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认为属“温热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症状认为本病既同于温病,又异于温病,是温病中的“特异性温热病”,本病以深秋、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其性质、传变方式、症状等均不同于历代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温热病的症状。而温热病以其季节发病,但毒邪不甚壅盛,其传变方式多从卫分开始,渐次传人气、营、血,同时早期卫分证候明显。  相似文献   

2.
湿热病是指外感湿热性质的邪气所引起的温病。由于湿性有重浊、粘滞的特性,故本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缓慢、病程长、缠绵难愈、病位虽以脾胃为中心,但以弥漫全身、易发白(疒咅)为特点。如湿温、暑温、伏暑、风温夹湿等。从临床实践来看,湿热病初起,卫分证和气分证的界线不十分明显,而在湿热化燥之前,入营入血的又较少,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难以概括湿热病的特点。而湿热病多表现为湿热弥漫上、中、下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根据湿热病的证候特点,以三焦辨证来概括其病变较为适宜,将这类性质温病的证候特点分为  相似文献   

3.
感冒是临床最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外感病范畴。目前中医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遵从“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进行辨证论治。“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现在人们所生活的气候环境、人的体质、发病因素较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古人的经验来治疗现在的疾病。目前的感冒临床特点与古代的“伤寒”和“温病”不同,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整个发病过程其症状无显著的变化,并没有“伤寒”的六经传变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病人之…  相似文献   

4.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 ,根据其发病特点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从其临床特点来看 ,则可将其归属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等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气阴两虚 ,外感邪毒 ,内侵于心所致 ,其病情轻重不一 ,病机错综复杂 ,临床证候虚实并见。1 外感邪毒是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外因 ,热毒内侵是其重要发病环节  根据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常伴有发热、周身酸痛、咽痛等外感热证及传变迅速、易伤气阴等特点分析 ,本病的病因应主要是外感邪毒。正如《素问·痹论篇》中所云 :“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济生方·怔忡论治》[1] 亦认为 :“冒…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病。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的失调或实质性损害,“根据温病病证的性质,归纳为温热与湿热两类;而根据温病初起类型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两类。”伏暑温病正属后者。本病初起既有暑邪酷烈,发病骤猛的急暴性,发病后又有湿邪粘滞、难解难化的缠绵性。笔者鉴于有关此病系统治析介绍者甚少,故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温病,以其病变性质划分,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虽然均属温病范畴,但二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却又大相径庭。本文谨就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规律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湿热病多发于雨湿季节,它是外感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水液代谢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暑温(其中的暑湿病)、湿温、伏暑,湿热疫等病,皆属湿热病范畴。湿热病是外感性疾患。究其发病原因,多由同时感受湿、热两种邪气而为患;或感受湿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以四时发病不同,临床疗疾,既不应独遵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顺应治疗,又不囿于三焦分论予以施治,而应结合当今时行温病之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先其时而施”进行截断治疗,并灵活运用,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将学温病、疗时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暑温为四时温病中暑病的代表病种,为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根据本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及相应证型,张凤逵提出了“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治疗原则。剖析其意,前二句话是指本病初起,暑伤气分,径现阳明热盛者,治以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正如清代著名温病学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问答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10.
从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践及有关中医文献来看,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又可分为“暑温”、“湿温”两种。从本病病情的变化多端来看,也表现出暑、湿之邪致病的特点。本文复习有关资料,着重介绍祖国医学对钩体病的辨证施治。温病的辨证,就是辨别卫、气、营、血或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候。近年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前者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故多以卫、气、营、血为本病辨证施治的根据。  相似文献   

11.
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是以致病因子和系统病变综合命名的现代医学病名,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但根据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可以将其归为中医学的温病学范畴。森林脑炎一病无论从病因还是发病特点角度归纳,均符合温病之"外感温邪""热象偏重",从而被纳入传统中医学的温病范畴。在治疗本病时可按疾病进展进行卫气营血分期辨证并施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祛邪是治疗温病的第一要义,而透邪是祛邪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温病的整个治疗体系,体现了温病的治疗特点。通过理论阐述,明确了广义透邪和狭义透邪的含义,从温邪性质、发病类型、病邪传变等方面探讨了透邪法的作用机理;将透邪法分为宣透法、清透法、凉透法、养透法4类,分别阐述了各类透邪法的作用本质,明确了各类方法的适应证及适应病;通过病案分析,对透邪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举例,详细阐明了透邪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路和方法,表明了透邪法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透邪法对各类温病的病程转归及预后都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指导温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温病按其病症的性质可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湿热类温病中的湿温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候显著。湿热病邪是这类湿病的主因,祛湿清热为其主治。湿为阴邪,得阳(温药)则化;热为阳邪,得阴(凉药)则清。温燥祛湿之药,易于助热助火,耗伤阴液;寒凉清热之品,易于损伤脾胃,“留湿致困”,所以正如陈光淞说:湿热病“所感之气最杂,湿多热多,治法迥异,化热化燥,传变无定。清热太过,留湿致困”,“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了石寿棠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从辨析温病伤寒、否认伏邪发病、温病的传变、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治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石氏认为,伤寒与温病无论在病因和感受途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并否认伏邪发病;在温病的传变认识上,亦本着吴有性之"九传"之说,并为之详作解释,认为虽有九传,但要认定三焦表里,传表者轻,传里者重;石氏推崇三焦辨证方法,重视鉴别诊断,在治法上强调使邪外解、切勿伤阴,老少应异治,明辨妇儿,其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传承。  相似文献   

15.
动态思维是温病辨治的特色之一,古人云“走马治温病”。温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液。温病袭人无一刻静止,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病理演变的规律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以及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无不突出“动”与“变”。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抢占先机,药在病先,使邪无可传之机。所谓用药如用兵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感染多发于晚秋至初春,发病较为迅速,易累及他脏,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首。根据它的发病季节、传变速度、与累及他脏等特点,从温病学说角度,中医认为EB病毒为温病邪气,外感温邪,或兼之体虚或内有湿热、痰湿、瘀毒,内外相合,发而为病,传变迅速,可侵及他脏。笔者就温病学说探讨中医对EB病毒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问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四时温病为什么有季节性的特点? 2、为什么说湿热类温病是湿与气的关戒, 3、温病治法中怎样体现“审因论治”“守机定法”“通常达变”的? 4、’温病发热有哪些类型?其诊断意义有何不同? 5、简述绛舌诊断意义。 6、从证候病机、治法方药上分析对比热灼真阴三证。 7、试对比“暑入阳明,津气耗伤”与 “暑伤津气”证候病机之异同。 8、伏暑卫气同病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在病机、证候上有何异同?二、原文(20分)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己经化热昔贤以…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属于外感病中的一个大类。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和温病等,而温病则是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如春温风湿、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这类疾病虽然因发病季节不同,病原各异,而有很多类型,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在病因上,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六淫、戾  相似文献   

19.
如所周知,临床诊见之温病,大多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尽快予以治愈,不仅为患者所必需,还对控制温病的播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温病系由外邪侵犯机体所引起,故其治疗的首要关键就是祛邪。对此,古今医家有  相似文献   

20.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