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NF-α和IL-1β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脑组织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产生[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aspase-9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死亡情况,再灌注6 h、12 h、24 h后缺血皮层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aspase-9蛋白表达在各手术组明显升高,并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Caspase-9表达逐渐升高,于再灌注24 h到达最高(P<0.01).结论 Caspase-9蛋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在不同月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脑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I/R模型,阻断血流2h后再灌注4h。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月龄段大鼠局灶性脑I/R后血浆ADM。结果 正常大鼠脑内即有ADM表达,假手术后ADM表达略有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脑I/R后ADM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大鼠脑I/R后缺血侧及缺血对侧ADM免疫阳性细胞均增多,但以缺血侧区域增多最为明显(P〈0.05)。老龄大鼠脑I/R后ADM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青年大鼠(P〈0.05)。结论 脑I/R后ADM表达增强,ADM表达增强与血管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区皮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SD雄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溶剂组和黄体酮组各24只.应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缺血区皮层NGF和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测定. 结果 在缺血区皮层,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再灌注组NGF和BDNF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达高峰,再灌注24 h后,回复到假手术组水平;缺血2h再灌注12 h后,黄体酮组NGF和BDNF mRNA及蛋白表达达高峰,再灌注24 h后,表达仍高(P<0.05). 结论 黄体酮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和BDNF的mRNA表达上调,促进脑内NGF和BDNF蛋白的合成,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a(TNF—a)、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表达及特点,阐明TNF-a、SOCS-3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3h再灌注3h、6h、12h、24h、48h、72h、7d组,6只/组。运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a含量及用RT—PCR法测定SOCS-3的含量。结果TNF-a含量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纽脑组织TNF—a含量在6h明显增加,12h达到高峰,随后各时间点表达开始下降。在缺血半暗带区,TNF—a含量变化与中心区相同,但含量较低。SOCS-3mRNA含量变化: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中心区SOCS-3表达在6h开始有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再灌注24h时达到高峰,随后备时间点表达相对稳定,至再灌注7d时仍过分表达。在缺血半暗带区,SOCS~3mRNA变化与中心区相同,但含量较低。结论TNF—α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诱导SOCS-3基因的产生和表达。而SOCS-3基因是一个脑缺血后上调基因,它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全过程,可能起到了内源性神经保护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60只SD大鼠,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栓塞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缺血30 min后再灌注3、6、12、24 h和3、7、14、28 d,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造模后各时间点每组3只大鼠,对假手术组6只大鼠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其余操作与模型组相同。对两组大鼠进行新鲜取材及用4%多聚甲醛灌注取材,每组3只。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室管膜下区(SVZ)和皮质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脑梗死侧皮质β-catenin表达与假手术组(0.82±0.01)相比,β-catenin表达从缺血-再灌注后3 h开始升高,12 h时下降至最低点(0.55±0.03),随后表达上升,在24 h时达到高峰(1.28±0.07),之后7 d内维持较高水平,但14 d后下降,直至28 d时(0.88±0.02)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梗死侧SVZβ-catenin的表达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至28 d时,β-catenin阳性细胞光密度值均高于假手术组(86 581±321),其中在7 d时达到高峰(581 578±29 016),随后下降。以上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和SVZ区的β-catenin表达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提示可能激活了β-catenin参与的调节神经发生的信号通路。而造模后12 h皮质β-catenin蛋白表达的降低,可能是由于缺血急性期多条信号通路发生了负反馈调节所致。  相似文献   

7.
牛磺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44只,分为假手术组(4只),对照组(20只)牛磺酸组(20只)。应用Bederson评分方法对大鼠脑缺血6、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量脑血流变化。HE染色检测神经元核周体。结果牛磺酸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减小,神经功能改善;牛磺酸组缺血24 h后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血流供应改善;假手术组脑组织未出现神经元坏死的特征,牛磺酸组神经元核周体损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牛磺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大脑皮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2,ERK2)的表达.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局灶性脑I/R模型,8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12 h组、假手术对照24 h组、假手术对照72 h组,每组各10只;I/R后12 h、24 h和72 h实验组,每组各15只.运用RT-PCR法检测大脑皮质ERK2的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各组与正常组之间ERK2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R 12 h、24 h、72 h与相应时间的假手术组之间ERK2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R 12 h组与72 h组之间ERK2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R 12 h与24 h,I/R 24 h与72 h组间ERK2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损伤后在大脑皮质ERK2表达增强,ERK2表达12 h始增加,24 h达高峰,72 h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 h及l、3、7d共6个时间点GDN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缺血半暗带GDN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达高峰,12 h表达开始减弱(P<0.05或P<0.01),3-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GDNF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的表达特点,研究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2小时,再灌注3小时~120小时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GDNF、iNOS表达特点。结果再灌注12小时组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24小时梗死形成。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未检测到GDNF的表达。再灌注3小时~120小时,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GDNF阳性的细胞数在3小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各组与再灌注3小时组比较P〈0.01。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3小时组无iNOS阳性的细胞。再灌注12小时~120小时,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脑组织iNOS阳性细胞在再灌注12小时开始表达,再灌注24小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再灌注12小时~120小时各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3小时组比较P〈0.01。再灌注各组与24小时组比较P〈0.01。GDNF与iNOS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rs=--0.200,P=0.704提示GDNF、iNOS二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脑缺血后再灌注,变性的神经元不表达GDNF,缺血周边区和非缺血区神经元GDNF表达明显增强,提示GDNF有促进神经元存活作用。缺血再灌注时SGZ区的细胞表达GDNF,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可能表达GDNF。iNOS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2小时开始表达,24小时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其细胞定位以小胶质细胞为主。iNOS与脑缺血再灌注后期神经元损伤有明显关联。GDNF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抑制iNOS的表达无关,可能与抑制nNOS的活性有关。为临床早期使用GDNF和iNOS抑制剂减少脑损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及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拴法制做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每日尾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或丹红注射液(100mg/kg),观察给药7d后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术后7d时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均小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脑含水量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加丹红注射液组能降低脑组织MAO活力、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同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减小梗死体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皮层、尾壳核和海马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n=21),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DIG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断裂的DNA。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12h,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皮层和尾壳核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于再灌注后24h~48h达高峰。结论:神经细胞凋亡可发生于缺血再灌注后的早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高血糖浓度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2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 mL/kg体重),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缺失症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水平、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血糖组大鼠急性期存活率降低(P<0.05),脑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加重,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数、脑组织含水量、颅底出血风险、神经缺失症状及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大鼠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水平与缺血再灌注前血糖浓度有直线相关关系(r=0.68)。结论通过扩大脑梗死体积,促进细胞凋亡,增加脑组织含水量和血清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水平,急性高血糖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糖浓度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有直线相关关系,对预后不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环氧合酶2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缺血2h组,缺血再灌注3h、6h、12h、24h、48h、72h组,每组10只。评定神经功能损伤,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缺血2h组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后表达逐渐增强,再灌注12h环氧合酶2的mRNA表达达高峰(0.92±0.30),再灌注24h环氧合酶2的蛋白产物表达达高峰(0.72±0.18),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环氧合酶2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呈动态变化过程,环氧合酶2可能与缺血再灌注后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造模组(n=36)及丹红组(n=36)。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其中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线栓;丹红组大鼠于拔出线栓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造模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三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为0。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 d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造模组(P<0.05)。(2)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均为0。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小于造模组(P<0.05)。(3)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2 h及7 d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丹红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造模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量,改善脑侧支循环,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以丹红注射液进行干预,观察损伤区域脑组织细胞形态学及高尔基体形态学变化,检测高尔基矩阵蛋白130(GM130)表达情况,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30只)和丹红干预组(30只),缺血再灌注组和丹红干预组根据缺血2 h后再灌注时间的长短分为6 h、24 h、48 h、72 h、7天共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丹红干预组从恢复再灌注开始(即缺血2 h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8 mL/kg,每天一次),直至各时间点处死;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结果形态学结果显示丹红干预7天组较其它各组皮质神经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增多,损伤程度最轻;在缺血再灌注7天组中,高尔基体形态发生明显受损改变,网状结构缺失,淡染,颗粒减少或消失,甚至有些出现断裂,而丹红干预7天组高尔基体形态基本正常。GM130表达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递减,随丹红注射液干预时间的延长而递增,丹红干预7天组GM130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时间点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GM130表达而维持高尔基体稳定性,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基于硅烷基衍生化反应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测定方法,获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浆代谢物指纹图谱,初步揭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为脑缺血药物筛选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通过硅烷基化反应,将生物样品中的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糖类和固醇类物质制成热稳定性强、易挥发的硅烷酯或醚,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对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利用已建立的GC-MS测定方法,获得了大鼠血浆代谢物指纹图谱,并鉴定了其中29个主要色谱共有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 比较正常和模型组的指纹图谱差异.结论 通过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物指纹图谱的比较分析,发现与脑缺血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云芝多糖防止缺血再灌注心肌早期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云芝多糖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制备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输血再灌注组不用药物干预,云芝多糖组手术前2天每天口服云芝多糖150mg/kg。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不同时间点测定左心室舒张压,超声心功能和冠状静脉窦血浆丙二醛浓度,心肌标本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前和再灌注早期左心室舒张压显著升高,云芝多糖组仅再灌注前左心室舒张压升高,再灌注前两组缺血心肌节段收缩期增厚百分率显著下降,并表现为矛盾运动,再灌注期两组缺血心肌节段收缩期增厚百分率呈进行性改善,至再灌注120min两组均未恢复至结扎前水平,且云芝多糖组显著高于相应时间咪缺血再灌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趋势与缺血心肌节段收缩期增厚百分率相似,但恢复较快,云芝多糖组于再灌注90min即恢复至结扎前水平。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期丙二醛浓度明显升高,至再灌注120min尚未恢复至结扎前水平。而云芝多糖组再灌注早期丙二醛浓度升高,但回降较快,于再灌注30min即恢复至结扎前水平,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水肿,心肌细胞少部分肌丝断裂,收缩带模糊,线粒体轻度肿胀,脱颗粒,胞质水肿;云芝多糖组心肌组织除轻微水肿外,未见其它明显结构改变,结果提示,云芝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早期心肌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核因子κBp56、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及炎症细胞渗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5分制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核因子κBp56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运用HE染色观察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他汀组与缺血组比较,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核因子κBp56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减少(P<0.05),多形核白细胞渗出减少(P<0.05),神经病学评分也减少(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抑制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核因子κBp56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表达,从而减少炎症细胞渗出,抑制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最终减轻其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注射液对局灶脑缺血自由基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自体血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脑缺血(MCAO)模型。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各40只,制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尾静脉注射疏血通注射液,0.25ml/kg,1次/d;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3组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在各时间点脑组织MDA、SOD、NOS、iNOS含量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2d、3d、5d各时间点脑组织MDA含量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组织SOD、NOS、iNOS的活性各时间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