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运用组学手段探索EBV相关性胃癌(EBVa GC)与EBV非相关性胃癌(EBVn GC)间的分子差异,为EBVa GC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色原位杂交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移植瘤组织EBV RNA状态。靶向捕获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组织中差异分子,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组织中PD-L1的表达。结果与EBVn GC相比,EBVa GC中存在PIK3CA高突变率和TP53低突变率。EBVa GC中转录后调控分子表达上调,而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分子下调。PD-L1在EBV阳性移植瘤中表达显著升高(76.92%vs 25.00%;P0.05)。结论 EB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胃癌在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尤为多见。胃癌易发生转移,临床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0%。胃癌是多种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常见的致病因子,同时胃癌的发生、发展与一种或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基因的改变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在基因改变方面,ARID1A突变和CEACAM6基因扩增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较为突出。该文现就ARID1A基因和CEACAM6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受到关注[1].目前,对EBV相关胃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病理方面[2],而EBV感染后胃上皮细胞变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用EBV感染体外培养的胃腺癌细胞系NU-GC-3,同时用EBV Ⅰ型潜伏感染基因构建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NU-GC-3,对其感染或转染细胞中BCL-2表达进行研究,从而探讨BCL-2基因在EBV致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EBV(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与许多肿瘤的发生有关。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部分胃癌(GC)的发生与EBV有关[1]。在GC中EBV感染可见于普通组织类型,胃癌的发生、演变及恶性程度与某些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导致的凋亡缺陷和受阻密切相关[1],这些基因中研究较多且具有重要作用的有C-MYC基因。本研究对EBV感染与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取唐山市工人医院(130例)、开滦医院(57例)和唐山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15例)病理科2001-2003年期间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共202例。按WHO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中国人群胃癌组织中PIK3 CA基因突变频率及热点突变模式,探讨PIK3 CA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PCR法筛查胃癌PIK3 CA基因突变阳性病例,Sanger DNA测序法检测PIK3CA基因热点突变模式;统计分析PIK3 CA基因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400例肿瘤标本中检测出PIK3 CA基因突变率为7.5% (30/40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第9外显子(E542K,E545K)和第20外显子(H1047R,H1047L);且PIK3 CA基因突变与肿瘤预后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患者年龄等因素无关.结论 中国人群胃癌组织中PIK3CA基因突变具独特的突变频率与突变模式;PIK3 CA基因突变对于胃癌预后判断及基因靶向治疗具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在线公共数据集,研究胶质瘤中PIK3CA、PIK3CB、PIK3CD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ONCOMINE在线数据库对临床癌症样本中PIK3CA、PIK3CB和PIK3CD mRNA表达进行分析;应用GEPIA分析TCGA和GTEx数据库中的PIK3CA、PIK3CB和PIK3CD在胶质瘤和正常样本中的表达及与病人生存期的关系。通过cBioportal分析TCGA胶质瘤数据库中PIK3CA、PIK3CB、PIK3CD的突变、共表达以及调控网络。结果PIK3CA在胶质母细胞瘤(GBM)和低级别胶质瘤(LGG)中表达增加,其表达与GBM和LGG患者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无显著相关。PIK3CB在GBM中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LGG中表达无明显变化,与GBM和LGG患者OS和DFS无显著相关。PIK3CD在GMB和LGG中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表达与GBM患者的DFS显著相关,与LGG患者的DFS和OS显著相关(P0.05)。PIK3CA在GBM和LGG病例中突变比例较高,分别为12%和10%,PIK3CB和PIK3CD的突变较低;在GBM和LGG病例中,PIK3CB与PIK3CA的表达存在正相关;表达调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此调控网络中包含51节点,包含PIK3CA和其它50个相关基因,IK3CA主要通过I3K/AKT发挥生物学作用。结论 PIK3CD在胶质瘤中表达下降,且与胶质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K3CA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癌旁组织、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IK3CA mRNA的表达,构建靶向PIK3CA基因的si RNA质粒,并转染至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与Westem blot方法分别检测PIK3CA 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Westem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A549细胞p-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PIK3C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显著上升(P0.05),A549细胞中PIK3C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0.05)。PIK3CA基因沉默6h,A549细胞PIK3CA mRNA和蛋白表达水明显下降(P0.05);PIK3CA基因沉默48h,A549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显著降低,p-Ak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PIK3CA基因能够降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及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Akt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miR-363-3p靶向作用于磷脂酰肌醇激酶3催化亚单位(PIK3C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A549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调控作用。方法:RT-PCR检测正常肺组织及NSCLC组织中miR-363-3p和PIK3CA基因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miR-363-3p和PIK3CA基因表达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363-3p和PIK3CA靶向关系。A549细胞分为mimic NC、miR-363-3p、pc-PIK3CA、miR-363-3p+pc-PIK3CA组,RT-PCR检测PIK3CA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K3CA、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附蛋白(N-cadheri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激酶B(AKT)、p-AKT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愈合法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结果:与正常肺组织相比,NSCLC组织中miR-363-3p表达下调,PIK3CA表达量上调,且miR-363-3p和PIK3CA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中,相比于WT PIK3CA+mimic NC组,WT PIK3CA+miR-363-3p组中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在细胞实验中,与mimic NC组比较,miR-363-3p组PIK3CA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水平、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N-cadherin、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p-AKT/AKT比率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c-PIK3CA组PIK3CA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水平、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N-cadherin、Cyclin D1蛋白表达,p-AKT/AKT比率显著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pc-PIK3CA组比较,miR-363-3p+pc-PIK3CA组PIK3CA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水平,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N-cadherin、Cyclin D1蛋白表达,p-AKT/AKT比率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miR-363-3p可靶向作用于PIK3CA,抑制NSCLC细胞A549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组织中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45例EAOC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EAO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5例EAOC患者ARID1A、PTEN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7.78%和22.22%。ARID1A、PTEN基因突变均与临床分期、月经失调和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有关,且分别与肿瘤大小、绝经有关。EAO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残余病灶、血清CA125、ARID1A及PTEN基因突变。结论 EAOC患者ARID1A基因突变率高于PTEN基因。ARID1A、PTEN基因突变均与患者临床分期、月经失调和血清CA125有关,且分别与肿瘤大小、绝经有关。两种基因发生突变均会促进EM的恶化及EAOC的发生发展,不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65例结直肠癌患者BRAF,KRAS,NRAS和PIK3 CA基因突变及其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26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BRAF基因(1 5外显子600密码子),KRAS基因(12,13,61密码子突变),NRAS(2号与3号外显子的12密码子、13密码子与61密码子常见的12个突变位点)及PIK3 C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65例患者中存在BRAF基因突变率为6.8%(18/265),KRAS基因突变率为32.1%(85/265),NRAS基因突变率为5.7%(15/265),PIK3 CA基因突变率为11.3%(30/265).NRAS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与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BRAF,PIK3 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NRAS,PIK3 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 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联合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的常见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52例CRC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提取,采用Sanger测序法对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各个基因的突变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统计各个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 252例CRC中,KRAS、BRAF、NRAS和PIK3CA突变发生率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阳性突变共140例(55.5%),其中KRAS 113例(44.8%),NRAS 1例(0.4%),BRAF 19例(7.5%),PIK3CA 28例(11.1%),包括PIK3CA与KRAS、NRAS、BRAF基因发生双突变21例(8.3%);KRAS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G12A、G12C、G12D、G12R、G12S、G12V、G13D、T20M、A59T、Q61H、Q61L、Q61P;NRAS仅有1例突变为G12D;BRAF的主要突变类型为V600E、D594G、K601E;PIK3CA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E542K、E545K、Q546K、Q546P、Q546R、M1043I、H1047R。PIK3CA与KRAS、NRAS、BRAF之间会发生交叉突变,但KRAS、NRAS、BRAF三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交叉突变。结论 CRC中KRAS阳性突变率居高,PIK3CA次之,BRAF、NRAS突变率最低,且PIK3CA常与KRAS、NRAS、BRAF发生交叉突变。对CRC患者行KRAS、NRAS、BRAF、PIK3CA等多基因检测,可正确指导并选择抗EGFR单抗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相应肝转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原发灶癌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组织中KRAS、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1.03%(18/58)、25.86%(15/58),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G12D;PIK3CA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8.62%(5/58)、10.34%(6/58),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E545K。有1例同时发生KRAS(G12D)、PIK3CA(E545K)基因突变。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变的一致性较好。单因素分析显示:KRAS突变与结直肠癌原发灶肿瘤部位、转移灶多少、大体类型相关(P0.05),PIK3CA突变与同时性/异时性肝转移、转移灶多少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同时性/异时性肝转移、KRAS突变状态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比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KRAS野生型比突变型患者总生存期延长(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G12D位点突变率最高,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变一致性较好。原发灶可以作为分子检测的标本来源,基于精准医疗对于靶向治疗的选择,则需再次评估肝转移灶中的基因状态,以达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c-myc基因在EBV转化人胃上皮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BV感染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后c-myc基因的表达状况及转化作用,以探讨c-myc基因在Epstein-Barr病毒(EBV)相关胃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携带NEO~r基因的重组EBV产生细胞系Akata 1061以密切接触法感染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c-myc基因转染至同一细胞,以pcDNA3空载体质粒转染同一细胞为对照;经G418筛选获得感染或转染的抗性细胞克隆;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BNA1的表达以鉴定EBV感染细胞克隆,测定EBV感染和c-myc基因转染细胞中C-myc蛋白的表达;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及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BV感染及c-myc转染后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变化,生长速度明显加快,S期细胞比例显著提高,分别为(70.96±0.91)%和(60.67±3.06)%vs(34.74±1.03)%,P<0.05,表明EBV感染及c-myc基因转染均使细胞增殖加快。结论EBV感染及c-myc基因转染可使人胃上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加快,细胞恶性程度增强,但并未导致肿瘤的发生。EBV对人胃上皮细胞的转化作用可能与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癌基因PIK3CA、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并分析PIK3CA和PIK3CB的表达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探讨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PIK3CA mRNA和PIK3CB mRNA及其相应蛋白的表达;回访125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结果在300例大肠癌蜡块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PIK3C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0.087 9±2.148 7、6.937 6±2.065 3,PIK3CB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5.870 6±2.877 7、8.693 2±2.442 4。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68,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PIK3CA mRNA和PIK3CB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二者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74,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PIK3CA和PIK3CB蛋白表达水平同样升高,二者表达结果呈正相关(r=0.71,P<0.05);生存分析显示PIK3CA和PIK3CB高表达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相比差异较明显,且PIK3CA和PIK3CB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PIK3CA、PIK3CB高表达亦是大肠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之一。检测大肠癌患者PIK3CA和PIK3CB的表达对于控制大肠癌的进展、确定大肠癌的靶点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EB病毒相关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病毒潜伏期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 Barr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和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淋巴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约 2 %~ 16 %的胃癌组织EBV阳性。EBV具有潜伏感染的特点 ,通常认为EBV潜伏期基因如核抗原家族基因 (EBNAs)和潜伏膜蛋白基因 (LMP) 1与病毒的细胞转化功能有关。明确EBV在肿瘤组织中的存在状态和表达活动 ,是研究其致癌机理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应用PCR Southern杂交检测 12 6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EBVDNA ,进一步采用原位杂交检测PCR阳性标本石蜡包埋组织中EBV编码小RNA(EBER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BUC)中TP53、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NextseqTM CN500 System分析47例BUC中TP53、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TP53、FGFR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BUC预后的因素。结果 TP53基因的突变频率为42.46%(31/73),FGFR3基因的突变频率为31.51%(23/73),PIK3CA基因突变频率为26.03%(19/73),TP53基因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MIBC)、肿瘤数量、BUC T2b期、高级别BUC、是否复发显著相关(P<0.05),FGFR3基因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BUC T1期、低级别BUC...  相似文献   

20.
SWI/SNF是一种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ARID1A基因是SWI/SNF复合物的一个重要亚基,其功能失调可造成染色质重塑异常进而引起肿瘤等疾病的发生。ARID1A在卵巢癌、肝癌、乳腺癌、肾癌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频繁发生低表达或者缺失性突变,表明ARID1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