67增殖指数5%~10%(图4),纤维性间质:vimentin(+),SMA(-).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66岁,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入院。彩超示子宫腔低回声团块。实验室检查示CA-125和CA-199均在正常范围,MRI示子宫腔内肿瘤性占位,均质性好。遂行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依托泊苷和顺铂联合化疗6个疗程,放疗12个疗程,已随访23个月,目前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理检查眼观:子宫大小9 cm×7 cm×3 cm, 子宫腔内见一息肉样肿物,大小5.7 cm×4 cm×3 cm。肿物侵及深肌层,切面灰白、灰黄色,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性,5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液半年,下腹坠胀半个月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见血迹,子宫颈中度糜烂,肥大,腹部触及不规则盆腔肿块。实验室检查:HC2阳性。阴道B超示:子宫左、右侧见囊实性包块,大小分别约99 mm×93 mm×80 mm、59 mm×46 mm×46 mm,边界清,囊性部分可见小囊状结构及分隔,内呈网格状,实性部分为中等回声,血流信号不明显。子宫颈TCT检查: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ISL),未予子宫颈活检,患者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 患者丁某,女,63岁,汉族,已婚。因绝经11年,阴道不规则出血1年就诊。经诊刮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伴局部癌变收入院。查体:体温、呼吸、脉搏正常。血压24/14kPa,心肺及肝肾均正常。妇科检查:已婚经产型外阴,阴道通畅,粘膜光滑,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宫颈光滑无肥大和萎缩;子宫体水平位,正常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度良好。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双侧主骶韧带无增厚及变硬。B超示:子宫4.7cm×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53岁,绝经4年,性生活后阴道流血约10天。MRI检查提示右侧壁近内膜处病灶,肌瘤可能,未除外其他,既往无肿瘤病史。患者遂行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眼观:全切子宫一个,大小9 cm×7 cm×4 cm, 子宫颈管长1.0 cm, 外口径2.0 cm, 子宫腔右侧见一灰白色质韧区域,大小2 cm×1 cm×1 cm, 肌壁厚2~4 cm, 肌壁间见结节数个,最大径0.5~3 cm, 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及右侧卵巢表面病例, 分析在子宫内膜形成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宫颈、子宫内膜、右侧卵巢表面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6.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属于鳞状细胞癌(SCC)的癌前病变,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通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子宫内膜鱼鳞癣病罕见, 好发于老年绝经后女性, 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罕见情况下, 以上两种病变共存并有关联。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59岁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宫颈HSIL, 合并子宫内膜鱼鳞癣病伴HSIL, 宫颈及宫腔上、下病变连续, 子宫内膜伴微小浸润性SCC。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5 4岁。因闭经 1年 ,阴道不规则流血 18d ,伴有白带多并有恶臭味 ,以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病变于 2 0 0 0年 3月 2 8日入院。体检 :外阴正常 ,子宫如怀孕 4个月大小 ,结节状 ,双侧附件未见异常。B超 :子宫前位 ,体积 :14 .0cm×8.8cm× 7.2cm。外形不规则 ,肌层回声不均匀 ,似可探及多个局限性回声光团 ,子宫内膜增厚 ,宫颈管内探及 2 .7cm略强回声光团 ,子宫内膜增厚 ,宫颈管内探及厚约 1.9cm内膜样回声 ,延续至宫腔中部 ,双附件区无异常回声光团 ,B超诊断为多发性平滑肌瘤及子宫内膜病变。病理检查 :全切子宫及双侧附…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性,59岁,绝经10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反复出现阴道少量流血就诊。血清学指标:CA199 2 369 U/mL。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稍强回声(小肌瘤可能)。盆腔CT:(1)子宫内膜异常信号,考虑子宫内膜癌,病灶侵犯子宫结合带及肌层,并盆腔、髂窝多发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1例APA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部分辅以免疫表型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岁,其中9例发生于绝经前.临床主要表现为宫腔占位,宫颈内口赘生物和不规则阴道出血.光镜下肿瘤呈纤维肌性间质中出现腺上皮细胞轻度到非常明显非典型性及结构复杂的子宫内膜样腺体.免疫表型:间质细胞SMA弥漫强阳性表达,desmin局灶阳性,CD10局灶阳性;腺上皮及间质细胞ER、PR均强阳性;Ki-67少量散在阳性表达,p53阴性.维多利亚蓝染色:间质胶原纤维红色,弹力纤维蓝色,平滑肌纤维黄色.随访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AP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上皮和间叶混合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抗体标记.须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Mtillerian混合瘤、腺纤维瘤和腺肉瘤、子宫内膜息肉等鉴别.病变彻底切除是治疗APA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7例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于宫腔镜下未能确诊,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息肉样腺肌瘤15例,由富含平滑肌组织的基质包绕大小和形态不等的子宫内膜腺体,但无不典型性改变;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12例,由杂乱无章的不规则腺体构成,具有明显的腺体结构复杂性和细胞非典型性,可见鳞状上皮化生。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具有特异的病理特征,为良性病变,但是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存在低度恶性潜能,需完整切除肿物,防止复发,且应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