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年龄≥70岁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为临床高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进一步降低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在该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2例年龄≥70岁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体外循环14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各项指标及术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OPCABG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600 ml、呼吸辅助时间24 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 h者均少于或者低于CCABG组(P0.05)。结论对于70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安全可行的。OPCABG和CCABG比较,OPCABG具有手术时间短、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及血管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对比研究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研究组57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15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无1例发生心绞痛,3例术后38h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对照组7例术后24h出现心律紊乱,频发室早。其余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随防6~36个月,研究组心绞痛消失,疗效满意;对照组术后2例13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心律紊乱,频发室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取行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为本次观察对象,按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观察组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分别记录2组患者舒张心输出量(CO)、心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左室作功指数(LVSW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及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为(4.5±1.3)(L·min)、SVI为(32.3±6.8)(mL/beat·m)、CI为(2.9±1.4)(L/min·m),分别与对照组的(4.4±1.2)(L·min)、(31.2±7.4)(mL/beat·m)、(2.8±1.3)(L/min·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患者的SVRI为(2013.4±459.6)(dyne/s·cm·m)、LVSWI为(36.4±10.1)(g/m·m)、PVRI为(157.9±95.1)(dyne/s·cm·m),其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体、肺循环阻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28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共62支,平均(2.2±0.8)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好,费用低,手术安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就诊的48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搭桥术。共搭桥960支,平均每例2.3支(1~4支)。术后常规应用肝素和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死亡30例,死亡率6.21%。随访3~8个月均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症状,心功能及LVEF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随着相关理论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将成为一种较完善的冠心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对38例70~84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高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情况,给予镇静、供氧营养心肌、扩冠和降压等治疗,术中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部病例在静吸复合全麻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前镇静和供氧要充分,降低心肌耗氧,术中力求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使得氧供需保持平衡;围手术期合理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10月-2009年5月有32例冠心痛患者采用OPCABG。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胸,使用内乳动脉及大隐静脉,利用胸骨牵开器和心脏表面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等行OPCABG。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全组无死亡病例。共搭桥90支,平均每例2.8支(1~4支),动脉桥31支,静脉桥59支。手术时间72~195min,平均(125.3士57.4)min。术后24h引流量100~1200ml,平均(257.6士86.2)ml。输血或者使用血制品0~1600ml,平均(292.8±76.9)ml,其中10例患者未输人库血。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ICU入住时间(2.5±1.7)d,呼吸机辅助时间(18.4±10.5)h。术后平均住院(9.3±3.8)d,全部患者出院时心绞痛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12个月均无症状,生活质量提高。结论OPCABG具有微创、安全、经济、有效等特点,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及高龄、心功能不全、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对体外循环风险较大者。 相似文献
9.
冠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近2年10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G)麻醉处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经验,评价微创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我院心胸外科自2009年6月-2010年11月期间为33例患者采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后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大隐静脉全部内窥镜取材,共搭桥76支,平均每例2.3支(1~4支). 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我们实施微创理念,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及OPCAB具有明显优势,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已为更多的医疗单位赞同,更适宜高龄,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或对体外循环风险较大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处理。方法 32例患者,加强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调整,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及时应用抗凝药等综合处理。结果 术后1例死亡,余恢复顺利。结论 应加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围术期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钠肽(ANP)与脑钠肽(BNP)与术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连续40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的患者,前瞻性地检测其血浆和心包液中的ANP和BNP浓度,于术后7d连续观察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共11例患者(27.5%)出现房颤(房颤组),其余29例患者(72.5%)未发生房颤(无房颤组)。两组之间血浆和心包液中的ANP浓度均无显著差异;血浆BNP浓度亦基本相似[(88.80±23.24)pg·ml^-1 vs(19.07±16.73)pg·ml^-1,P=0.07],而心包液BNP浓度房颤组明显高于无房颤组[(187.00±76.39)pg·ml^-1vs(45.69±19.88)pg·ml^-1,P=0.0001]。结论心包液BNP浓度与OPCAB术后房颤发生率有明显关系,而血浆BNP、心包液和血浆中ANP均与术后房颤发生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CABG)与非体外循环(OPCABG)冠脉搭桥术对老年患者心、肝、肺和肾损伤的差异,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浙江医院麻醉科收治的284例老年患者,133例接受CPBCABG(CPBCABG组),151例接受OPCABG(OPCABG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并比较2组的肌钙蛋白Ⅰ(c Tn I)、氧合指数(OI)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CK-MB和c Tn I均比基线值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比较CPBCABG组的CK-MB和c Tn I均明显高于OPCAB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OI下降,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BCABG组降低更为显著,与OPCAB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CABG组和OPCABG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53%(16/68)和11.69%(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 h的SCr、BUN、AST、ALT均较基线值明显增高,AST/ALT有所下降,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PBCABG组改变更为显著,与OPCAB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CABG和OPCABG均可对老年患者的心、肺、肾和肝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但OPCABG的损伤要轻,更适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0PCAB)后患者临床症状的中药干预。方法将12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60例)在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西医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比较3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中医证侯积分变化及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情况。结果两组经治疗3个月,中医症状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改善明显(P0.01),在中医症状疗效判定的比较中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中药干预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我院从1990年起开始成功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及冠脉搭桥术,2005年4月~5月又成功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BG)2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例,男性,年龄65~74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10年多次内科住院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诊断2例均有3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术前伴发心、肺、脑及高血压病,另1例伴有糖尿病10余年。术前经监测血压,控制血糖,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控制伴发病等治疗后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静脉桥采用左内乳动脉和大隐静脉,2例分别共架桥3支,术后经精心治疗护理,恢复快,全…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成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冠状动脉搭桥术(以下简称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而非体外循环(以下简称CPB)下行CABG大大缩短了住院日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我院1999年1月至4月在非CPB下行7例CABG,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48~65岁,平均57.7岁,7例均有活动受限及劳累后心绞痛发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例为左前降支病变;1例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1例左前降支、回旋支病变;另4例为3支病变。术前心功能级1例,组6例。搭桥4支1例,3支3例,2支2例… 相似文献
18.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 (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的生理干扰 ,术中失血少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费用低 ,成为近年来冠心病外科治疗的热点[1] 。我院 2 0 0 2年 1~ 8月共完成OPCAB 12例 ,效果满意。现将麻醉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12例病人 ,均为男性 ,年龄 4 0~ 5 6岁 ,体重 5 6~ 85kg。病程 4月~ 5年 ,心功能Ⅱ~Ⅲ级 9例 ,Ⅲ~Ⅳ级 3例。劳累性心绞痛 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例。合并高血压 6例 ,有心梗史 3例 ,心衰 2例。EF4 0 %~ 6 0 % 10例 ,4 0 %~ 30 % 2例。冠脉造影结果 :左前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经冠脉造影确诊后进行CABG手术。所有病人均有陈旧性心梗,心功能(NYHA)Ⅱ ̄Ⅳ级,术前预计平均死亡率(Parsonnet Score)8.4%(2% ̄18%)。采用大隐静脉(SVs)及左内乳动脉(LIMAs)作为移植物材料。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后全部存活,无重大危及生 相似文献