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五苓散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从1990-2010年的20余年间,文献对五苓散治疗内科疾病状况,结果显示五苓散治疗病种繁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疾患,提示五苓散所治疗病证,均有相同的病机,即“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临床运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对古方今用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也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方出《伤寒论》,是仲景为治疗太阳病蓄水证所设。《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它不仅为外感疾病提出了完整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所以《伤寒论》的法和方,不仅应用于热病,更广泛应用于杂病。五苓散方就不局限于在外感热病中应用,它也是杂病常用方剂。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发散表邪,  相似文献   

3.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型代表,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因而可采取相同的治法,这一治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下,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五苓散"异病则治"进行了溯源,以期发现五苓散的临床治疗规律,更好地运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4.
通过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对五苓散的加减运用,探讨其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及其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感悟,注重五苓散用于治疗湿停下焦的组方特点,将其化裁后用于转筋、神志异常等病,使其不仅适用于下焦病证,是对其治疗病位的扩展,将其用于湿温下利、寒湿腹胀等病,使其适用于各种水饮病证,扩大了其疾病治疗范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思想适用范围的进一步延伸,为后人加减运用经方提供思路,使之更贴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为仲景名方,书中原意用其治疗太阳表邪不解,水蓄为患之病证。后世扩大其应用范围,将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耳鼻喉的多种疾病。对于其有关治疗应用方面的综述报道较多,但时间多集中于近十年,内容多是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论述,涉及进去相关内容及用其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的论述较少。鉴于以上原因现将1980年 ̄2005年来有关五苓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各类报道分析总结如下。1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在古代有很多记载,大大超出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范畴。如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就指出它可以治…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9,(11):2299-2302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在眼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作用,应用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眼科常用于多种水肿性疾病。而在眼科疾病围手术期,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球破裂伤手术,以及视网膜激光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五苓散加味治疗,对角膜水肿、视网膜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均取得满意疗效。眼科疾病在围手术期配合中药治疗在改善预后和提高视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这种积极的尝试为眼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既提高了疗效也扩展了中医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10.
"五苓散"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水名方,经久不衰,有重要临床价值。现就五苓散条文的主要症状、病位及病机、经典验案等热点进行剖析,从而得出结论,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卒中单元模式规范治疗及管理,治疗组在卒中单元模式规范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施治。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言语外的各项神经功能缺损(意识、感觉、面瘫、上肢、下肢、步行能力)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李赛美教授自拟加味五苓散的组方思路及其临床应用经验。《伤寒论》中的五苓散(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共5味中药组成)是治疗小便不利的著名方剂。李赛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五苓散的基础上,以薏苡仁代替猪苓,并加乌药、黄芪、熟附子,即自拟加味五苓散,加强了补气健脾及温阳利水之功,用于治疗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且证属下焦虚寒、水湿内停的蓄水证患者,疗效显著。李赛美教授自拟加味五苓散的组方思路及其应用可为临床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诉且属虚寒型蓄水证者提供辨治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先师陈瑞春教授一生精研《伤寒论》,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特别善于活用仲景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陈师教诲,受益匪浅。现将陈师用五苓散治疗汗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2005年20例胃瘫患者用以五苓散加味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25%1周内治愈,75%2周内治愈,95%3周内治愈,所有病人4周内治愈。结论胃瘫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可能的发病机制采取五苓散加味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古代经验方,因其配伍结构严谨、方证清晰可寻、疗效确切可重复,在治疗现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五苓散治疗急慢性肠炎、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半夏厚朴汤治疗急慢性咳嗽、小柴胡汤治疗流感等。而且经方安全无毒,价格低廉,亟需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6.
《方剂学》将五苓散归类于祛湿剂中利水渗湿剂的子目录中,认为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将其功用归结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用以治疗膀胱蓄水证。《伤寒论》中亦将五苓散证之病机归结为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言其功用为通阳化气、利水解表。文章就五苓散方证之病机、方药组成及煎服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五苓散方证病位并非膀胱,乃定位于脾,认为其功用亦并非解表,并将其煎服法中的白饮作为主药,得出其功用为祛湿邪、通水道、生津液的新解。故此,凡津液亏损、水道不通、湿邪内蕴之诸证,皆可以此方治之,扩大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硬化腹水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脾郁滞、肝脾湿热、肝肾阴虚3型。采用疏肝健脾、行气活血、清热利湿、滋肾养肝、利水消肿方法。以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茵陈五苓散、一贯煎合二至汤加减进行论治,并配合保肝、补钾、利尿及支持疗法。通过临床50例观察,结果表明对肝肾阴虚型、肝脾湿热型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消失,腹水消除,肝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0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共14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70例,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率(HR)、血压、左心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服五苓散加减配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明显,方法简便安全,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