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康复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非常重要,是术后膝关节功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措施。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觉训练及行走步态训练这四种运动疗法是使关节功能提高最重要的内容。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包括各种肌力训练增加膝关节周围肌力;主、被动关节活动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平衡性;行走步态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等。  相似文献   

2.
对于膝关节内骨折、软组织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以往我们只注重关节活动度练习,忽略肌力及周围软组织弹性恢复、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及步态练习.虽然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但行走时常出现腿软、膝关节周围疼痛.近年,收治1例股骨远端血管瘤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行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平衡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关节平衡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行本体感觉训练可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刘红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24-62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8例,36膝手术当天开始正确的患肢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CPM训练、肌力训练,逐渐增加负重、平衡、步行等训练。结果术后14d平均HSS评分75分,平均膝关节主动屈曲度92°.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粘连,最大限度地改善假体膝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局部疼痛,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方法在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珐: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科处理加康复锻炼组,35例)和观察组(综合治疗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的步态参数、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周与8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步态参数、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也均分剐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在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各个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 TKA)后进行康复活动,在于防止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减少畸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法 制订TKA术后的康复常规,试用于24 例TKA术后病人(35膝)。结果 术后20 d,病人安静及行走时疼痛、行走距离、转移能力、肌力及屈曲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拐杖的使用率及内外翻畸形较术前明显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关节的稳定性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且有显著性差异;使用楼梯能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 TKA术后患者出院后须继续进行正确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病人围手术期系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人80例115膝,在围手术期实施系统的康复锻炼,包括逐步进行的肌力、关节活动度、步态等训练.结果 随访36~48个月,按照HSS膝关节评分,优105膝,良8膝,优良率为98.3%.结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康复锻炼有助于达到手术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总结18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同期重建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术后康复护理重点:控制疼痛、出血和水肿;可调式膝关节支具保持膝关节相对固定;早期床旁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术肢负荷递增训练;本体感受功能和肌肉灵活性训练。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50例60膝,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后即开始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使用CPM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平均HSS评分86.9分,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8.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可减轻粘连,缓解局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并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唐侠 《实用全科医学》2014,(8):1331-1332,134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6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32例,术前制定规范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从麻醉恢复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0—2d;第二阶段:3~10d;第三阶段:10—14d,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及步态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采用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自身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将术后2周、6周、12周的患肢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活动度、HSS评分及WOMAC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2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经过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仅3例出现膝关节轻微屈曲畸形(10°~20°),其余膝关节屈膝95°~115°,伸膝0°~5°,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活动接近无痛,生活完全自理。术后6个月复查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27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的关键,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自行肌力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测试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肌力训练能更加有效的提升治愈率,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左侧膝关节)分为电针组、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每组各36例。1个疗程为6次,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治疗后对LKSS总评分、膝关节伸肌、屈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功量(total work,TW)要优于电针组(P0.01),电针结合等速肌力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结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能有效减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韩晶  徐海 《新疆医学》2013,43(3):25-27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14倒,女性28例,平均年龄64.80±6.78岁,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等综合康复训练。随访6周,接HSS(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Rating Scale)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膝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无痛性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5例患者(90膝)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46膝)和观察组28例(44膝)。对照组患者术后均不接受镇痛处理,并按照常规模式展开关节功能训练,持续2~3周;观察组则在上述基础上接受镇痛护理。术后对2组患者无痛性恢复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评分标准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HSS)。结果对照组5例行走正常,观察组16例行走正常;对照组3例关节稳定性正常,观察组51例关节稳定性正常;对照组4例肌力优,观察组28例肌力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疼痛程度更低、关节稳定性、活动度、患肢肌力以及行走功能均明显更优(P〈0.05)。结论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实施早期无痛康复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有利于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顺利恢复,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膝周疼痛、关节功能下降为临床特征的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理复杂,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灸作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一种特色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大量研究证实,针灸疗法干预膝骨关节炎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刺激;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平衡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增强膝周肌力,促使应力平衡;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骨内压;调节疼痛介质水平,发挥镇痛功效等作用,从而能够明显减轻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阅览近几年关于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文献,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总结,做一综述,以期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对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予以温针灸、中药熏洗、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采用关节活动度、疼痛分值和徒手肌力检查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综合康复能明显改善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尤其对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与单纯康复训练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康复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孙瑜 《当代医学》2010,16(36):68-68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在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73例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关节松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肌力训练,治疗6周后采用膝关节功能评价表评估对比。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6.1%,明显优于对照组优良率48.6%。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32,P〈0.05)。结论肌力训练对于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作用明显,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结合Pro-kin平衡系统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68例行ACL重建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双盲法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Pro-kin平衡系统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屈曲及伸展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伸肌峰力矩(EPT)、屈肌峰力矩(FPT)、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H/Q)]、膝关节功能[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恐动症Tampa评分(TSK)]评估及下肢平衡功能[人体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稳定极限面积(COPA)和膝关节反应时间]评估。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屈曲及伸展关节活动度、EPT、FPT、H/Q、FAC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TSK评分、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COPA、膝关节反应时间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