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及预测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住院治疗的急性大动脉粥样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氯吡格雷治疗≥5d后,用TEG测血小板反应性,分为敏感组192例和抵抗组7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随访3个月内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抵抗组糖尿病明显高于敏感组,高体质量指数(26kg/m~2)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体质量指数(OR=2.262,95%CI:1.129~4.531,P=0.021),糖尿病(OR=2.494,95%CI:1.211~5.135,P=0.013)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Cox回归分析,年龄(HR=1.048,95%CI:1.006~1.093,P=0.026)、氯吡格雷抵抗(HR=2.355,95%CI:1.067~5.201,P=0.034)和糖尿病(HR=1.591,95%CI:1.021~3.481,P=0.029)是血管性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TEG能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和预测血管性事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PEA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方法纳入225例中国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100 mg阿司匹林及75 mg氯吡格雷双抗治疗7 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TEG)结果将其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及直接测序法检测PEAR1基因的突变情况,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CR与PEAR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关系。结果 47例(20.9%)患者发生CR。PEAR1基因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其中rs41273215位点CC基因型在CR组与CS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携带CC基因型比CT+TT基因型更易发生CR(OR=2.525,95%CI:1.300~4.905),且C等位基因在CR组发生频率较CS组高1.695倍(OR=1.695,95%CI:1.046~2.746)。未发现rs373722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CR的相关性,SHEsis软件分析两基因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D'=0.28;r2>0.06),无法构建单倍型。多因素回归分析后,rs41273215位点CC基因型是CR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2.802,95%CI:1.321~5.943)。结论 PEAR1基因rs41273215位点C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CYP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53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222例。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CYP3A5(rs776746)GG+AG及CYP2C19*2(rs4244285)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CYP3A5GG和CYP2C19*2AA基因型组合使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增加了2.23倍(OR=2.23,95%CI:1.08~5.87,P=0.025),且为原发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CYP3A5GG和CYP2C19*2AA交互基因型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者[(32.58±10.23)%vs(53.84±17.25)%,P=0.000]。结论CYP450相关基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2C19(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5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3例,均服用氯吡格雷治疗。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为GG、GA、AA型,不同基因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小板聚集率。患者随访12个月,动态观察随访期内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GG基因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GA+AA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GG基因型患者明显升高(41.8%vs25.8%,P0.01)。平均随访(13.4±8.9)个月,GA+AA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1.3%(缺血性脑卒中18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死亡1例);GG基因型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1%(缺血性脑卒中5例,出血性脑卒中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3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不良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危险因素(OR=3.270,95%CI:1.902~5.171,P=0.000)。结论 CYP2C19基因681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相关因素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后的疗效。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657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进行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的ACS患者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2个月内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并分析再发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01),且药物抵抗(ADP30%)发生比例低(P0.001);Kaplan-Meier法计算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1.74%和9.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采用Cox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B=0.040,RR=1.041,95%CI:1.018~1.064,P=0.000),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B=-0.010,RR=-0.990,95%CI:0.981~1.000,P=0.048)。替格瑞洛组无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非活动性出血事件与eGFR(B=-0.022,OR=0.978,95%CI:0.958~0.998,P=0.031)相关。结论替格瑞洛组的疗效并不优于氯吡格雷组,但其药物抵抗发生率低,eGFR低的患者易发生非活动性出血事件,心率快的ACS患者易再发生MACE。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强化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WanFang Data,收集有关强化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8月。提取有效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随机对照研究,共计47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强化剂量组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RR=0.59,95%CI[0.39,0.91],P=0.02)、心源性死亡(RR=0.46,95%CI[0.26,0.83],P=0.009)、支架内血栓形成(RR=0.39,95%CI[0.24,0.63],P=0.0001)及复合终点事件(RR=0.48,95%CI[0.36,0.63],P0.00001)的发生率明显减低,而大出血(RR=0.78,95%CI[0.47,1.31],P=0.35)及小出血事件(RR=1.21,95%CI[0.98,1.51],P=0.08)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化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缺血事件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院外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时发生出血事件的风险。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97例。根据选择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分为两组:替格瑞洛组(同时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n=99)和氯吡格雷组(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n=498)。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分析影响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25.3%vs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两组患者的Ⅰ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而Ⅱ型出血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用药期间共有263例患者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其中替格瑞洛组77例和氯吡格雷组186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显著增加[(80.29±20.67)%vs(61.65±26.81)%,P0.001]、ADP诱导的最大振幅(MA_(ADP))显著降低[(25.28±14.28)vs(36.41±16.20)mm,P0.001]。替格瑞洛组中MA_(ADP)31 mm的患者(68.8%vs40.3%,P0.001)以及此类患者中发生出血事件者(24.5%vs10.7%,P=0.037)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质量指数(BMI)(OR=0.910,95%CI:0.842~0.984,P=0.018)和高血压病(OR=1.301,95%CI:1.036~1.635,P=0.024)是≥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比氯吡格雷高,且低BMI与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出血事件,因此选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危险因素并行TEG监测,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31例,单用阿司匹林患者34例,单用氯吡格雷患者10例,两药合用87例。根据TEG结果,将121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43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8例;97例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38例和氯吡格雷敏感(CS)组59例,比较AR与AS组及CR与CS组各项指标。结果 AR组血红蛋白较AS组升高[(144.80±14.63)g/L vs(136.20±18.14)g/L,P=0.0101];血红蛋白偏高、加入二磷酸腺苷(ADP)血凝块最大强度升高增加AR风险。CR组高脂血症比例较CS组升高(65.8%vs33.9%,P=0.0021),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及高脂血症增加CR风险。单用氯吡格雷花生四烯酸抑制率低于联合用药(P=0.0003),联合用药较单药血凝块形成时间延长(P=0.0061)。结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疗效不低于联合用药,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影响ADP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此荟萃分析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在东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常用的在线检索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Medline)检索相关文献。主要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次要结果是出血事件。该分析采用RevMan 5.3进行,以RR和95%CI作为统计参数。结果这项分析包括8项研究,共30 366例参与者。基于笔者的研究结果,替格瑞洛主要疗效终点风险(定义为血管死因、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复合死亡)的数值较低(无统计学意义)(RR 1.12,95%CI0.78~1.62,I2=55%,P=0.09)。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RR 1.38,95%CI1.05~1.80,I2=59%,P0.02; RR 1.46,95%CI 1.16~1.85,P0.02,I2=1%; RR 1.15,95%CI 1.01~1.31,P=0.03,I2=28%)。此外,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主要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RR 1.12,95%CI 0.78~1.62,P=0.53,I2=54%; RR 1.37,95%CI 0.89~2.11,P=0.16,I2=82%)。结论荟萃分析表明,在东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替格瑞洛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全因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卒中显著降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二者主要出血风险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口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的抗血小板效果及其对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PCI患者220例,分为口服进口氯吡格雷(进口组)77例、口服国产氯吡格雷(国产组)80例,国产氯吡格雷合并通心络治疗(联合组)63例。观察3组PCI治疗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情况。对比3组MACE发生率。结果进口组、国产组、联合组3组间左前降支病变、球囊数量及HP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6%vs 87.5%vs 77.8%,P=0.00;(2.3±1.1)个vs(2.8±1.4)个vs(2.7±1.5)个,P=0.026;24.7%vs 21.3%vs 11.1%,P=0.03]。进口组HPR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组(24.7%vs 11.1%,P=0.04)。3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的MA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治疗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降低药物抵抗现象,增加抗血小板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维持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患者134例,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术后24 h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45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89例),术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75 mg、每日1次口服维持,3个月后复查TEG,观察氯吡格雷低反应变化情况并分析氯吡格雷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随访6个月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从33.6%(45/134)降至11.9%(16/134)。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组的总体MACE[15例(33.3%)比20例(22.5%)]、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5例(11.1%)比6例(6.7%)]、再次因心绞痛住院[12例(26.7%)比15例(16.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吸烟史(OR 4.498,95%CI 1.378~4.018,P=0.036)、合并2型糖尿病(OR 4.385,95%CI 1.370~7.552,P=0.026)、氯吡格雷剂量(OR 0.597,95%CI1.005~2.676,P=0.019)。结论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PCI患者,术后3个月持续应用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与氯吡格雷敏感患者75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在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的获益相当。  相似文献   

12.
陈曦  张蓝宁  李晓琪  李泱  尹彤 《心脏杂志》2014,26(2):163-167
目的:探讨利尿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前瞻性连续募集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术后ACS患者,并对其心血管主要缺血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联合缺血终点事件(主要缺血终点事件及明确或可疑支架内血栓形成,复发性心肌缺血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治疗,非紧急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Kaplan-Meier曲线及Cox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利尿剂对PCI术后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在7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PCI术后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664例患者完成了为期1年的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的随访。对发生缺血终点事件(n=164)和未发生缺血终点事件(n=500)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比较分析发现,年龄、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的应用在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联合应用利尿剂是心血管主要缺血终点事件(OR:2.99,95%CI:1.37-6.54,P0.01)及联合缺血终点事件(OR:2.37,95%CI:1.53-3.68,P0.01)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和Cox多元回归分析均发现,联合应用利尿剂的患者1年内发生联合缺血终点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尿剂的患者(P0.01)。结论:联合应用利尿剂增加了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PCI术后ACS患者心血管缺血终点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有关中国ACS患者行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1个RCT共4 3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在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RR=0.37;95%CI(0.31~0.45);P0.05]、心肌梗死[RR=0.37;95%CI(0.23~0.57);P0.05]、支架内血栓形成[RR=0.28;95%CI(0.16~0.49);P0.05]和脑卒中的发生率[RR=0.44;95%CI(0.23~0.81);P0.05]均显著降低,但出血[RR=1.47;95%C(I1.19~1.81);P0.05]和呼吸困难发生率[RR=2.05;95%CI(1.47~2.84);P0.05]较氯吡格雷组高。结论:中国ACS患者行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但须警惕出血及呼吸困难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昌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例,根据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113例和氯吡格雷抵抗组33例。自行设计《脑卒中患者信息收集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情况、空腹血糖(FBG)、血脂、血小板计数(PLT)、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MPV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及TIA发生率、总胆固醇(TC)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MPV大于氯吡格雷敏感组,PCT小于氯吡格雷敏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饮酒史〔OR=2.423,95%CI(1.133,3.968)〕、有TIA〔OR=2.141,95%CI(2.245,3.352)〕、高水平TC〔OR=2.036,95%CI(1.857,3.757)〕及MPV增大〔OR=2.411,95%CI(2.028,2.998)〕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PV预测氯吡格雷抵抗的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56,0.950),P0.001〕;当MPV=9.394 fl时,MPV预测氯吡格雷抵抗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佳,分别为84.96%和78.79%。结论 MPV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预测价值较高,当MPV9.394 fl时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75岁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60岁中年ACS患者"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的疗效与出血风险。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年龄60岁及≥75岁,并进行血栓弹力图(T7EG)检查的患者416例,分为:(1)年龄60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60C组),(2)年龄≥75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75C组),(3)年龄60岁阿司匹林+替格瑞洛(60T组),(4)年龄≥75岁阿司匹林+替格瑞洛(≥75T组),随访1年,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结果各组MACE事件发生率、TEG检测的最大振幅(MA)值、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I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年龄段"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患者二磷酸腺苷抑制率(ADP-IPA)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P0.05),但"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在两个年龄段的ADP-I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8),≥75C组ADP-IPA较60C组低(P=0.011);相同年龄段"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患者(P0.05),但多为I型非致命性出血;"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在不同年龄段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应用Cox回归分析MACE危险因素:血糖(B=0.111,RR=1.117,95%CI:1.014~1.231,P=0.025),eGFR(B=-0.023,RR=0.977,95%CI:0.961~0.993,P=0.005),心率(B=0.040,RR=1.041,95%CI:1.013~1.070,P=0.004)。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事件危险因素:DAPT方案(B=3.527,OR=34.025,95%CI:9.560~121.101,P0.001),性别(B=1.126,OR=3.085,95%CI:1.083~8.788,P=0.035)。结论在本研究中"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不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且I型出血风险增高;中、老年人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相关性及其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300 mg负荷剂量后12~24 h行血栓弹力图,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定义为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和MA_(ADP)47 mm。通过组间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高纤维蛋白原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的相关性。K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合并及不合并高纤维蛋白原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在入选的800例PCI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组(4.0 g/L)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比例显著高于非高纤维蛋白原组(≤4.0 g/L)(70.3%vs. 32.0%,χ~2=43.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纤维蛋白原是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1,95%CI:2.12~7.58,P0.001)。K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合并高纤维蛋白原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性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高于无合并高纤维蛋白原的氯吡格雷低反应性者(17.3%vs. 7.8%,Log-rankP=0.037)。结论:在择期PCI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患者中,高血纤维蛋白原是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院外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时的轻微出血风险。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PCI的STEMI患者520例。按出院时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的种类分为替格瑞洛(n=293)和氯吡格雷(n=227)两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轻微出血风险,并分析影响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出血事件参照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出血定义。结果:替格瑞洛组总体出血(35.2%vs 17.3%,P0.001)和轻微出血(32.4%vs 13.3%,P0.001)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严重出血(1.0%vs 0.0%,P=0.261)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格瑞洛治疗(OR=3.420,95%CI:1.910~6.124,P0.001)、女性(OR=2.123,95%CI:1.142~3.937,P=0.017)和低体重(OR=0.979,95%CI:0.959~0.999,P=0.043)是发生轻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与非出血者相比,轻微出血者增加了阿司匹林(14.4%vs 5.4%,P=0.001)和P2Y12受体抑制剂(3.6%vs 0.5%,P=0.017)减量的比例。结论:STEMI患者长期服用替格瑞洛时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但主要为轻微出血,发生率近1/3。服用替格瑞洛、女性和低体重是发生轻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20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98例和氯吡格雷组106例。替格瑞洛组术前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90mg口服,2次/d;氯吡格雷组术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口服,术后维持剂量75mg口服,1次/d。观察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出血事件以及呼吸困难发生率。结果随访12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vs 21.7%,P=0.170)。替格瑞洛组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0%vs6.6%,P=0.039;0vs 4.7%,P=0.029),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1%vs 0.9%,P=0.042)。替格瑞洛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PCI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获益明显,与氯吡格雷比较进一步降低MACE,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呼吸困难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危险因素.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0~ 14 d后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病例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rel sensitivity,CS)组,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CR 组42例(28.57%),CS组105例(71.43%).CR组糖尿病(54.76%对11.43%;x2=31.054,P=0.000)、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80.95%对 26.67%; x2=36.251,P=0.000)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史(26.19%对3.81%;x2=16.400.P=0000)、服用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83.33%对54.29%;x2=10.810,P=0.0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66.67%对42.86%;x2=6.803.P=0.009)和质子泵抑制药(47.62%对14.29%;x2=18.375,P=0.000)的患者比例以及血浆总胆固醇[(5.23±1.07) mmol/L对(4.60±1.11) mmol/L;t=3.121.P=0.002]、血糖浓度[(6.65±2.19)mmol/L对(5.43±1.15)mmol/L;t=3.442.P=0.001]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6.40±1.42)%对(5.48±1.09)%;t=3.780,P=0.000]均显著高于CS组.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 13.71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67~112.784;P =0.015]、总胆固醇增高(OR2.828,95% CI1.574~5.080;P =0.001)、既往TIA史(OR16.627,95% CI4.691~58.934;P =0.000)以及长期服用CCB( OR 4.147,95% CI1.053~16.332;P=0.042)、ACEI/ARB( OR 4.841,95% CI 1.539~15.231;P=0.007)为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R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糖尿病、总胆固醇增高以及长期服用 CCB和ACEI/ARB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小剂量替格瑞洛(120 mg负荷量,序贯60 mg 2/d,口服)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序贯75 mg 1/d,口服)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357例成功接受PCI的CT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小剂量替格瑞洛组175例和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组182例,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与出血事件。结果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在住院期间MACCE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无显著差异(2.3%vs.4.4%,P=0.381)。住院期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小出血风险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2.3%vs.7.7%,P=0.027),大出血方面均无显著差异(0.6%vs.0.5%,P=1.00)。随访至1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MACCE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2.3%vs.7.1%,P=0.045),其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比例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5.1%vs.11.5%,P=0.0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剂量替格瑞洛组1年无MACCE生存率显著高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P=0.005)。随访至1年,低剂量替格瑞洛组小出血风险显著低于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4.6%vs.11.0%,P=0.030),大出血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1%vs.2.2%,P=0.685)。结论中国人CTO患者PCI后接受小剂量替格瑞洛较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TVR和复合MACCE事件,同时降低小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