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调查体重指数(BM I)等级增高对产科结局的影响。1999~2002年间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单胎妊娠的孕妇按标准BM I等级进行划分。计算孕早期至分娩前BM I的增加值。应用方差分析比较连续变量,χ2检验比较直接变量。对5131例受试者进行研究:其中49.8%的受试者BM I等级无变化,43.9%增加了1个BM I等级,6.3%增加的BM I等级>1。对于正常体重的妇女,BM I等级的增加与下列情况发生率增高相关:妊娠糖尿病(P=0.005)、引产失败(P<0.001)、撕裂伤(P<0.001)、剖宫产(P<0.001)和产后感染(P=0.007)。超重妇女的先兆子痫发病率(P=0.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在考虑了孕龄、体重增加、母亲自身疾病情况等因素时,孕前高体重指数(BM I)与胎儿死亡的关系。方法:54505例在妊娠中期参加全面体检的丹麦孕妇纳入本项关于孕前肥胖与胎儿死亡关系的研究。根据登记处资料及病例记录获得妊娠结局。延迟进入及时间依从性协同变异的Cox回归分析法用于评价胎儿死亡风险。结果:与正常体重孕妇(18.5≤BM I<25)相比,肥胖孕妇(BM I≤30)所分娩胎儿的校正死亡风险比(H R)与95%CI如下:<14周,0.8(0.5~1.4);14~19周,1.6(1.0~2.5);20~27周,1.9(1.1~3.3);28~36周,2.1(1.0~4.4);37~39周,3…  相似文献   

3.
目的:单独评价体重指数(BM I)对使用供卵受者模型的种植率,妊娠率(PR)及自发流产率的影响。设计:在研究考查委员会的授权下,对1999~2000年间供卵周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机构:私立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心。患者:536例行首次供卵周期的受者。干预:收集研究中每例受者第1个周期的资料。根据公式BM I=体重(kg)/身高(m2),计算每例受者的BM I,并根据BM I将受者分为4组: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妊娠结局。主要观察指标:BM I、种植率、PR及流产率。结果:在4组不同BM I的受者中,种植率、持续PR及自发流产率无…  相似文献   

4.
背景:肥胖以体重指数(BM I)≥30为特征,可分为3类:1级肥胖(BM I30~34.9)、2级肥胖(BM I35~39.9)和极度肥胖(BM I≥40)。极度肥胖者的数量在美国迅速增加,但其健康危害风险尚未被很好研究。目的:确定女性的心血管和死亡风险如何随临床体重分级变化而变化,其中尤其关注极度肥胖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确定孕前母亲异常体型和糖尿病对大于胎龄儿发生率的相对影响。对1997年1月至2001年6月单胎妊娠(估计妊娠期≥37周)母亲和新生儿记录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 I)分为:体重过轻(BM I<19.8kg/m2)、体重正常(BM I19.8~25kg/m2)、超重(BM I25.1~30kg/m2)或肥胖(>30kg/m2)。糖尿病分为妊娠糖尿病、仅行饮食控制(A1GD M)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A2GDM)和妊娠前糖尿病(PDM)。按照已公布的当地出生体重资料,新生儿体重超过同孕龄的第90个百分位点为大于胎龄儿(LGA)。比较体重过轻,超重和肥胖妇女与孕前BM 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畸形及其不同种类对晚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4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224例确诊合并子宫畸形,570例为同期正常对照,对其晚期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畸形组早产(21.43%vs 5.79%)、胎膜早破(25.89%vs 8.42%)、胎位异常(55.80%vs 6.67%)和小于胎龄儿发病率(19.20%vs 10.8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胎儿分娩时孕周[(37.22±2.26)周vs(39.10±4.50)周]和平均出生体重[(2 931.61±598.32)周vs(3 340.77±657.76)周]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先天子宫畸形的晚期妊娠会增加早产、胎膜早破、胎位异常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病率,需加强孕期保健,避免各种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与超重及肥胖的年轻子宫内膜癌妇女相比,正常体重患者是否具有独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989—2003年间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31例。其中包含188例(12%)诊断时为绝经前及年龄<50岁的患者。依据体重指数(BM 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 I<25kg/m2),超重组(BM I25~30kg/m2)及肥胖组(BM I≥30kg/m2)。比较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188例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47例(25%)为正常体重,31例(17%)超重,106例(56%)肥胖。4%正常体重,12%超重及0%肥胖患者有Lynch综合征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 N PCC)。30%…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丹麦非选择性大样本的单胎头位孕妇进行调查研究,确认孕前和产科体重指数(BM I)与胎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8092例哥本哈根妊娠期早研究所的孕妇按照登记的孕前BM I和单胎头位分娩方式分成3个BM I组:正常体重组(BM I<25kg/m2),超重组(BM I25~29.9kg/m2),肥胖组(BM I≥30kg/m2)。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 I和产次对产科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组OR值分别为:糖尿病3.4、高血压1.9、先兆子痫1.7、剖宫产分娩1.5;肥胖组的对应O R值分别为15.3、4.8、2.7、1.7。未发现BM I与胎头吸引术相关。肥胖组分娩巨…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胰岛素对超重和肥胖个体运动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和结果:将62例年龄在30~40岁糖耐量正常的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组(组1,n=22,BM I20~24.9kg/m2)、超重组(组2,n=20,BM I25~29.9kg/m2)和肥胖组(组3,n=20,BM I30~35kg/m2),分别在接受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A)和生理盐水输注(试验B)时,用心血管闪烁显像测定静息状态和运动锻炼中的心功能。在两项试验中,与正常体重组受试者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受试者的静息左室功能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组中,胰岛素与生理盐水输注时的静息左室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超体重人群体重指数(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定期产检的126名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成正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超重组(25.0 kg·m-2≤BMI<30.0 kg·m-2)、肥胖组(30.0 kg·m-2≤BMI≤40.0 kg·m-2)和病态肥胖组(BMI>40 kg·m-2)4组,分析各组间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的差异性。结果随着BMI的增加,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和产后出血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前超体重人群是引起妊娠不良结局的因素之一,应该针对孕前超体重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1.
肥胖患者血糖波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纯肥胖患者全天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128例受试者按体重指数(BM I)分为肥胖组(n=88)和对照组(n=40),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两组72 h血糖的波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天血糖平均值肥胖组大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日内餐后血糖峰值及凌晨血糖谷值较正常组延迟1 h左右;肥胖组全天血糖波动最大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无感知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血糖波动,了解这种异常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对肥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确定母体肥胖在前次低位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对试产(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成功率的影响。回顾三级医疗机构中第一次进行低位横切口剖宫产,第二次进行VBAC的妇女资料。对母体体重指数(BM I)进行分类:体重过轻(<19.8kg/m2)、体重正常(19.8~24.9kg/m2)、超重(25~29.9kg/m2)或肥胖(≥30kg/m2)。评估临床特征和分娩结局。对影响VBAC成功的潜在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在控制混杂因素后用Logistic回归确定母体妊娠前BM I对V BAC成功率的影响。在试产的510例妇女中,337(66%)例VBAC成功,173(34%)例失败。与正常BM I的妇女(70…  相似文献   

13.
全贞姬  全贞玉 《吉林医学》2012,33(14):2951-2952
目的:探讨妊娠母亲血脂水平的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测定198名妊娠母亲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分析妊娠母亲血脂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结果:巨大儿组TC和LDL-C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母亲高TC和高LDL-C的所生的新生儿中巨大儿出生率高于正常血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母亲的TC、LDL-C和HDL-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相关,并且高血脂妊娠母亲所生巨大儿的出生比率增大,因此孕期加强营养指导,避免营养过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家系人群中肥胖对血糖、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辽宁省127个T2DM家系,共630人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糖尿病(DM)307人,糖耐量异常(IGT)122人,糖耐量正常的亲属(NDM)201人。按BM I分为:标准体重组(BM I<24)、超重组(28>BM I≥24)、肥胖组BM I≥28,以Hom aβ-、Hom a-IR分别作为β-细胞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IR)指标,观察BM I与BG、Hom a-β、Hom a-IR之间的关系。结果DM、IGT、NDM各组人群中,超重及肥胖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9%、44%、19%,DM组、IGT组的超重和肥胖人数明显高于NDM组(P<0.05);DM组、IGT组血糖(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随着BM I增高显著增加(P<0.05);DM组、IGT组、NDM组的Hom a-β与BM I呈负相关(γ=-0.201,P<0.05),Hom a-IR与BM I呈正相关(γ=0.219,P>0.05),统计学无显著意义。结论具有高度相似遗传背景的T2DM家系成员,肥胖可使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IR增加,促进DM的发生与进展。超重的NDM组已经出现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及IR,是DM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背景: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风险增加。体重指数(BM I),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数,与正常体重者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以问卷形式随机调查2000年一项护士健康研究的参与者,调查内容包括胃食管反流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根据1998年标准计算女性BM I,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 I与胃食管反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成问卷调查的10545例女性中(回答率86%),2310例(22%)至少每周有1次反流症状,3419例(其中55%存在所有症状)症状程度为中度。研究发现,BM I的增加与反流症状发生率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6.
吕霞 《海南医学》2013,24(16):2391-2393
目的探讨孕妇的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3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孕前体重指数(BMI)、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值、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并分析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关联性。结果孕前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孕期增重15.1~20kg则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均<0.05),孕妇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组新生儿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怀孕前的体重增长过大对妊娠结局有影响,具有潜在风险,但孕期妇女体重增加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洛昔芬对绝经后妇女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的影响及其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研究设计:64例妇女纳入研究,给予瑞洛昔芬60m g/d,共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碱性磷酸酶、钙、骨钙蛋白及I型胶原交叉端肽水平。受试者按体重指数(BM I)分为肥胖组(BM I≥25kg/m2)和非肥胖组(BM I<25kg/m2)。结果:肥胖组妇女的平均基线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01),而平均I型胶原交叉端肽水平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01)。瑞洛昔芬治疗后,瘦素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婴儿母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母亲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子代出生体重、身长等情况.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2.3%(199例),孕期增重过高的检出率为52.1%(842例).超重/肥胖组其子代出生体重、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而子代的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以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在孕期增重过高组,增重适宜组和增重不足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控制了母亲年龄等因素后,孕前超重/肥胖增加了巨大儿(OR=1.7, 95% CI:1.2~2.6)、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5)的发生风险,孕期增重过高则增加了巨大儿(OR=1.7,95% CI:1.2~2.5)、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4)的发生风险.而孕期增重不足能增加低体重儿(OR=2.2,95% CI:1.1~4.4)、小于胎龄儿(OR=2.0,95% CI:1.2~3.4)的发生风险.结论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均与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孕期增重不足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孕期保健应该加强对孕妇体重的监测,防止其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睾丸穿刺取精(TESA)联合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行TESA联合ICSI助孕的132例患者(共136个周期)设为TESA组,因男方因素取精液中精子行ICSI助孕的498例患者(共517个周期)为精液组,观察睾丸精子对TESA-ICSI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将TESA组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妊娠组(88例)和未妊娠组(48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ESA-ICSI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TESA组的受精率(74.50%)和正常受精率(67.14%)均显著低于精液组(82.79%和75.84%)(均P<0.05),而正常卵裂率(97.47%vs. 95.95%)、可利用胚胎率(72.24%vs. 73.39%)和累积临床妊娠率(64.71%vs. 68.3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基础黄体生成素(LH)水平与临床结局有显著关联(P<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在我院分娩的248例妊娠期肝炎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胎膜早破(21.8%)、胎儿窘迫(13.7%)、妊高征(12.9%)、早产(11.3%)、产后出血(10.1%),肝功能正常组孕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肝功能异常组(P<0.05);肝功能正常组低体重儿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肝功能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较大,临床应重视此类病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