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胡桂枝汤治疗心身疾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传统认为是一首治疗太阳少阳并病的专方。笔者“精究其意,推广其义”,应用柴胡桂枝汤作为疗心的方剂,用于多种心身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对其临床应用的思路与方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用于治疗太阳与少阳同病。本方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主要用于外感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笔者据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  相似文献   

3.
笔者依不同时辰气血流注的经脉选取原穴及络穴针刺治疗痛证306例,效果较好,现将典型病案3例介绍如下。 1、食滞胃痛张××,男,30岁,于1981年8月17日就诊。上腹部疼痛一周,伴阵发加剧,进食后疼痛更甚,食欲不振,恶心,胃脘部有轻度压痛,舌苔白厚,脉弦滑。经服阿托品仅能缓痛一时。时届6时30分(卯时),为气血流注大肠经之时,则取其原穴合谷(右),络穴偏历(左),10分钟后痛即止。针后半日内仍有微痛,以后渐止而愈。 2、寒湿腰痛刘××,女,37岁,于1983年9月17日就诊。腰部酸痛半年,时轻时重,阴雨天加重,痛轻时尚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痛重时活动受限,难以转侧,痛区位  相似文献   

4.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方用柴胡、黄芩、人參、桂枝、芍药、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共9味药。其原文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我们体会,有是证,投本方,皆可获效。兹报告用本方治疗的高热和低热病例各1则,并略加讨论。 [例一] 徐××,女,46岁,农业社员。因每日午后高热半月于1978年4月8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每日下午2时许,先形  相似文献   

5.
正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由柴胡、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白芍、大枣、生姜组成,为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有疏风解表、散结和胃、表里双解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太阳与少阳同病。农志飞教授从事于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近30年,潜心  相似文献   

6.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虽未专设胃痛之病脉证治篇,但涉及心下痞、满、痛、支结和腹痛之证治仍散见于有关篇章,且后世医家运用仲景方辨治胃痛获良效者甚多。由于仲景方治疗胃痛具有药味少、疗效高、可重复性强、便于观察和评定疗效等优点,故有必要探讨其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现将仲景治胃痛法归纳为18法,浅述如下。1 清热除烦法 本法适用于胃痛之热扰脘证。《伤寒论》(以下省略,只提条文)第76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云:“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临证不必拘于其曾用何法治疗。结合临床,其症当有胃脘疼痛,或嘈杂似饥、不能食、胸中满闷、心烦燠憹、不得眠,或发热汗出,舌苔黄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论》中虽未提出胃脘痛之病名,但在条文中散见其症状和病机,并拟定了基本治法和有效方剂,为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现根据临床运用体会,将《伤寒论》方治疗胃脘痛归纳八法如下。一、解表和胃《伤寒论》151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条文序号以1979年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为据)本条讨论“太少并病”,仅言“心下支结”,未明确提出胃脘痛的症状。盖邪犯少阳,肝木受病,常可侮其胃土,阻遏胃气,胃失通降而脘痛作矣。故《伤寒论译释》指出本方能治“心腹挛痛,肝木乘脾土者”。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散表邪,胃痛服之,外邪得解,胃气不受克伐,疼痛自除。临床上常加入丁香、吴萸,增强温胃散寒之效,对外寒犯胃,胃脘暴痛、剧痛或冷痛又兼太少两经症状者,有解表和胃之功。与良附丸治疗胃寒疼痛,外证不甚显著者不尽相同,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8.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原是治疗伤寒日久,邪郁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节烦痛,是外(太阳)证未去,营卫不和,心下支结是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微呕是胆郁犯胃所致,属太阳少阳相继为病的“太少并病”。柴胡桂枝汤即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方,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仲景曰 :“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风寒 ,肢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柯琴注曰“:此条言伤寒六、七日 ,寒热当退之时 ,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 ,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 ,表里不解 ,法当表里双解之矣。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 ,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笔者受上述理论启迪 ,从原方治疗外感病后期太阳、少阳合病引伸到治疗内伤杂病中肝郁气滞、阳气不通的症候群 ,在临床上将柴胡桂枝汤广泛地加减应用于不同病症具有以上类似病机者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支气管哮喘胡某 ,男性 …  相似文献   

10.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9,14(3):14-15
十四、胃脘膨胀隐隐痛法当滋柔缓缓通胃院胀痛系临床常见之症,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皆可发生胃院膨胀。其轻则胃痛隐隐,食后炮胀;重则腹胀膨膨,胃痛暴作,饮食难下、是病仲景《伤寒论》称之为“痞”,指出其总病机为气机痞塞所致,“按之自儒,但气痞耳”。并将其分为实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场证、大柴胡场证)、虚寒痞(枝枝人参汤证、旋覆代猪场证)、邪实正虚痞(附子泻心汤证及半夏、生姜、甘草泻心场证)、痰食阻滞之痞(瓜蒂散证)、水蓄气滞痞(五等散证)等,用药多主刚煤,少用阴柔。…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书中该方组成为桂枝、芍药、黄芩、人参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6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胆病日久不愈,每遇外感即犯,屡用凉药,致脾阳受损,表里同病,笔者每以此方为治,多收良效,兹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富旺 《中医研究》2005,18(11):13-13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笔者在临床上通过灵活加减,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等发热病变,疗效颇佳.现举例明之,并析其意理.  相似文献   

13.
谈温法治胃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龙 《河北中医》1998,20(2):87-88
胃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历代医家积累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祖国医学认为多由肝气郁结、感受寒邪、恣食生冷、脾胃虚弱、劳力伤胃等各种因素引起.《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张介宾《景岳全书·心腹痛》论胃痛病因时认为,“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在继承和发展《内经》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胃痛致病因寒居多.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胃痛由辛、温、热药组成的方剂就有6首,由此可见,温法治疗胃痛乃一大法,其应用范围最广.笔者恪守古训,经30余年临床验证,发现因于“寒”所引起的胃痛约占80%以上,兹就温法治胃痛,略谈个人经验.1 暴病多实,治宜温散素无胃痛宿疾,突发胃痛,病势急迫或伴有呕吐、泄泻,多由外受寒邪、夜卧着冷、寒饮食入胃所引发.汗出如水中浴,入房后纳凉饮冷亦可引起.脉多弦紧,舌苔薄白.当辨别病因,随证施治.外感寒邪者予散寒温经,方用桂枝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加重大枣、生姜用量驱寒温中.夜卧取冷者加细辛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枣温散,无须止呕止泻,但以温散为主,其呕、泻自止.寒饮食入胃引起胃痛用成药“姜枣饮”温中祛寒,微发其汗.  相似文献   

14.
戚景如老中医业医四十余载,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胃痛证治经验整理如下:治痛之要理气为主胃为传化之腑,只有通降不息,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若邪气盘居其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医门法律》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引起胃痛原因虽多,气滞即是其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柴胡桂枝汤是仲景为太阳、少阳合病而设。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上下表里相见、寒热虚实相杂、阴阳营卫不调之诸证,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介绍病例如下: 1 腹泻张某,男,39岁。1991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腹泻5个月,经服西药氟哌酸,泻止腹胀,停药后又泻,后经服中药12剂,腹胀除而腹泻不止,呈水样,每日3次,腹不痛,舌苔薄白,脉弦。证为肝脾不和,治以疏肝扶脾。方用:柴胡、黄芩、半夏、桂  相似文献   

16.
正柴胡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由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半夏二两半、桂枝一两半、白芍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生姜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大枣六枚组成,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是太阳与少阳合病的主方。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该方的理解逐渐深刻,现将医案和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郁证”范畴。本病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率很高,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1:2。根据临床特点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原本柴胡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但笔者用其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显。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汤小柴胡汤各取其半而成。原治太阳表证未已少阳之证已出,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二阳同病但证情较轻之证。以桂枝汤解肌发表外调营卫;小柴胡汤畅达枢机内和少阳而达太少两解异曲同功之妙用。历代医家滥觞余蕴日新其用,临床实用之广泛早越仲景之臼。日本学者矢数道明用此方治疗感冒发热,肺结核,肺炎,肝炎,心悸亢进等多种疾病,更神奇的是谓此方可“改变小儿性格”(见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治疗脾胃病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近来用调畅气机之四逆散治疗脾胃诸证,验之临床,每获良效,现举验数则案如下。1呕吐王某,男,14岁,2003年5月12日就诊。患者半月前外出游玩,因暴食辛热之物后复贪冷饮而呕吐,食后尤甚,服西药无效。现症:食后约10分钟左右既吐,呕吐物为饮食物,伴胃痛腹胀,不欲饮食,面黄神疲,舌质微暗,苔黄,脉弦微滑。证属食滞胃脘,胃气不降,治宜理气化滞,和胃降逆。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20g、枳实10g、香附10g、五灵脂10g、陈皮15g、竹茹10g、神曲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呕吐大减,饮食稀粥,再服2剂,呕吐皆止,胃痛腹胀均除,食欲正常,精…  相似文献   

20.
郭士全 《山西中医》1996,12(5):31-31
针刺内关治疗急性痛证的临床体会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21002)郭士全关键词针刺疗法内关痛证笔者临床以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各种急性痛证,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急性胃痛急性胃痛是由寒凝、热郁、食滞等引起的急性胃痉挛性疼痛,多见于急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