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古便有很多关于时间与养生关系的论述,特别是《黄帝内经》将养生与时间节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因时养生理论体系。通过把握四时、阴阳的自然节律及人体生物节律,指导养生实践,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文章对此进行了整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节律是客观事物有规律的运动的规律,人体受日、月节律的影响,而产生相应有节律的生理变化。本文探讨了天人相应的阴阳节律,以及与疾病发生、变化和养生防病的关系,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祖国医学的时间生物学理论之重要。  相似文献   

3.
《内经》时间防治学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时间防治学思想:即法时养生防病,法运气节律而治,法四时阴阳而治,法昼夜节律而治。  相似文献   

4.
自从《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点以后,祖国医学就强调人体阳气的运行及盛衰与日相应,而阴血的运行和盛衰则与月相应,从而认识到人体的生理节律与宇宙环境节律的相关性。因而产生了中医的时间医学基础。在这基础上历代医家无论在养生、病因、治疗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病因学和治疗学则充分体现了时间医学的内容,现就其《金匮要略》中有关时间医学思想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养生主要从神养、行养、食养等方面着手。神养是养生诸法之首,包括德之养、情之养和趣之养三个方面,其中德之养居于核心地位;行养关注衣着、居室、睡眠、沐浴和房事等,尤其注重时间节律;食养时需注意饮食卫生、时间和量、营养构成、宜忌等,强调顺应体质和四时进行调养。  相似文献   

6.
收集近年来关于研究上消化道出血与时间关系的主要文献资料,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性,从日节律、月节律、节气节律、季节节律、年节律讨论了时间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并对上消化道出血时间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时间节律与临床护理胡转红时间护理学就是根据机体的生理节律、病理节律及药理节律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用药、治疗等方面的护理。1生理节律与护理生理节律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一切生物体的生理活动都按照特定的时间表发生节律性变化。研究证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以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时间节律是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建立起的规律周期,是人类生物钟的重要机制,影响各类疾病。冠心病发病时间节律明显,时间节律振荡机制通过血压、褪黑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时间节律蛋白等来调控冠心病的发展。子午流注理论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时辰经脉气血盛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开阖。子午流注理论干预冠心病发生与现代医学中的时间节律机制有着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以子午流注为切入点探究冠心病的时间节律机制,并从子午流注角度综述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自然界四时的阴阳五行更替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而人与自然同为一个整体,人当与自然相适应顺应自然运动规律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内经》医学物候学思想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观角度出发,从五运三气的物候与病候,六气司天在泉的物候与病候两方面,归纳总结了《内经》尤其是运气七篇中的医学物候学思想,认为人体脏腑生理病理有着与物候现象一致的生物体特性,病候表现与物候表现同步,物候与病候均受五运六气周期气候变化节律的影响。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对于研究生命节律,总结发病规律,指导临床养生防病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是将文化和进化论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可为《黄帝内经》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引入信息复制模式。译者应根据模因的类型,相应地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增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专有项的等值等效翻译,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治病的法书,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本文试从内经的视角,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临床典型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中医学科治疗进食障碍提供一点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水肿的产生,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自己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近现代名中医治疗水肿的经验,对中医经典中水肿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自己的体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依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辨证的论述,分析其辨证思路。《黄帝内经》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内容,主要涉及五运六气、脏腑传变、经络、内外因、气血、阴阳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辨证思路是其创新点,将肠腹疾患与自身气血阴阳经络以及五运六气、外邪、虫疾等外在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通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肛肠疾病的辨证思路解析,为临床诊疗肛肠疾病提供较为全面的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周易》存在明显的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但比《周易》更早的《归藏易》和《连山易》皆不主扶阳。《归藏易》是黄帝易,重阴、重地道,与《周易》崇阳、重天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黄老道家主张致虚守静、清净无为、谦退守柔的思想,正与《归藏易》的精神相符。《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源自《归藏易》,渊源于黄老道家,故《内经》中亦无明显的扶阳倾向。扶阳派学者所称引的《内经》扶阳思想相关条文,实无明显扶阳倾向。  相似文献   

16.
先天四太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4个阶段。人禀天地而生,《内经》又为我们解释了生命出生后应该遵循的各种规律。故文章从先天四太与《内经》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产生与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口苦病机相关论述,以冀为口苦的中医研究和治疗开拓思路。[方法]运用分析、对比、总结等方法,系统回顾《黄帝内经》《伤寒论》《素问玄机原病式》《景岳全书》等医著中口苦病机相关论述,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总结出口苦病机,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黄帝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中认为的口苦病机都与肝胆邪溢有关,只是在病因角度有所不同,《内经》偏向于情志失畅而《伤寒论》偏向于外邪侵袭,《景岳全书》则强调心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阴血虚证影响肝胆气机,导致“肝胆邪溢”而口苦。《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心热则口苦”的说法虽然影响广泛,但其论证过程似有瑕疵。所举医案中张光霁教授亦用清利肝胆法治疗口苦,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针对口苦病机,历代医家虽然众说纷纭,但口苦病位在肝胆、病机关键为“肝胆邪溢”是其大体共识,疏肝利胆法应当贯穿治疗口苦症的始终。整理、分析、总结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口苦病机相关论述,可为口苦的中医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