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皮肤色痣和黑素瘤 色痣,是由色素细胞错构并聚集所形成的赘生物或色斑。为先天性畸形而非肿瘤。它可以终生稳定,亦可缓慢增生,亦可发生退化,亦可恶变为恶性肿瘤,为此一般将其列入肿瘤范围。色痣因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有色痣、雀斑、胎斑、幼年斑、蓝痣5种。  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简称药流)后发生恶性滋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年7月至2001年12月米非司酮药流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1例,绒癌3例。自米非司酮流产至恶变的潜伏期较短,仅4-6个月,4例药流时未证实为葡萄胎,流产后均有不规则阴道出血。2例并发子宫穿孔,经手术病理证实分别为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尿HCG持续阳性,血β-HCG值异常增高,B超检查2例有宫旁低回声包块,1例子宫角部蜂巢状低回声区;X线胸片1例有肺转移。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可发生滋养细胞肿瘤,药物流产前应常规B超检查删除葡萄胎及异位妊娠;流产后如阴道异常出血等特殊情况,应动态行血清β-HCG测定及影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丁长锐  徐羽龙  张昕  李恒进 《新医学》2009,40(9):599-601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化分析。结果:23例中,4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其余19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皮肤转移。临床表现为结节性损害19例、炎症性损害3例和硬皮病样损害1例。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肺癌和乳腺癌多见,17例患者行手术、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治疗。发现皮肤转移至患者死亡时间3-2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未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结论: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预后差,对发现皮肤结节的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为皮肤转移,宜及时活检明确诊断,尽早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神经纤维瘤病,又名VonReacklinghausen病,为少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有皮肤牛奶咖啡色斑、周围神经或/和颅神经的多发性神经瘤及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等。神经纤维瘤亦可发生于纵隔、腹膜后等身体各个部位。肿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极少有恶变。我们介绍的两例患者均有家族史,全身皮肤布满纤维瘤及色斑,以躯干部为主,无何不适主诉,常规腹部B超显示:腹膜后大血管周围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实性肿物(图1),最大的5.0cm×4.5cm×4.5cm,最小的1.2cm×1.3cm×1.0cm,肿物外形规则,轮廓清晰,多切面观呈球状感,内部多为强回声细密光点,分布均…  相似文献   

5.
曾颖  赵惠英 《全科护理》2016,(10):1076-1078
正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NF)是周围神经的一种良性肿瘤,由神经鞘细胞及成纤维细胞2种主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病变特点为全身大面积皮肤牛奶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样皮肤肿瘤及神经纤维瘤[1]。神经纤维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前者罕见,神经纤维瘤是不易恶变的良性肿瘤,一般可行保守观察,但如果肿瘤过大,妨碍身体活动、影响容貌、有明显压迫症状,或生长迅速并有剧痛,甚至怀疑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膀胱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膀胱移行细胞癌40例,鳞癌2例,膀胱根治性切除38例,其中回肠或结肠原位膀胱手术284f4,回肠皮肤造口手术6例,输尿管皮肤造口4例,膀胱部分切除4例。常规盆腔淋巴结清扫,得到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计算淋巴结密度。结果移行细胞癌40例,其中Ⅰ级5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T112例,T221例,T36例,T45例。全部病例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7.7个。淋巴结阳性8例,占19、1%(8/42),平均清扫淋巴结8.5个,阳性淋巴结平均1.5个,淋巴结密度为17.6%。共随访3~36个月,2例死于远处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复发,其余存活。结论膀胱肿瘤全切或部分切除应行常规的盆腔淋巴结清扫,盆腔淋巴结清扫对肿瘤的分期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皮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虹  冯瑞娥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5):291-292,i011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皮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对1例皮肤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析。结果 皮肤PNET:多发生于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内,由小圆细胞呈片状、巢状排列,核深染,有小核仁,胞质淡染或透明,核分裂象和坏死易见,可见假血管样腔隙及菊形团。CD99强( ),有一个以上神经标志物表达。结论 皮肤PNET属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临床上易与良性肿瘤混淆,组织形态与皮肤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相似,需经免疫组化,甚至电镜及基因检测方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末端标记法检测调亡细胞,以Ki-67及bcl-2、P53免疫组化法,对105例外科切除皮肤肿瘤标本进行观察,并计算其凋亡指数及增殖指数,分析其与不同类型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鳞癌与Meck-el氏癌)的关系。皮肤肿瘤中凋亡细胞与增殖细胞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纯肾囊肿恶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单纯肾囊肿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4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肾囊肿(Bosniak Ⅰ),超声或CT提示单纯肾囊肿病变,随访5~9年后囊肿体积增大2例,无变化1例,体积缩小1例,超声提示囊内结节或分隔,CT提示囊肿内可强化结节或分隔.结果 4例均行手术治疗,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Ⅰ~Ⅱ级1例,Ⅰ级2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分期均为T1.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单纯肾囊肿有恶变可能,对于有特性变化的囊肿,无论其体积是否改变,尤其单纯囊肿中出现可强化结节或可强化分隔达BosniakⅢ甚至BosniakⅣ时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简称药流)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5年7月至2001年12月米非司酮药流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1例、绒癌3例.自米非司酮流产至恶变的潜伏期较短,仅4~6个月,4例药流时未证实为葡萄胎,流产后均有不规则阴道出血.2例并发子宫穿孔,经手术病理证实分别为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尿HCG持续阳性,血β-HCG值异常增高,B超检查2例有宫旁低回声包块、1例子宫角部蜂巢状低回声区;X线胸片1例有肺转移.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可发生滋养细胞肿瘤,药物流产前应常规B超检查删除葡萄胎及异位妊娠;流产后如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特殊情况,应动态行血清β-HCG测定及影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类少见的良性肿瘤,少部分病例可以发生恶变。迄今为止,有关该病恶变的临床报道甚少。本文旨在总结分析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恶变病例占我院同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22.6%(7/31)。7例肿瘤恶变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年龄45~70岁;男女比例为2:5;2例接受了鼻内镜肿瘤切除术,2例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1例面中部掀翻术,1例上颌骨次全切除术,1例颅面联合手术,其中手术后给予辅助放射治疗3例;除1例失随访,2例死亡肿瘤复发外,余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至今。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0%。【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患者应采取积极彻底的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2.
朱代华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0):657-657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又称vonrecklinghausen(VRNF),是一种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1],国内文献仅有少数报道[2,3]。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其诊断和治疗。1病历摘要患者女,25岁。因右下腹疼痛4天,加重伴恶心呕吐2天住院。既往因“急性肠梗阻行手术,幼年皮肤即起咖啡色斑及柔软肿块多处,逐渐增多增大。患者女儿及姐姐均有皮肤咖啡色斑。查体: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圆形、卵圆形或形状不规则谈褐色及棕褐色斑块,躯干四肢散在百余个黄豆至核桃大小正常肤色或暗红色质地柔软肿块…  相似文献   

13.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血管形态学改变进行了观察及分型,对其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进行了测定,定量测量血β-HCG水平监测化疗反应,23例葡萄股清宫术后恢复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①滋养细胞肿瘤血流图分为三型:弥漫型、血窦型、及实质型;②11例获病理诊断,包括1例弥漫型及5例血窦型结果为恶性葡萄胎,4例实质型,3例为绒毛膜癌,1例为化疗后变性坏死物;③不同类型血流阁与血β-HCG、子宫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对化疗的反应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 (简称药流 )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 1995年 7月至 2 0 0 1年 12月米非司酮药流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包括侵蚀性葡萄胎 1例、绒癌 3例。自米非司酮流产至恶变的潜伏期较短 ,仅 4~ 6个月 ,4例药流时未证实为葡萄胎 ,流产后均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2例并发子宫穿孔 ,经手术病理证实分别为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 ;尿HCG持续阳性 ,血 β HCG值异常增高 ,B超检查 2例有宫旁低回声包块、1例子宫角部蜂巢状低回声区 ;X线胸片 1例有肺转移。结论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可发生滋养细胞肿瘤 ,药物流产前应常规B超检查删除葡萄胎及异位妊娠 ;流产后如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等特殊情况 ,应动态行血清 β HCG测定及影像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技术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子宫血流情况进行初步观察 ,并与葡萄胎、不全流产、早孕及正常非妊娠子宫血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该技术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实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组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 2 2例 ,其中恶性葡萄胎 14例 ,绒癌 8例 ,年龄 2 0~ 40岁 ,均经临床及病理证实。对照组 :葡萄胎清宫术后随诊一年以上排除恶变者 2 4例 ,年龄 2 2~ 48岁 ;流产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最终确诊为不全流产者 2 1例 ,年龄2 5~ 3 8岁 ;正常早孕妇女 2 0例 ,年龄 2 3~ 42岁 ;…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外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诊断与鉴别诊断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4例消化道外BSCC做常规石蜡切片,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例中男性1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分别为26、58,66和70岁.4例肿瘤分别位于右下鼻道和右上颌窦腔、腭部正中硬软腭交界处、右上臂皮肤及头顶部皮肤.结论 BSCC常呈浸润性生长,肿瘤表面多有溃疡形成,镜下瘤细胞小,呈基底细胞样,排列成实性巢状及条索状,在瘤细胞巢周围的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在中央可见特征性的粉刺样坏死.2例BSCC中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及角化.免疫组化瘤细胞上皮及肌上皮标记阳性.BSCC须与多种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面部基底细胞癌中CD44、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卓明英  张丽娥  吴茜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12-414,I109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癌 (BCC)CD4 4及PCN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4 0例BCC中CD4 4s、CD4 4V6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 4 0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s染色均 (- ) ,肿瘤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39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V6染色均 (- ) ,1例弱 ( ) ,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4 0例BCC瘤细胞核PCNA染色均 ( ) ,其中 18例强 ( ) ,2 2例弱 ( ) ;2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核染色强 ( ) ,6例弱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 4 ,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 ,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 ,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 ,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赵华  刘丹  王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31-1131
目的:探讨应用IPL强脉冲光波治疗雀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IPL强脉冲光波治疗仪采用560nm、640nm波长2个脉冲或三个脉冲治疗一个疗程。治疗雀斑280例患者。根据患者皮肤颜色、色斑大小、色斑深浅、色斑部位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进行操作一疗程为四次,间隔21d为一次。结果:280例患者中,268例患者经1~4次治疗后痊愈占患者95%满意,5%的患者良好,1%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1%出现暂性色素脱失。结论:IPL激光治疗雀斑疗效显效、副作用轻。  相似文献   

19.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恶性肿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40例,其中基底细胞上皮瘤27例,鳞状细胞癌6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隆突性皮纤维肉瘤2例,角化棘皮瘤恶变及皮脂腺癌各1例,均行手术广泛切除肿瘤,手术软组织缺损应用局部皮瓣移植修复。结果40例均I期修复,局部皮瓣全部存活,术区外形和功能满意;术后随访24个月,鳞状细胞癌局部复发1例,鳞状细胞癌及黑色素瘤各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黑色素瘤发生肺转移,余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手术广泛切除是治疗面部皮肤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局部皮瓣可修复手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说的痣,是医学上黑素细胞痣的简称,也称色素痣、细胞痣、痣细胞痣,属于皮肤的肿瘤。既然是一种肿瘤,那就有良恶性之分,而部分情况下良性的痣也有恶变的风险,千万不可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