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淋巴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血管内淋巴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原位杂交检测与EB病毒的关系,并文献复习,结果:女性,48岁,不明原因发热伴体重下降3个月,CT扫描示子宫肿块而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病理学检查发现瘤细胞位于血管内,伴少许管周浸润,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LCA)和CD20(L26)呈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显示E-BERs阴性,患者经CHOP联合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种极罕见的B细胞肿瘤,此瘤的诊断只能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予以积极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2.
淋巴结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淋巴瘤 (IV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腹股沟淋巴结IVL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男性 31岁 ,不明原因高热伴消瘦 5 0天 ,右腹股沟直径 1cm淋巴结 1枚 ,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 ,血LDH明显升高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 ,外周血WBC 3 3× 10 7/L ,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 :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 ,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 ,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 ,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CD4 5、CD4 5RO、CD3阳性 ,CK、CD6 8、CD79α、CD2 0均阴性 ,血管壁及内皮细胞CD31、CD34阳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 ,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IVL是一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 ,其他部位少见 ,绝大数为B细胞型 ,T型罕见 ,以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者尚无报道。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 ,确诊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部分病例对化疗敏感 ,但多数病例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8岁,肾上腺双侧巨大实性占位。镜下正常肾上腺固有结构消失,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分布,以小圆蓝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TIA-1、Granzyme B、CD56、CD2、CD3,Ki-67增殖指数为90%,EBER原位杂交结果阳性,符合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则更为罕见,其治疗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主,预后差。熟悉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EBV的存在与否,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甲状腺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系统性复习我国1991~2017年文献报道的IVLBCL。结果甲状腺肿块病检示病损区小血管腔扩张,并充满大异型淋巴样细胞。免疫表型:淋巴样细胞CD20、Pax-5、BCL-2和MUM1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85%。结论 IVLBCL临床较罕见,无特殊性表现,易误、漏诊,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IVLBCL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及时接受有效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non-Hodgkin’s lymphoma,PTNH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诊断的12例PTNH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平均发病年龄56. 7岁; 10例伴淋巴细胞性/桥本甲状腺炎背景; 12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8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其中1例伴大细胞转化; 3例浸润甲状腺周围组织,1例伴颈部淋巴结受侵;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CD20和CD79a等B细胞标记,不表达CKpan、TG、EMA等甲状腺滤泡上皮标记。结论 PTNHL临床罕见,好发于老年女性,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来源,多伴淋巴细胞性/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肤血管内NK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NK cell lymphoma,IVNK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IVNK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临床表现为肩背部及双下肢皮肤多发暗红色质硬斑片及斑块。镜检: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较多扩张的小血管,血管腔内见中等到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深染,部分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样渗出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CD56和TIA-1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70%。EBER分子原位杂交阳性。确诊后采用CHOP方案联合化疗2个疗程,目前仍在观察中。结论皮肤IVNKL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淋巴瘤,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皮肤活检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下肢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侵犯至皮下组织,肿瘤细胞为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异型性明显,核不规则,围绕血管生长,核分裂象活跃。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2、CD3、CD56、TIA-1、perforin等,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70%,初诊无其他脏器查见肿瘤,提示本组病例为原发皮肤的NK/T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侵袭性高,预后差,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需与其他T、B细胞淋巴瘤、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技术检测1例罕见的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滤泡间DLBCL,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淋巴结内增生的淋巴滤泡散在分布,滤泡间区增宽明显伴多形性细胞浸润,包括异型的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小淋巴样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表型:滤泡间区异型大细胞CD20、PAX5、MUM1一致强阳性表达,CD3、CD5、CD10、BCL-6、CD30和CD15均阴性,背景小淋巴样细胞多为PD-1阳性的T细胞。此外,EBER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示B细胞单克隆性增生,T细胞受体基因未见单克隆性重排。结论滤泡间DLBCL,特别是伴有PD-1阳性的T细胞背景,其诊断具有挑战性。认识DLBCL这一罕见生长方式很重要,需与包括反应性免疫母细胞增生性疾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滤泡间霍奇金淋巴瘤和其它富于PD-1阳性T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等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ell lymphoma,ENK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部ENK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原位杂交结果及鉴别诊断。结果 3例中2例女性,1例男性,发病年龄52~68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镜下见肿瘤侵犯肺实质及支气管,以血管为中心浸润和血管破坏性生长为特征,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及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CD3、CD56、细胞毒性标志物(TIA-1、Perforin、Gran-B),2例表达CD5、CD30。3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2例行TCR基因重排,结果均阴性。结论肺部ENKTL临床罕见,诊断难度大,预后差,明确诊断需综合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本病临床上无特异性,组织学上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深染,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CD45、CD20、CD79α阳性,CD3、CK、S-100蛋白、CEA、Syn及CgA阴性。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预后差。病理诊断上应与继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arge-cell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与乳腺植入物的关联.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ALCL,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肿瘤组织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多样,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形态多样,可见切迹,核仁较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3、CD43、EMA,Ki-67增殖指数约80%,不表达ALK、CD20、CD10、CD56、PAX-5、TIA及MPO.结论 ALK阴性的ALCL是一种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甲状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noHodgkin’s lymphoma,PT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HT合并PTNH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HT合并PTNHL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3例,年龄36~77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均有颈部肿块病史,肿块近期迅速增大,B超示甲状腺低回声团块或混合性团块。术后病理检查示14例患者均在HT基础上合并了PTNHL,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goma,DLBCL);5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1例为MALT淋巴瘤合并DLBCL;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MALT淋巴瘤伴浆细胞分化;1例为外周小T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14例CD45均阳性,CKpan、TG、EMA残留甲状腺滤泡上皮阳性,13例CD20弥漫阳性,1例CD3弥漫阳性。结论 HT合并PTNHL临床罕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确诊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年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伴骨髓浸润的FL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显示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膜CD20弥漫阳性.骨髓内见表达CD20的淋巴细胞结节.结论 FL是一种对放、化疗均敏感的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骨髓累及与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肾上腺DLBCL中男性3例,女性3例;2例为双侧肾上腺占位,3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其中仅1例确诊为原发,1例可疑原发,其他4例为继发;2例伴脾肿大,1例伴外周血皮质醇升高。免疫表型:6例肾上腺DLBCL表达CD20、CD79a或PAX5,T细胞标记CD3和CD4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0%~80%;4例表达MUM1,不表达CD10和BCL-6。随访:3例死亡,分别生存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以DLBCL最常见。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6岁,B超示盆腔低回声包块,大小15 cm×14 cm×9 cm。MRI示子宫后壁一宫底肌层内肿块影、子宫两旁不规则块状影来源不确定,子宫后壁及双侧附件平滑肌瘤变性?或子宫腺肉瘤合并双侧附件性索来源肿瘤?镜检见肿瘤组织呈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组织形态,沿肌壁局限型分割性生长,无坏死,未见核分裂象,呈丛状分布,平滑肌瘤结节之间明显水肿,平滑肌绕血管或血管丛呈漩涡状或不规则排列。免疫表型: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瘤细胞表达ER、PR、vimetin、H-caldesmon、desmin、SMA均强阳性,CD34血管阳性,CD117、DOG1、CD10、CD99、HMB-45、S-100、CK和E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是平滑肌瘤中极为罕见的亚型,病理诊断尤其是术中冷冻切片易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性乳腺炎(sclerosing lymphocytic lobuartitis of breast,SL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SLL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LL组织学表现为乳腺小叶萎缩伴小叶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间质纤维化,有时小叶结构消失伴有淋巴滤泡形成,为假性淋巴瘤。免疫表型:小叶内CK导管上皮阳性,淋巴细胞以CD20阳性B细胞为主,伴有少量CD3阳性T细胞,后期淋巴滤泡免疫组化标记可见完整的CD21阳性FDC网,Ki-67增殖指数2%~3%,CD30阴性。结论 SLL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病变,常伴发于I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镜下以小叶为单位的炎症性病变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需与其它良恶性病变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良好,罕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erine tumo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UTRO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会诊为UTROSCT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呈相互吻合的条索状、小巢状、小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呈嗜酸性,核大小一致,形态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99。结论发生于子宫的UTROSCT临床罕见,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不明确,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large B cell lymphoma,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2例ALK+LBCL,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镜下见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沿淋巴窦性生长或弥漫性生长,呈片、巢状分布,肿瘤细胞中等偏大,核仁较圆,胞质丰富,嗜碱性或嗜双色性,可见明显嗜双色核,呈免疫母细胞样和(或)浆母细胞样特点。免疫表型:ALK、CD138、CD4、CD45、EMA、Κappa、MUM1、Oct-2、Bob-1均阳性; CD3、CD5、CD20、CD79a、Pax-5、CD56均阴性。FISH检测2例患者均为ALK基因断裂,并发现ALK-EML4基因融合。结论 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罕见类型,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种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3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36例滤泡性淋巴瘤(FL)、2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7例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和30例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MZL)的石蜡切片进行HE形态学观察和CD5、CD10、CD23和cyclinD1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各种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在组成细胞和组织结构上各具特征;免疫表型:SLL表达CD5(82%)和CD23(80%),FL表达CD10(87%),MCL表达cyclinD1(84%)和CD5(80%),MZL/MALT-MZL和LPL均不表达CD5、CD10、CD23和cyclinD1。结论:各种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均是独立疾病,各具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HE形态学观察和CD5、CD10、CD23、cyclinD1等免疫组化分析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肠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型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确定1例肠道MLP/MCL的免疫表型,抗体包括CD5、CD10、CD19、CD20、CD22、CD79α、bcl-6、bcl-2、CD23、CD43、cyclinD1等。结果 末端回肠、右半结肠、直肠分别见多发性息肉。镜下见肿瘤性淋巴细胞呈弥漫型及结节型生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CD5 ,CD10-,cyclinD1 ,CD43 ,CD23-,bcl-6-,bcl-2 。结论 MLP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几乎均为MCL,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需与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鉴别。MLP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应按中高级别恶性淋巴瘤给予系统性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