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85例肝硬化PHG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与诱因、临床表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的关系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85例肝硬化PHG出血患者Child Pugh分级A级 1 0例 (1 1 .76 %) ,B级2 5例 (2 9.4 2 %) ,C级 5 0例 (5 8.82 %)。食管静脉轻度曲张 8例 (9.4 1 %) ,中度曲张 1 6例 (1 8.82 %) ,重度曲张 6 1例 (71 .77%)。内科治疗需降低门脉压力 ,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粘膜保护剂。82例经内科治疗止血 ,3例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止血无效死亡。结论 肝硬化PHG出血与肝功能衰竭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关系、发生率、表现形式及其内镜特点。方法:收集分析1985年1月-2000年12月间2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做急诊胃镜。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线,2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曲线静脉破裂出血占38.26%,PHG出血占30.43%,消化性溃疡出血占29.57%,其它占1.74%。PHG的内镜主要表现为各种形态的充血和糜烂。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PHG是重要原因,非食管静脉曲线出血约占60%。  相似文献   

3.
刘军 《中国乡村医生》1998,14(10):11-12
1 发病机制侧枝循环的开放与扩大:门静脉汇集消化道的腹腔部分,脾、胰和胆囊的血液,至肝门处分成左右两枝分别进入左右两肝叶.肝内或肝外门静脉血流受阻,均可使门静脉压增高,引起充血性脾肿大,侧枝循环的开放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在胃底部,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与腔静脉系的肋间静脉、膈、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吻合,形成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  相似文献   

4.
门脉高压患者由于全身和内脏的循环动力学增高,门静脉血流量增加,而且出现门脉压力增高并可引起整个消化道粘膜病变。而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就内镜确诊的119例PHG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内镜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晏启明 《四川医学》2000,21(3):223-223
我院于 1994年 1月至 1999年 6月收治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10 6例。现就出血原因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6例中 ,男 82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4 9 5岁 (2 2~ 76岁 )。均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呕血和 (或 )黑便。1 2 胃镜检查 :10 6例均在出血 2 4~ 4 8小时内行急诊胃镜检查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为Ⅲ级[1] 。其中Ⅰ级 4例 ,Ⅱ级 2 4例 ,Ⅲ级 78例。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 4 2例 ,占 39 6 % ,胃溃疡 14例占 13 2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 2例 ,占 2 0 8% ,胃窦毛细血管扩张 2例占 1 89%。1 3 出血原因 :曲…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 ,也是直接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出血原因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肝源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如何判定出血原因 ,是抢救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成功的关键。我科1990年以来共收治肝硬化 2 34例 ,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9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9例 ,男 6 1例 ,女 18例 ,年龄 2 3~76岁 ,平均 5 0 .5岁。临床所见 ,呕鲜血 5 1例 ,其中发生失血性休克 39例 ;解黑便伴呕暗红色血液 2 8例。出血前上腹痛 42例 ,腹胀 6 0例 ,恶心 5 7例 ,便秘 32例 ,咳嗽 8例 …  相似文献   

8.
<正>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临床治疗棘手,通过我院90年10月以来的206例次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治疗经验总结及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概述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目前已知有6大病因,依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EGVB)、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肝源性溃疡(HU)、异位静脉曲张(EV)、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VAE)及肝性  相似文献   

9.
10.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本文收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6例,观察其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并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91例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8~1996年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住院患者173例,全部做过内镜检查,均有程度不同的食管静脉曲张,其中115例因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内镜检查。经内镜及病理证实,在173例患者中有91例存在有PHG,占52.6%,91例中男74例,女17例,男女之比为4.35:1,年龄为27~74岁,平均为47.3岁。PHG诊断依据:内镜下可见胃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特征性充血性红斑及粘膜糜烂、溃疡形成,其病理损害的特征性改变是粘膜血管扩张、扭曲或呈不规则样,其次为炎症细胞浸润和腺体萎缩。  相似文献   

1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脉高压(PHT)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之一。其组织学特点是胃粘膜和粘膜下层细血管、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扭曲而没有明显炎症改变。几乎所有动物实验和大部分临床研究发现PHG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是升高的,是高灌注状态,这种高灌注状态在PHG发病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报道普萘洛尔能防治PHG引起的胃粘膜再出血。本实验研究了普萘洛尔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大鼠胃粘膜血流量(GMBF)和血浆胰高糖素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应用普萘洛尔能防治PHG胃粘膜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对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出血后24h内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结果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要出血原因(48.72%),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时予以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常是严重的并危及生命。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几乎占PHT首次出血中的80%,而胃粘膜损伤也是重要的出血原因,胃肠出血中,经胃镜检查,约有10%~60%存在这种胃粘膜损伤,曾先后被命名为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粘膜充血和出血性胃炎,McCormack等称为充血性胃病(eogestive gastropathy,CG),1992年在新意大利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发现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所致的出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占30%~50%。而PHG主要见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4例进行胃镜检查,共查出PHG并出血8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150例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0例肝硬化出血者行胃镜检查,共检出PHG51例(3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79例(53%),消化性溃疡20例(13%);PHG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PHG与Hp(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结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PHG发生率高是肝硬化合并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脉高压引起的胃粘膜非炎症性病变,是引起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较常见原因。近来发现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0%~50%来源于PHG。我们对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6例进行急诊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内镜表现及有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内镜表现及其与肝硬化程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 采用OlympusXQ-230型电子胃镜观察胃粘膜病变和静脉曲张情况,对肝硬化进行Child分级,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中,检出PHG110例,占53.4%,其中轻型58例,重型52例,在ChildA,B,C级肝硬化中,重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1.43%,57.14%,60%,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李耿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3):F004-F004
我院于1993年8月至2003年3月,对362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IJGI)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