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州郊区登革热媒介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1999年夏秋季福州郊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白纹伊蚊是当地传播媒介,为迅速控制疫情,在流行区实施以灭蚊为主的防制措施,方法:开展以健康教育,环境治理,清除无用积水和减少媒介滋生环境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使用高效氟 氰菊酯和强力克敌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20mg/m2实行滞留喷洒和空间喷洒灭蚊,灭蚊前,后调查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刺叮率评价效果,结果:灭蚊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56.5,容器指数54.5,布雷图指数175.5;灭蚊后分别下降为2.4,11.5和4.0,下降率分别为95.8%,78.9%和97.8%,刺叮率从灭蚊前平均42.3只/人工小时下降为零,从10月12日后未再发现新病例,结果:防制制度得当有效,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显著下降,登革热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防制登革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本文从对染疫人、染疫嫌疑人的管理;必要的卫生处理;口岸卫生监督;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论述了防制登革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与口岸蚊虫防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于1779年被发现,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登革热行区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建议在国境口岸从法规防制,教育防制,环境防制,生物防制,物理防制等多种角度对媒介蚊虫实施综合防制,以防止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4.
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感染者,其中50万人因患登革热需住院治疗,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DV影响更为严重[1].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莆田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莆田市2005~2019年登革热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莆田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6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19例(20.91%),本土病例450例(79.09%).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地为柬埔寨(2...  相似文献   

6.
1995年广州市白云区登革热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市白云区1995年9月11日到10月20日,发生一起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并在位于松洲街辖内的华侨糖厂出现爆发点。我们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后,短期内扑灭了疫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天河区登革热流行现况及防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DF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广东省是我国登革热流行的严重地区,研究该地区该病相关流行因素,为有效控制流行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我们进行了流行现况及控制措施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广西登革热流行概况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年6~11月在广西沿海合浦、钦州两县由登革Ⅲ型病毒引起首次登革热流行,疫点发病率分别为44.21%、57.41%。1986年9~11月在北海市发生第二次流行,流行株为登革Ⅱ型病毒,疫点发病率为12.60%,1987年7月在内陆地区玉林市报告1例Ⅱ型病毒感染的病例,1988年至今未见有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结果:各年龄组普遍易感;两次流行与海南疫情关系密切;传播媒介,合浦县为埃及伊蚊,钦州县、北海市为白纹伊蚊;实施化学方法和清除伊蚊孳生地的灭蚊后,经1~2个潜伏期即可终止流行。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建国以来中山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和分析该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中山市登革热流行年的发病率在(2.08/10万~59.91/10万)之间,总病死率为0.08%。病例全部集中在8~11月份;多发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性别和各年龄组间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也无明显职业差异。流行间隔期越来越短,流行持续时间逐趋缩短,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较轻,致首例(批)病例多误诊或漏诊;发病早期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对临床诊断有意义,皮疹对诊断的意义有待探讨。结论 新世纪中山市面临着登革热流行渐趋频繁的严峻形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预防控制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登革热流行及防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登革热流行的简史、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治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与白纹伊蚊及其防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蚊子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在我国有4种 ,即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和丙类传染病中的淋巴丝虫病。本文仅介绍登革热与白纹伊蚊及其防制。1 登革热1.1 定义与病原体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所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有 4型 ,即登革热 1、2、3、4型病毒 ,我国已全部发现。当人体感染其中的一型 ,则产生抗体 ,人体对该型病毒有免疫作用 ,但对其它三型病毒则无保护性免疫作用 ,所以人体感染一型病毒发病后 ,还会再感染其它型病毒并发病。1.2 流行史 我国 1945年在汉口、南昌 ,1978年…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近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将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及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蚊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媒介。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白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在32℃时,伊蚊吸血后10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其传染期最长可达174天。登革病毒主要在伊蚊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因此伊蚊不但是生物性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登革热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登革热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方法 对澳门镜湖医院2001年8-12月989例登革热抗体阳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澳门地区登革热报告发病率为325.98/10万,居民普遍易感,经PCR方法检测是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结论 早期发现病例,切断蚊媒传播途径,全社会参与,可避免流行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广东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孳生容器类型及其防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广东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慈生容器类型,进一步做好对登革热病的防制。方法:按系统承机调查法,以抽样流行过登革热的4个地区为调查对象,针对不同慈生容器类型,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处理慈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白纹伊蚊阳性慈生容器除山区外,均以废瓶罐和花卉型积水容器为最普遍。其容器类型分布,城区以花卉型为主,农村以废瓶制度型为主,山区以特殊容器(腌菜缸周围边积水)型炎主,乡镇兼有花卉和废瓶罐  相似文献   

16.
刘英  朱鑫 《现代保健》2014,(7):95-96
目的:分析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网络报告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市7年共报告狂犬病35例,年平均发病率0.0772/10万。患者年龄3-75岁,夏季发病率较高。狂犬病患者Ⅲ级暴露者30例,占85.71%;在35例患者中,有28例没有进行任何医疗预防处置,占74%;只有4例(11.42%)进行伤口清洗;只有3例(8.82%)患者在暴露后接种了狂犬疫苗。所有患者均未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犬及宠物狂犬病免疫率,提高狂犬病暴露人群伤口规范化处理及狂犬疫苗、狂免蛋白注射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宜昌市1997-2013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趋势,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13年细菌性痢疾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城区发病大多高于郊区(χ2=1 013.557,P=0.000);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9-10月为发病高峰,构成比为27.61%;男女性别比为1.41∶1。男性高于女性(χ2=7.900,P=0.005);0-4岁、5-9岁、10-14岁年龄组发病较多;不同职业群体中发病较多的为散居儿童、农民、学生。结论虽然全市细菌性痢疾呈下降趋势,但菌痢发病居于全市传染病的前6位,仍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综合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90年代初 ,广州市发生两次登革热局部流行 ,每次流行范围局限 ,发病率低。 1995年 ,广州市发生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 ,疫情波及 7区 1县级市 ,病例数达 550 5例 ,发病率创历史新高。1 发病概况90年代中期第 1次局部发病发生于 1994年 9月 ,于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了一起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 ,罹患率为 12 .3% (13/ 10 6 )。经疫情紧急处理 ,未引起大院外流行。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 2株Ⅰ型登革病毒〔1〕。第 2次流行起于 1995年 4月 ,从首例确诊至 8月中旬 ,市区仅确诊 4例 ;8月底在番禺沙湾镇发现暴发疫情 ,因疫情报告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义乌市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密度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义乌市的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义乌市近6年共报告194例病例,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发生在9月和10月,主要集中在义亭镇和佛堂镇,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农民发病数稍多。布雷图指数(BI)2007年最高为28.00,其次是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为24.00和16.40,2010年为5.47,明显下降。结论义乌市居民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蚊虫密度较高,具备登革热暴发的潜在条件,必须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