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导致哮喘发作和使哮喘加重,现就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儿童哮喘患儿48例分析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肺炎患儿支原体感染检出率,明确感染原因,给予有效处理。方法:采取患儿静脉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肺炎支原体Ig M抗体。结果:肺炎患儿支原体感染1岁以上年龄段检出率较高。结论:检测出支原体Ig M抗体,给予患儿有效抗生素,可缩短患儿的病程。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比较常见,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也可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本文对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来住院患儿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支原体感染(MP)的关系,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儿经过血清学检测均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确诊后应用阿奇霉素,用药后48h内喘息发作得到控制。结论支原体感染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之一,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清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确诊后及时给予大环内脂类药物,尽早控制感染,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感染的状况及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采集患儿静脉血、血清做倍比稀释,用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诊断试剂盒SERODIA-MYCOⅡ做颗粒凝集实验。结果在515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共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病例2831例,阳性率为54.9%,男、女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9.6%和63.3%,男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岁以内患儿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门诊与住院患儿阳性率分别为65.5%和43.2%。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儿童,女童感染机会高于男童,门诊患儿阳性率高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可作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6.
冯梅  蒋喜凤 《中外医疗》2013,32(17):80-8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双重感染临床特点,提高对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双重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诊断的83例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双重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双重感染患儿热峰高、热程长,咳嗽剧烈,婴幼儿易伴喘息。83例患儿中49例患儿出现肺外表现,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16例,血液系统损害15例,消化系统损害11例,皮肤系统损害3例,神经系统损害3例,泌尿系统损害1例。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治疗,除1例以肝功能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患儿治疗3d自动出院外,其余患儿疗效显著。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混合感染时表现复杂多样,可致多脏器损伤的肺外合并症表现,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成为儿科临床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我们对近4年来收治的17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血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178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方法:分析23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3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中,54例有肺外表现,发生率为22.7%,主要有支原体脑炎、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心肌损害、皮肤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9.
郭艳萍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8-19
目的研究分析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伴有消化道系统症状的患儿占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10.2%,其中又有14.7%患儿为以消化道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3岁以下患儿消化道症状多伴有腹泻或是腹泻伴呕吐,而3岁以上患儿的消化道多为纳差或是纳差伴呕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占比例较高,治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抗体特异性检测,及早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哮喘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岫岩县中心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患儿设置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收治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30例设置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极易出现发热症状,同时发热的情况更加严重。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咳嗽喘息等症状的发作时间更长更加严重,在肺部影像学表现上主要是肺内气肿、肺段大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小儿哮喘和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性小儿哮喘有着较大差异,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效果观察.方法:此次依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分组为: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用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患儿各项实验数据作详细记录并对比分析,探讨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效果观察.结果:观察组(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模式干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选择个性化护理辅助治疗,可充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导致过敏性哮喘发作和气道高反应状态。我们采用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和总LgE,探讨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将哮喘门诊和住院患儿符合哮喘诊断标准病例选为A组,其中男5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6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3%)明显小于对照组(20.0%),护理满意度(96.7%)明显大于对照组(80.0%),且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混合感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辉  张春丽  刘喜 《医学综述》2013,19(13):2456-2458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患儿混合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组成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0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痰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及胸片检测,对于有支气管镜检查指征的患儿同时做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对肺泡灌洗液做培养。结果在30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中有156例患儿混合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52.67%),其中混合肺炎衣原体感染者80例,占51.28%(80/156),混合病毒感染者46例,占29.49%(46/156),混合细菌感染者30例,占19.23%(30/156),年幼患儿(≤3岁)以混合病毒感染为主,年长患儿(>3岁)以混合肺炎衣原体感染为主。与肺炎支原体肺炎非混合感染组比较,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组的热程显著长于肺炎支原体非混合感染组,且发生胸腔积液的概率也显著增加(P<0.05)。影像学方面,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组较肺炎支原体肺炎非混合感染组更容易出现大片状阴影(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患儿混合感染较为常见,混合感染率占半数以上,肺炎衣原体混合感染率最高,其次为病毒混合感染率,细菌混合感染率最低。年幼儿童以病毒混合感染为主,而年长儿童则以肺炎衣原体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探讨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哮喘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来我院接受正常体检的儿童5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检测,观察对比两组儿童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在观察组54例患儿中,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有29例,感染率为53.70%;在对照组54例儿童中,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有3例,感染率仅为5.56%。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54例患儿中,29例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的血清IgE值为(296±73.54)KIU/L,25例未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的血清IgE值为(121.63±59.78)KIU/L。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的血清IgE值明显高于未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的血清IgE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若对哮喘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后,其疗效不佳,则应考虑其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山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个性化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0例。常规护理组按照一般护理程序行常规基础护理,个性化护理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行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个性化护理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可全面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促使患儿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18.
宋勇  于金艳 《中外医疗》2016,(21):26-28
目的:探讨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抽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12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快速血清学检验,观察组采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对比两组患儿的阳性检测结果和不同年龄患儿的血清学检验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87.3%,对照组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61.9%,观察组患儿的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岁患儿的血清检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快速培养检验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的敏感性高,阳性率高,可作为支原体感染检验的首选方法,可作为可靠的诊断依据提供给临床。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感染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支原体(MP)是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引起多系统疾病,危害严重。今将1999年10月~2000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4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全部来自我院住院患儿,均符合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均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MP-PCR)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的确诊病例。41例病儿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10个月~12岁。1.2 临床表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22例。病程中表现为干咳38例,占92.7%,多为刺激性干咳;发热3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10年2 09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分析其发病年龄、发病季节、肺外并发症、治疗方案和转归情况。结果近10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呈现动态改变,年龄集中在35岁,夏秋季节多发,容易并发各种肺外并发症。积极采用各种治疗方案预后良好。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复杂多变,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