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家康  鲍晓霞 《肿瘤》1994,14(6):317-319
本文探讨了AgNOR技术与粘液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套染方法,结果显示AB/PAS,ABpH2.5,AbpH1.0均能与AgNOR套染,而以AB/PAS/AgNOR套染效果最佳,HID与AgNOR套染效果差。同时介绍采用滴染法在同张载玻片上显示5种染色结果的套染方法,讨论了此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姚宏  袁瑞香 《中国肿瘤临床》1993,20(10):777-779,782,T000
本文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当色技术,对50例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结果表明,AgNOR颗粒数量、大小及分布情况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均有差异,特别是核内AgNOR颗粒的平均数量改变更为明显。因此,该技术用于乳良、恶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Ag—NOR技术对胃癌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Ag—NOR技术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在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中的意义.病例选择 23例胃癌为手术切除标本,其中早期胃癌3例.1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其中包括Ⅰ级不典型增生8例,Ⅱ级、Ⅲ级各5例.另取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为胃癌标本边远区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研究.取材后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约3μm~4μm,分别作HE染色和银胶染色.  相似文献   

4.
5.
桂开林  张哉根 《肿瘤》1994,14(5):269-272
乳腺癌和癌前病变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含量研究桂开林,张哉根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与细胞增生和恶性程度有关。作者应用银染色方法研究核仁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探索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基因调控,并就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gNOR含量和形态与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在肿瘤病理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良中 《肿瘤》1991,11(2):89-91,71
近年来,国内、外病理学家将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技术应用于肿瘤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发现该技术对区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对肿瘤进行分型和分级等有重要价值。现将该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上的应用述如下: 一、历史 Henderson等最先应用银染技术报告人类细胞核仁组成区位于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3、14、15、21与22号)短臂的次缢痕区域。过去应用银染来观察核仁功能大多是通过分析核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着色的NORs数目等来进行,但此期并无rRNA合成,故有人认为对合成rRNA的分裂间期进行银  相似文献   

7.
余景瑞  曾立波 《癌症》1994,13(2):107-111,155
以银染方法,用VDP-1750型自动图像分析仪(美国VICOM公司),对125例胃粘膜细胞的核和核仁组成嗜银蛋白,进行20项几何学参数,构造参数测量。结果经多元判别分析,选择判别作用较大的参数组成判别函数,建立判别模式,取得了与原诊断较好的正确符合率,其回代正确率高达93.6%;刀切法正确率达90.4%。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标本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方法,对正常及各级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上皮细胞及胃癌间AgNOR颗粒数量变化的定量研究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上述各组石蜡切片标本的细胞AgNOR进行了定量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在胃粘膜病变间的鉴别诊断意义.1 材料和方法 材料全部为西京医院病理科存档的胃粘膜活检蜡块.包括高分化腺癌2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5例,轻度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胃粘膜24例.  相似文献   

9.
鼻咽部组织印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检测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症》1994,13(2):141-143
  相似文献   

10.
李琳  杨正中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10):775-775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定量测定已被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型及分级等研究.本文应用银染技术对12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进行AgNORs定量观察.本组包括正常乳腺组织15例,纤维腺瘤16例,导管上皮异型增生11例,导管内癌25例,单纯癌17例,腺癌15例,髓样癌14例,大汗腺样癌12例.按王德延等提出的乳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切片脱蜡后经逐级酒精至去离子水洗后,滴加胶质银工作液,于室温下避光染色60分钟,去离子水洗,梯度酒精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在油镜下每例随机计数100个细胞核内Ag-  相似文献   

11.
核仁形成区AgNORS染色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敬朋  张亚历 《癌症》1991,10(5):422-424
在233例多种肿瘤的石蜡切片和细胞学涂片上进行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s)染色,并取各种正常组织作对照,其染色结果和定量观察表明:该法有助于临床病理学鉴别诊断,是肿瘤病理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方法学的角度探讨AgNoRs染色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对应用该法时可能碰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验对比,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实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癌保肛手术60例,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无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5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例,结论:应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涂片ABC-AP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直接涂片。应用13种白细胞系列单克隆抗体。ABC免疫酶标法进行免疫学分型。结果:在73例ANLL中。纯髓系表型占90.4%(66/73),粒单系特异性标记单抗表达率高低依次为CD13^ 80.6%(58/72);CD33^ 68.1%(49/72);CD15^ 55.6%(40/72);29例ALL中,纯淋巴系表型为93.1%(27/29)。B细胞系特异性单抗标记表达率高低依次为CD19^ 83.3%(20/24);CD22^ 70.8%(17/24);CD10^ 41.7%(10/24)。T细胞系标记表达率高低依次为DC5^ 和CD7^ ;均为100%(5/5);CD;80%(4/5);cD;60%(3/5)。102例急性白血病中,形态学分型正确归类者为96例,符合率为94.1%(96/102)。结论:直接涂片ABC-AP染色,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免疫分型耐急淋与急非淋鉴别诊断及对少见类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砷致皮肤癌的核形态变化及其AgNOR颗粒形态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砷致皮肤癌的核形态变化及其AgNor颗粒的形态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自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对 18例砷致皮肤癌、8例非砷致皮肤癌、9例皮内痣组织细胞的核浆面积比 (核浆比 )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的形态计量学参数 (灰度、形状因子、最小直径、最大直径、周长、面积、颗粒数 )进行自动测定。结果 :皮肤癌 (砷致、非砷致 )与皮内痣的核浆比、AgNOR的各参数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砷致皮肤癌与非砷致皮肤癌之间的核浆比、AgNOR的各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核浆比、AgNOR的形态计量学参数 (特别是平均颗粒数与平均面积 )可为鉴别良、恶性肿瘤提供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酶免疫—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诊断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平  袁玫 《肿瘤》1994,14(6):314-316
以抗结肠癌及胰腺癌的单克隆抗体用酶免疫──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检测大肠癌及非癌疾病患者粪便中的癌相关抗原。其中大肠癌61例,慢性肠炎20例,正常人100例。结果表明,四株单克隆抗体CL-3、CL-4、PS-2、PS-9对应抗原在大肠癌患者粪便中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癌肠道疾病组,其阳性率分别为75.4%、59.4%,72.5%和51.3%,如将三株单抗CL-3、CL-4、PS-2组合应用,则大肠癌组阳性率达86.2%,正常组为15.2%,肠炎组为16.6%,65例大肠癌中,5例早期诊断(DukesA期)患者均为阳性。本方法可能为早期诊断大肠癌提供简便省时,价廉,便于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讨胃癌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细胞核形态、DNA含量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改良Feulgen染色法及图象分析技术对58例原发进展期胃癌进行p53、PCNA、DNA含量及细胞核形态检测.结果发现,p53蛋白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无关(p>0.05),而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胃癌,癌细胞核面积大,核长径长,核周长长,PCNA表达高,DNA指数高,DNA2C细胞检出率低,DNA>5C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p53蛋白检测对判断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癌细胞核形态关系密切;p53蛋白表达阳性胃癌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是它发生浸润、转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与大肠癌转移之间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仲毅  史桂英 《肿瘤》1998,18(3):145-148
目的研究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合成引物对p53基因的有关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结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15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53基因的突变;使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染色体的倍性。结果8例有转移灶大肠癌病人中7例表现有p53基因的突变,而7例未转移大肠癌病人只显示3例有p53基因的突变。异倍体的9例病人中7例有p53基因突变,二倍体的6例病人中有3例有p53基因突变。结论大肠癌转移与p53基因突变细胞染色体异倍性三者相互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The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leakage is the mostsevere complication and the principal cause of death after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Especially, anasto-mosis above the aorta arch is accompanied by highincidence of anastomotic leakage usually with fatalprognosis. The authors improved the conventionalmethod of anastomosis by using a mediastinal pleural flapto cover and suspend the anastomotic area with excellentresult. From January 1990 to April 1995, total 210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underwent surgeryresection with this procedure. No anastomotic leakageor stricture developed. Only one patient died of exten-s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an overall mortality of0.47%. The major merit of this procedure was that themediastinal pleural flap could cover the area of anasto-mosis and sustain dragging force acting on this area,providing a better condition for the anastomosis to healand thus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anastomotic leakage.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细胞DNA损伤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对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技术的操作过程,技术原理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并应用SCGE技术研究了γ-线照射对人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γ-线照射能引起细胞DNA迁移长度增加,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Datura stramonium agglutinin (DSA) binds the asparagine-linked sugar chains commonly found in the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purified from urine of patients with invasive mole or choriocarcinoma, but not in that of normal pregnant women or patients with hydatidiform mole. With the use of an immobilized DSA column, a novel method to discriminate urinary hCGs from various trophoblastic diseases wa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